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春季土-叙边界无人机攻防战点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际航空 Author 陈黎


 电话:010-58330898 手机:18501361766

微信:tech99999 邮箱:qianyanjun@techxcope.com



2020年春季土-叙边界无人机攻防战点评

中国航空研究院  陈黎


2020年2月底至3月初,土耳其军队在叙利亚西北部的伊德利卜省发起“春季盾牌”军事行动,大规模介入叙利亚战争并与叙政府军激烈交火。在此次行动期间,土军出动大批无人机,重创叙军地面部队并直接影响了伊德利卜地区的战局,这是战争史上无人机首次作为空中打击力量主体、大规模用于对正规军作战并取得重大战果,因而非常引人注目。而在行动后期,叙/俄军通过“软杀伤”(电子干扰压制)与“硬摧毁”(防空导弹拦截)相结合,成功遏制住土军的无人机攻势,并迅速扭转地面战局,其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从双方技战术水平、对抗激烈程度、影响意义深远等角度来看,此次行动堪称1982年以-叙贝卡谷地战斗之后无人机战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足以作为无人机攻防战的经典战例载入战争史册,值得各国军方和防务工业界关注。

一、土军“春季盾牌”行动战况回顾

土军发起的“春季盾牌”行动从2020年2月27日晚些时候开始,到3月5日根据土耳其和俄罗斯在莫斯科签署的相关停火协议而结束。
在此期间,土军以其国产“安卡”-S、“贝拉克塔尔”TB2两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为作战主力,加上部分地面远程炮兵,在E-737预警机和F-16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下,对叙利亚伊德利卜地区的各种叙军地面目标实施了大规模、高强度的空/地火力打击,给叙军造成重大损失。据土耳其媒体披露,此次行动中土军先后投入数十架无人机,累计出击数百架次,除了对战区前沿及浅近纵深内所发现的各种叙军目标实施实时打击外,还曾深入到叙境内的阿勒颇、哈马市等地进行了空袭,甚至还对叙军及其盟友的高级将领实施了“斩首”行动,其表现非常抢眼。尤其是在行动初期(27~29日),由于叙军疏于对空戒备,土军无人机基本没有遇到抵抗,在伊德利卜地区上空如入无人之境,战果显赫而自身几乎“零伤亡”。综合媒体的报道,在整个“春季盾牌”行动期间,叙军损失了大量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自行防空系统等重型装备(根据不同消息来源,其总数为数十辆到300多辆不等),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指挥中心、炮兵阵地、弹药库等军事目标被摧毁,叙军官兵也遭到不小的伤亡(根据不同消息来源,其总数为数百人到3000多人不等),其中包括部分高级将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重型装备的大量损失,幸存下来的也因为担心无人机空袭而不敢在战斗中放手使用,导致叙军的作战部署完全被打乱,无法抵挡反政府武装发起的地面攻势,伊德利卜地区的战场形势一度恶化。

图1 土耳其自行研制的“安卡”-S大型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机长8.6米,翼展17.5米,最大平飞速度217千米/小时,续航时间超过24小时,实用升限9000米,最大起飞重量1600千克,最大任务载荷200千克(图源:tusas.com)



图2 土耳其自行研制的“贝拉克塔尔”TB2中型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机长6.5米,翼展12米,最大平飞速度22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8200米,续航时间超过24小时,最大起飞重量630千克,最大任务载荷55千克 (图源:turkishexportal.com)


图3  土军无人机拍摄的战场实况视频截图,图中左右两侧分别为同一目标被命中前后的场景  (视频来源:youtube.com)


