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是最好的爱国 | 新中国建国70年的技术引进史

月出孤舟寒×乐水 战略前沿技术 2022-04-11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机:18501361766



转自:知繁业茂


写在前面

“整合全球前沿科技,赋能中国产业创新”是知繁业茂公司的使命和初心。我们已经聚合了全球31个国家,5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4万4千多条前沿科技成果,是业内数据最全、成果质量最高的海外早期中文科技成果数据库。极大的方便中国企业进行查找和寻求海外高校产业研合作。在本专栏中,我们将陆续推出原创文章,结合中国企业与海外技术合作的案例进行剖析,就读者关心的“海外早期创新合作的必要性”、“海外早期创新合作是否很难?“海外早期技术是否很贵?”如何实现高效的海外技术寻源,鉴别甄选适合企业的海外早期技术?”“海外早期技术如何与企业现有能力结合,更接地气?”等问题进行解答分析。值此全国各族人民庆祝新中国建国70周年之际,首篇我们整理了新中国70年来在海外技术合作领域的筚路蓝缕,以飨读者,启示未来。




国庆

锦绣中华 盛世华诞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经济腾飞的,是中国与世界在科学技术上的合作。


70年来,我国的技术引进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1949-1959年全面接受苏联援助时期;1960-1971年的不稳定发展时期;1972-1978年从西方引进成套设备时期;1978-1989年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大规模发展时期和1990年至今,技术引进全方位发展时期。

发展

时期


1949-1959

面接受苏联援助时期



1960-1971

不稳定发展时期

1972-1978

从西方引进

成套设备时期



1978-1989

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

大规模发展时期

1990年至今

技术引进

全方位发展时期




阶段1:苏联援助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接受的是一个满目疮痍,重工业几乎为零的烂摊子。在此情形下,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苏联引进先进技术,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从苏联获得了156个援助项目,也就是156工程。


在苏联的帮助下,一大批企业拔地而起,比如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前身)、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鞍钢、包钢、112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

毛主席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8年生产的东风CA71小轿车 (图片来自网络)

围绕这些重点企业,我国兴建了一系列配套工程,形成多个规模巨大的工业基地, 初步建起了中国的工业经济体系 , 为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当说, 自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还从没有过这样迅速、集中、全面、系统的工业化行动。


今天,我们很多熟悉的企业前身都是苏联“援建”的,比如鞍钢、本钢、沈飞、成飞、长春一汽、北京战略火箭、华北制药、岳阳林纸、武钢等等。


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工业化建设,使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解放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


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业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汴工业区;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工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工业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南工业区。旧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这一轮技术引进,使新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中国也正式开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迈向工业国。

阶段2:技术引进不稳定发展时期


引进技术:84个项目,3亿美元

主要特点:早期以成套小型设备为主,以支持农业和轻工业,后期停滞

技术来源:西方国家和东欧

引进主体:中央部门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前苏联国家对华经济技术援助迅速减少,最终全部终断。此间我国技术战略由学习苏联转向自力更生,并开始寻求向西方引进技术。1963-1966年,我国与西方签订了2.8亿美元的84项引进合同,90%用于购买成套设备。同期从东欧各国引进2200万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成套设备仍是技术引进的重点,但以小型设备居多,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填补部门空白,引进项目主要为了支持农业和生产轻工业原料,解决百姓吃穿用和”三线“建设所需冶金化工技术及其他工业建设所需关键技术。


“文革”开始后,我国技术引进一度停滞,机器设备进口额大幅度下降,引进设备基本上是技术和工艺都较一般的单机,没有现代化的成套设备,也几乎没有高精尖的单机和零部件。

阶段3:从西方引进成套设备时期


引进技术:845项,价值119.7亿美元

主要特点:以进口成套设备、新建大企业为主

技术来源:西方国家

引进主体:中央部门


1971年我国重返联合国后,与发达国家发展正常关系,开始引进西方技术。1972-1977年,我国实际对外签约成交达39.6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约31.5亿美元,占80%。到1979年,引进的25项大型工程和43套综合采煤机组绝大部分投入生产,成为基础工业的骨干企业,国内急需产品的产量成倍增长。这次引进仅仅对我国扩大对外经贸、填补一些空白、促进工农业生产、节省外汇资金等有着积极意义,但忽视了对技术本身的引进。


这是我国第二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期,对解决我国关键经济问题、促进关键产业加快发展与追赶先进、发展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和后来的对外开放等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阶段4:技术引进大规模发展时期


引进技术:3761项

主要特点:技术引进规模大、项目多

技术来源:50多个国别地区

引进主体:政府和企业相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技术引进发展迅速,引进重点由以新建项目为主转向以对现有企业技改为主,引进方式由购买成套设备为主转向以购买软技术为主。1975-1990年,共引进软技术2027项。在此期间,国家重点抓了引进3000项先进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改和组织产学研合作,对12个重大项目进行消化吸收,使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该时期我国同大量国家、地区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并派出大量留学生。同时外商直接投资逐渐成为我国技术引进的重要方式。我国由此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工业技术整体进步,提高了产品层次和出口创汇能力,缓解了劳动力过剩问题,并开始了技术输出。


1978年,国家明确改革开放政策,从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技术引进填补了我国大批技术与生产领域的空白。通过引进,我国在短期内,使一批重型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发电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船舶以及轴承、风动工具、电器、 电缆等技术面貌发生了变化,使国家工业化跨入起飞的发展阶段。


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长期封锁,我们的技术标准全源于苏联。改革开放后,我们发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非常之大。当时即使是西方国家给我们一些二流技术,对我们来说也非常新鲜。那个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看到我们差距之大,戒心很小,引进技术障碍很少。


以机械工业为例,当时我们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的汽轮机组,从ABB、西门子、阿尔斯通引进了500千伏输变电技术,使电力工业上了一个台阶。从密封件、高强度螺栓、轴承等基础件,到铸锻热处理工艺技术、露天矿成套设备等等都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有些甚至青出于蓝。

阶段5:技术引进全方位发展时期


引进技术:超8万项,合同金额超过2千亿美元

主要特点:出现了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经营等新方式,技术引进的主动权逐步提升,引进质量显著提高,软技术引进已居主导地位

技术来源:国别地区更加多元化

引进主体:外资企业比重很大


1990年后,我国技术引进总体规模更大了,技术引进成为建设强大民族高级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手段。在能源、机电、石化、有色冶金、邮电交通、轻纺、建材等领域,我国引进技术与国外技术合作全面展开。迄今我国共引进技术8万项,合同金额超过2千亿美元。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装备进行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我国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的产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等都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外资引进技术已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外企已与国企一道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


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制造业能力和自主研发水平的提升,我们对越来越多的技术进行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的路线,不仅在原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形成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进而将我们的技术输出到其他国家去,从单纯的技术进口国向技术出口国转变。其中,高速铁路和核电技术的引进就是两个经典的成功案例。


和谐号CRH3列车的原型为德国铁路的ICE-3列车(西门子Velaro)(图片来自网络)

在2000年前后,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高铁技术,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引进了高铁技术。其实,早期中国高铁的几个车型的技术都是源自国外的,比如和谐号CRH1型技术源自加拿大庞巴迪,和谐号CRH2型技术源自日本川崎重工,和谐号CRH3型技术源自德国西门子,和谐号CRH5型技术源自法国阿尔斯通。在实现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之后,中车成功开发出具有中国技术标准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引进技术、不忘自主创新最成功的楷模。


2007年中国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吸收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技术的两个依托项目——浙江三门核电站两台机组和山东海阳核电站两台机组的四百万千瓦机组2015年均并网发电。同时,我国技术人员对AP1000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建造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0万千瓦CAP1400机组也在2018年并网发电。在此基础上,我国正在研制更大功率的CAP1700机组。在引进AP1000时,我们和西屋公司达成协议,在CAP1400、CAP1700出口美国和日本时,我们将与西屋合作,而在除美国和日本之外的国际市场,中国将完全拥有CAP1400、CAP1700的自主知识产权。

阶段6:引进早期技术与自主研发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本来一穷二白的苦饿之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中,克服千难万苦,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了一个基本完整、门类齐全,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但是,同时要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在产品质量和装备水平方面,差距十分明显。

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引进能够对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无论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还是只做引进技术,放弃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都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也有自己夭折的大飞机。在中国已经拥有了运10的情况下,因为要与麦道合资,就把运10的研发团队解散了,使中国国产大飞机迎来了失去的20年。

运10 (图片来自网络)

汽车产业也是类似,当年国外几大车企在中国合资设厂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中国解散国内汽车研发团队,在生产合资车可以躺着赚钱的情况下,国内不少车企也就缺乏研发自主汽车的动力了。

集成电路是政府报告中提出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是在过去,我们过分注重技术引进,轻视了消化吸收。国内少数手机芯片设计公司在近10年时间里,历代产品用的都是ARM的内核,所有的CPU源码都是从ARM手里买的,可谓“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反复引进”,并没有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始终是买买买。


因此,如果只是引进技术,但放弃消耗吸收和自主研发,重则一个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轻则只能当整机组装厂,并导致技术和利润受制于人。在引进技术之后,必须重视消化吸收,成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仅仅是国内企业技术升级的第一步。只做引进技术,放弃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的做法不妥当,同理,关起门来自主研发,闭门造车也是不合时宜的。


在中国技术升级的过程中,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五大领域,除了5G通讯这项与国外同步发展的技术之外,在其余几个方面,完全可以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重点扶持国内团队自主研发,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类似于90年代沈飞引进苏27的同时,成飞可以自主研发歼10,实现互相促进,殊途同归。


可以说,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相对于单脚跳,两条腿走路,可以走的更快,走的更稳。长期以来,我国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分配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2013》统计数据显示,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支出比例从2007年的最低值1∶0.12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最高值1∶0.45,支出比有了较大改观,但同发达国家,如日韩等国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在1∶3左右、部分重点领域甚至高达1∶7相比差距依然悬殊。


在知繁业茂公司向中国企业普及国际技术转移知识的过程中,许多企业负责人还持有仅对成熟的商品化的技术感兴趣,而认为早期技术没有价值的旧观念,不愿意投入精力进行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无国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仅靠在中国销售国外成熟商品所获得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减弱,而引进早期技术,尤其是海外高校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才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只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才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大国,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产业链的顶端。在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能够协助中国产业创新,与中国企业一起见证一个新的时代的开端。


华为首席执行官 任正非

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面对大流量、低延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累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我们已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的对话与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学家的研究,积极地参加各种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各种学术讨论,多与能人喝喝咖啡,从思想的火花中,感知发展方向,有了巨大势能的积累、释放、才有厚积薄发。

随着2018年蔓延至今的中美贸易战,和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成熟的高技术出口的限制,我们已经没有了“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想通过购买现成的技术,发展壮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类似于华为的,一批有意识的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重视与海外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授权早期专利技术,关注前沿科技。这是一条很难的路,但也是一条必须坚持的路。只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坚持开放式创新合作,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道路,在不远的将来,必然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吴奇志,“让历史告诉未来对新中国技术引进的思考”北方经贸,2009年10期

2.孙慧丽,“引进高新技术失败案例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5月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9文章全收录 | 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