尽管这样,叙军在经过前期的慌乱之后,很快在俄军支持下稳住阵脚,在加强地面部队伪装隐蔽的同时,迅速将“铠甲”-S1(北约编号萨姆-22)、“山毛榉”-M2(北约编号萨姆-17)等防空装备调集到伊德利卜地区,并为前线部队大量派发便携式防空导弹。从3月1日起,叙军防空兵力在俄军电子战部队的配合下,开始对土军无人机发起反击,使其战损率急剧上升;到3月2日,土军无人机的空袭力度明显减弱,其凌厉攻势已基本被遏制;到3月5日,土军无人机出击强度进一步降低,最终停止了成规模作战行动。在这期间,得益于空中威胁的解除,叙军地面部队再次发起反攻,伊德利卜地区的战局也得以扭转。据俄军方披露,在持续一周的战斗中,叙/俄军在在伊德利卜地区一共击落23架土军无人机(包括6架“安卡”-S、12架TB2和5架其它型号的无人侦察机),其中仅3月1日一天之内就击落6架,而3月2日的战果中甚至包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笔签名的一架TB2无人机。不过,根据国外其他媒体的报道,此次行动中土军无人机损失总数也有12架、14架、16架等不同说法。

图4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笔签名的一架TB-2无人机遭击落(图源:daubao.com)


总的来看,土军发起的此次作战行动尽管持续时间较短,规模也受到一定制约,但却涵盖了无人机对地精确打击、反无人机作战、电子战、“协同作战能力”(CEC)空战、无人机引导地面火力打击等众多高技术作战样式,这在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非常罕见。尤其是在无人机的战术运用方面,土军此次行动不仅是迄今为止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无人机集中使用战例,而且首次实现了无人机在高技术、高强度战场上与拥有较强军事实力的正规军正面对抗并给其予以重大杀伤,甚至还取得了摧毁俄制“铠甲”-S1、“山毛榉”-M2防空系统这样令世人瞩目的战果,由此打破了察打一体无人机只适用于反恐等低强度军事行动的传统观点。因此,尽管土军无人机在行动后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作战行动也被迫中止,但在外界看来仍瑕不掩瑜,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土耳其军用无人机研发和应用水平的重新审视,并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土耳其无人机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的异军突起。

二、土军无人机战术运用特点

在“春季盾牌”行动中,土军使用的几型无人机从战技性能上看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与世界同类装备相比并无过人之处,之所以在作战中表现不俗并获得外界较高评价,甚至被部分军事专家认为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现代空中作战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缘于土军对无人机的一系列创新运用,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胆选用无人机为作战主力,有效控制冲突规模

土耳其作为北约组织的重要成员,拥有北约组织内规模第二、中东地区名列前茅的强大陆/空军(目前其德制“豹”2主战坦克和美制F-16战斗机的装备数量均为世界第二),按理说并不缺少干涉叙利亚战争所需的传统地面/空中兵力,但此次行动中却只出动了部分地面远程炮兵和F-16战斗机承担辅助任务(二者均没有进入叙境内),而大量使用无人机作为参战主力,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尽管近年来无人机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这些应用要么局限于情报/监视/侦察(ISR)、通信中继、后勤运输等支援保障任务领域,要么是在小规模、低强度、“恃强凌弱”的军事行动(例如反恐)中对一些仅配备轻武器的非政府武装组织实施打击,而土军此次行动的作战对象却是拥有包括先进防空系统在内的各种重型装备的叙利亚正规军。
土军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控制行动规模、避免冲突升级的考虑:因为大量出动传统地面/空中力量进入叙境内,将难免会与叙军全面交火,并与驻叙俄军发生直接冲突,除了政治方面的风险太大外,还将很难避免己方人员大量伤亡,进而引发国内舆论压力,最终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此外,近年来土军无人机已先后在利比亚和伊拉克境内参战,在相关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此次仍以无人机为行动主力可谓是扬长避短。从后来的结果看,应当说土方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目的,除了战争规模得以有效控制、土俄双方再次达成停火协议外,在战损比方面也明显“占了便宜”:土军仅损失了一定数量的无人机(其中大部分是廉价的中小型无人机),无任何人员伤亡,叙军一方则有大批重型地面作战装备被摧毁,大量久经战阵的官兵伤亡。


(2)精心选择空袭时机,战术上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由于历经多年内战,加上以色列、西方国家的多次空袭,致使叙军防空力量损失严重,与战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俄罗斯、伊朗等国的援助下,目前叙军仍装备有萨姆-2/3/5/6/10/11/13/15/17/22等防空导弹数百套和大量便携式防空导弹,其防空战力仍不可小觑。尤其是叙军所拥有的萨姆-10(S-300)、萨姆-15(“道尔”-M1/2)、萨姆-17(“山毛榉”-M2)、萨姆-22(“铠甲”-S1)均为典型的“两位数萨姆”(编号在10以后)防空导弹,在世界范围内也属较先进的防空武器,足以对各国现役高性能战斗机构成威胁,要对付“安卡”-S、TB2这样的无人机,理论上更不在话下。

图5 俄罗斯“铠甲”-S1弹炮一体防空系统,包括12枚57E6E地空导弹(两座六联装发射装置)和2门双管2A38型30毫米高炮,前者射程1.5-20千米、射高1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Ma3.8,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后者射程0.2-4千米、射高0-3000米,单炮射速2500发/分(图源:uawire.org)


图6 俄罗斯“山毛榉”-M2中程地空导弹,射程3-50千米,射高15-25000米,导弹最大飞行速度Ma3,采用中段惯性/指令修正+末段半主动雷达制导(图源:globalsecurity.org)


土军无人机在此次行动前期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功,主要得益于对空袭时机的准确把握。因为在多年的内战中,作为叙军主要作战对象的反政府武装并不拥有空中力量,叙军与其交战时根本无需考虑对空防御;尽管土军无人机入侵叙领空的事件时有发生,土军F-16战斗机甚至还曾击落过叙/俄军飞机,但它们从没有对叙军地面部队发动过袭击,导致叙军对今后可能到来的土军空袭麻痹大意;此外,由于近年来以色列和西方国家曾多次对叙利亚进行空中打击,叙军防空力量主要部署在首都大马士革、港口城市拉塔基亚等要地周围,对北部边界地区的防空则有所忽视。由于这些原因,叙军地面部队在向伊德利卜地区开进过程中完全有做好防空作战的心理准备,并且严重缺乏有效的防空武器。当时叙军手中除了少量仓促应战的“铠甲”-S1自行防空系统外,其余具有对空作战能力的武器主要为23毫米口径自行/牵引高炮和12.7/14.5毫米高射机枪,这些武器射程、射高有限,战争期间通常是以平射方式打击地面目标,对主要从中空(6000米左右)来袭的无人机威胁不大。土军正是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短时间内集中使用大批无人机,最大程度地达成了战术上的突然性,给叙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3)强调体系制胜,空/地、有人/无人兵力协同作战

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一直奉行北约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体系作战、兵力协同高度重视,并在此次行动中有充分体现。土军对这次行动进行了精心策划,其“安卡”-S/TB2无人机、E-737预警机、F-16战斗机、地面远程炮兵、“科拉尔”地面电子战系统等装备全面参战,并在战斗中各司其职,较好地实现了兵力协同:预警机全面掌握战场态势,指挥、引导战斗机/无人机作战;“科拉尔”电子战系统干扰压制叙军的通信/雷达设备,严重削弱了叙军指控、防空系统的工作效能;携带有MAM-L/C激光制导炸弹(部分媒体将其称为空地导弹)的无人机在战区上空巡飞,搜索、摧毁叙军地面目标;无人机作为空中观测/校射平台,引导己方远程炮兵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F-16战斗机为无人机提供掩护,避免其遭叙军固定翼作战飞机的威胁(有报道称叙军苏-24/L-39飞机被击落时就正在搜索土军TB2无人机的地面控制站)。

图7 土耳其自行研制的“科拉尔”地面机动式电子战系统可对各种机载、舰载和地面预警/火控雷达,空面导弹上的主动雷达导引头以及通信系统实施干扰、欺骗和压制,作用距离达200千米,覆盖从S波段到Ka波段的频率范围(图源:radartutorial.eu)


图8 土耳其自行研制的MAM-C(左)、MAM-L(右)小型激光制导炸弹,前者弹重6.5千克、射程8千米,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后者弹重22千克、射程14千米,采用GPS/惯性+半主动激光制导,二者均具有精确打击固定/移动目标的能力  (图源:roketsan.com.tr)


通过这样的途径,土军充分发挥了体系作战的优势,有效提升了参战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不仅确保了行动前期的重大胜利,甚至到了行动后期,在叙军已完全反应过来并且俄军强力介入的情况下,也仍取得了一定战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摧毁叙军“铠甲”-S1、“山毛榉”-M2防空系统的战斗中,土军通过“无人机+电子战系统”的方式构成一套“致命组合”,进而创造出一种相当有效的“三步接力”式战术:①在土耳其领空内飞行的“安卡”-I无人机实施电子情报侦察,对叙军防空系统中的雷达设备进行远程定位,并获取其重要参数;②部署在土耳其境内的“科拉尔”地面电子战系统对叙军防空系统进行干扰压制,掩护无人机突防;③承担火力打击任务的TB2无人机深入叙境内,对叙军防空系统实施摧毁。

图9 土军使用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以“三步接力”式战术攻击叙军防空系统示意图 (图源:https://twitter.com/clashreport )


三、叙/俄军实施反无人机作战的战术特点

在“春季盾牌”行动中,面对土军无人机发起的空中打击,叙/俄军作为防御一方,也同样组织了一场堪称战争史上最大规模、具有体系对抗性质的反无人机作战并取得较大战果,其成功经验对于未来高技术传统战争条件下抗击大规模、成体系的无人机空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叙/俄军在抗击土军无人机空袭的过程中,除了大量使用传统的防空导弹外,还将多型先进电子战装备投入战场,以“软硬结合”的方式对来袭无人机实施拦截。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俄军根据多年的研究测试结果和实战经验教训,发现防空反导系统在电子战装备的配合下,其作战效能将至少会提高一倍,因此高度重视电子战在防空作战中的巨大作用,而尽量避免单独依靠防空导弹、高炮等“硬摧毁”武器来防空。实战结果也表明,叙/俄军以这种方式实施的反无人机作战非常有效,在战斗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最终挫败土军无人机的攻势功不可没。先前曾多次成功进行反无人机作战、早已名声在外的俄军电子战装备,也凭借此战的出色表现,又一次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

图10 俄罗斯“克拉苏哈”-4地面机动式电子战系统具有广谱强噪声干扰能力,可对各种雷达、通信系统、无人机控制链路、导航系统实施干扰压制,能有效对付预警机、战斗机、无人机、侦察卫星和巡航导弹等目标,作用距离达300千米 (图源:metavr.com)


据俄军方披露,此次行动期间俄军实施电子战的主力装备是其最新型的“克拉苏哈”-4地面电子战系统,略显老旧、但仍具备相当战斗力的上一代“克拉苏哈”-2系统也参加了作战;此外,俄军部署在叙利亚境内的图-214R电子侦察机和伊尔-20PP电子战飞机也为此次电子战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这些电子战装备的基本战技性能及其在乌克兰东部战场/叙利亚俄军基地相关战斗中的使用特点,再结合“春季盾牌”行动中土军无人机的战损情况,可以判断出俄军电子战装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叙/俄军的反无人机作战提供了支援。
①破坏土军预警机对战场态势的掌握:通过对土军预警机的机载雷达、通信数据链和导航系统进行干扰,使其无法及时、连续、准确地掌握战场态势信息,难以有效指挥、引导己方无人机(也包括F-16战斗机)作战。
②切断土军无人机的控制链路:通过发射大功率干扰信号,导致土军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联系中断,迫使其自行返航、甚至失控坠毁(此战中部分坠毁的土军无人机机体基本完整,并且无弹孔和烧灼痕迹,明显是遭干扰后失控坠落的),或者误入叙军防空火力范围而遭击落。
③干扰土军无人机的GPS导航系统:通过对战区的GPS信号进行干扰或者发送虚假的GPS信号,使土军无人机无法准确定位,以致偏离正常航路,找不到预定的打击目标,或者误入叙军防空火力范围而遭击落,或者无法返航而最终坠毁;不仅如此,由于土军无人机携带的对地攻击弹药中也有部分型别采用了GPS制导,当战区的GPS信号受严重干扰后,这些弹药的命中率也急剧下降到不足10%。
④干扰土军无人机的无线电高度表:机载无线电高度表受干扰后,工作异常,将会导致部分低空突防的土军无人机自行爬高,以致丧失低飞隐蔽性,进而被叙军防空火力发现、击落;或者导致部分本来在高空飞行的土军无人机高度下降,进入叙军中/低空防空火力的有效杀伤空域而遭击落。
此外,根据部分媒体的分析,此次作战中俄军电子战系统还很可能对承担电子支援侦察任务的土军无人机实施了欺骗式干扰,使其接收到虚假雷达信号,进而无法准确引导土军机载/地面电子战系统对叙军防空系统中的雷达、制导设备进行干扰压制,由此可以间接提升叙军防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正是在俄军电子战系统的强有力配合下,叙军地面防空武器在打击来袭的土军无人机时表现出了较高的作战效能。例如,叙军战后的调查报告显示,此战中“山毛榉”-M2防空系统一共发射了25枚导弹,击落20个空中目标(其中部分可能是已投放的机载弹药),击伤2个,仅3枚导弹错失目标。不仅如此,叙军地面部队大量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在战斗中取得了击落土军无人机的战果,而正常情况下这类导弹因为射高有限(通常不超过4000米),是难以对巡航飞行高度超过6000米的土军无人机构成有效威胁的。

四、几点启示

自2001年11月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在阿富汗战场首次用于对地火力打击以来,武装无人机在阿富汗、伊拉克、也门、叙利亚等地打击地面目标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但这些战例中交战双方的实力水平普遍是非对称的,其经验教训对未来高强度传统战争的借鉴意义并不大。而“春季盾牌”行动是近年来难得的一次技术水平比较接近的对手之间的无人机攻防对抗,也是对传统战争条件下无人机/反无人机装备作战效能的一次较大规模实战检验,无疑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回顾此次行动,不但可以从中管窥出无人机大量使用给未来战争形态所带来的影响,而且可以为今后无人机/反无人机技战术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无人机/反无人机作战将会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作战样式

开始于2011年的叙利亚战争,由于持续时间长、参战势力多、战地环境复杂,加上这期间无人机的技术门槛和获取难度不断降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场全面、大规模使用无人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无人机备受叙政府军、反政府武装、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美国、以色列等几乎所有相关各方的青睐,从土法上马的简易“航模”级无人机、自行改装的商用多旋翼无人机到美制“全球鹰”这样的高性能无人侦察机,可谓遍地开花。这些无人机除了大量承担传统的支援保障任务外,也越来越多地直接用于火力打击,所使用的机载武器从简易“羽毛球炸弹”、普通迫击炮弹发展到激光制导炸弹这样的先进精确制导弹药,作战形式也由早期的单架无人机骚扰、小规模无人机群偷袭,逐渐发展到“春季盾牌”行动这样的大规模、高强度空中打击。随着无人机威胁的日趋严重,反无人机作战也逐渐成为参战各方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种反无人机手段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实战中不断成熟发展,而反无人机作为现代战争中的一个新兴作战领域,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国军方和防务工业界的高度关注。在今后,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作战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上述趋势还将会继续下去,无人机/反无人机作战在未来战争中将会常态化,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作战样式而贯穿于全程,对于赢得战争主动权至关重要。


(2)无人机的战时运用效果与己方作战体系的支持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战争已不再是作战平台与作战平台、作战单元与作战单元之间的单个较量,而是双方作战体系之间的综合对抗;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只有在己方作战体系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对于无人机来说也同样如此。例如,目前世界各国现役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均是由ISR无人机改型发展而来,普遍飞行速度慢、机动性差,缺乏空战自卫火力和箔条/红外干扰弹发射装置之类的自防护设备,同时对控制链路和GPS导航信号高度依赖。这样的性能缺点,在反恐、反游击战、反暴乱等非对称战争中并不算大问题,但是在高技术、高强度的传统战争中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传统战争中的对手普遍拥有较强的防空反导实力,无人机一旦缺乏其它兵力的协同配合,脱离己方作战体系的支持,不但任务效能急剧下降,就连自身战场安全也将成严重问题,甚至只能被动挨打。此次“春季盾牌”行动的前期,土军无人机在己方体系支持下可谓“战果辉煌”,然而一旦作战体系被干扰压制,土军无人机不仅没能将胜利势头继续保持下去,自身还遭受重大损失,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今后,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无人集群、有人/无人协同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将会进一步融入作战体系,另一方面随着各种高性能反无人机装备陆续面世,无人机突防面临的威胁将进一步加剧,届时无人机的作战行动将更加离不开己方体系的支持。


(3)“软硬结合”是现代战场条件下实施反无人机作战的有效途径

为了对付各种空中威胁,目前世界各国军队广泛装备了防空导弹、高炮等传统防空武器,但由于无人机目标的特殊性,这类基于硬摧毁理念的武器在执行反无人机任务时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例如,俄制“铠甲”-S1是一种2012年才开始服役的先进防空系统,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对付无人机目标,但此次实战中仍暴露出诸多问题:探测/跟踪雷达对付“低小慢”目标能力不足;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抗干扰/多目标作战能力差并且反应速度较慢;导弹采用“助推段+无动力段”的二级结构,在助推段脱离之前只能无控飞行,导致有效拦截距离减小。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铠甲”-S1不仅在“春季盾牌”行动初期表现不佳,甚至在行动后期、土军无人机攻势已被遏制的情况下,也仍出现一定的战损。有鉴于此,今后在面对技术水平更高、体系支持更强大的无人机威胁时,一方面固然需要对传统防空武器进行针对性改进,以增强其打击无人机目标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发展具备强大软杀伤能力的电子战装备,并使其与传统防空武器在战时密切协同,对来袭无人机实施“软硬结合”式的拦截,进而提升己方反无人机作战的整体效能。此次“春季盾牌”行动后期叙/俄军反无人机作战的成功经验就初步证明了这一点:俄军电子战系统的强力干扰压制,不仅取得了使部分土军无人机失控坠毁的直接战果,还同时提高了叙军防空导弹的作战效能,达到了“1+1>2”的效果。


(4)适用于高强度传统战争的武装无人机发展方向仍需续探索

“春季盾牌”行动中土军无人机的突出表现表明,即使在与拥有较强实力的正规军正面对抗的高强度传统战争中,只要战术战法得当,察打一体无人机仍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这类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做一定的重新评估。尽管这样,考虑到未来高技术传统战争的战场环境以及现役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战技性能特点,此次行动对世界武装无人机发展方向的影响也不宜高估。一方面,由于技术、军事、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春季盾牌”只不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对手之间发生的一场规模有限的作战行动,因而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土军无人机在行动前期的成功是建立在多种因素基础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其经验不宜简单复制或照搬;另一方面,察打一体无人机尽管已历经多年发展,但在自防护能力方面仍存在着前面所述的众多先天不足,并且这些“软肋”均与其脱胎于ISR无人机的基础设计密切相关,决定了它们只能通过适当的技战术手段予以一定程度改善,而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由此导致察打一体无人机在面对高性能反无人机装备时的生存力相当脆弱,这在“春季盾牌”行动后期已有充分体现。由于这样的原因,传统意义上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尽管在今后仍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目前世界各国探索研究中的隐身无人作战飞机、无人机集群、有人/无人机协同等概念,无疑才是武装无人机未来发展的主流。(本文内容在《国际航空》上发表)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