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海军F/A-18E/F战斗机完成首次“小直径炸弹”Ⅱ制导投放试验


 电话:010-58330898 手机:18501361766

微信:tech99999 邮箱:qianyanjun@techxcope.com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肖岑婧


2020年6月,美国雷神公司宣布由其研制的“小直径炸弹”Ⅱ(GBU-53或SDBⅡ)首次由美海军的一架F/A-18E/F战斗机完成制导投放试验。试验中,“小直径炸弹”Ⅱ与载机安全地分离,并成功接收了来自载机的导引数据,从而能够在飞行中准确瞄准目标。“小直径炸弹”Ⅱ计划将在2020年晚些时候形成初始作战能力,而F/A-18E/F将继美空军F-15E战斗机之后,成为第二型装备这种炸弹的飞机。

一、项目概况


 “小直径炸弹”Ⅱ是美军研制并投入使用的第二代小直径炸弹,由美空军和美海军联合投资发展,雷神公司(今雷神技术公司)为主承包商。该项目始于2006年5月,2010年7月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验证阶段,2011年1月完成关键设计评审,2015年6月进入低速初始生产阶段,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完成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  

“小直径炸弹”Ⅱ制导炸弹外形图(美国雷神技术公司图片)


根据2020年6月美国国会政府问责局(GAO)发布的对国防部装备采办项目的评估报告,目前“小直径炸弹”Ⅱ项目4项关键技术(多模导引头、数据链、有效载荷和目标分类)基本成熟,生产流程趋于完善,计划2022年4月进入全速生产阶段。根据美国防2021财年预算文件,美军计划投资7977万美元用于研究与开发;计划投资3.52亿美元用于采办,计划共采购1490枚(空军1133枚,海军357枚)。

二、主要特点


与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小直径炸弹”Ⅰ GBU-39(第一代小直径炸弹)相比,GBU-53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采用三模导引头,具备在各种复杂作战条件下精准打击和摧毁移动目标的能力。该炸弹在GPS/惯性制导基础上,加装毫米波雷达、红外以及半主动激光三模导引头。三模导引头使该炸弹在恶劣天气下(如沙尘等情况下)能准确捕获目标、精准识别锁定目标以及利用来自空中或地面的激光引导至精确的瞄准点,大大提高了该弹在不利天气条件下攻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因此GBU-53仍保留了全天候能力,但更为精确。同时在打击过程中,弹载计算机根据导引头信息自动对目标进行分类排序,根据识别算法,也可自行确定目标最脆弱的部位实施攻击。 

三模导引头提供了一系列通常不会在一种系统中同时使用的制导和瞄准选项。毫米波雷达使这种武器具备了在恶劣天气下探测和识别能力;红外成像制导使得这种武器能够捕获并锁定热图像;而凭借半主动激光制导技术,这种武器可以利用来自空中或地面的激光指示器或激光照射器被引导至精确的点位。雷神技术公司称:它是目前唯一能够让飞行员在恶劣天气或当地有灰尘和烟雾的情况下仍能击中移动目标的制导武器(美国雷神技术公司图片)


二是继续保持了小型化,载弹量可保持不变,大幅提升载机在复杂条件下的多目标打击能力。小型化是GBU-53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该型炸弹口径250磅(113千克),弹长约1.8米、弹径约0.19米,整体尺寸和质量只有美空军现役“杰达姆”GBU-38制导炸弹(口径500磅级)的一半。GBU-53几乎能适装美空军所有的飞机平台,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和察打一体无人机等等。由于保持了小型化特点,军机平台携带该炸弹的能力与携带GBU-39时相当,如F-22A、F-35A都可以在每个内埋弹舱中使用一个四联挂架挂装4枚,全机挂装量可达8枚;F-15E、F-16C/D都可以使用四联挂架外挂,其中F-15E可在进气道下和机腹共携带20枚。轰炸机载弹量较大,B-2A可携带192枚,B-1B可携带288枚,B-52H可外挂加内埋共144枚。体积小可大幅提升载机特别是隐身作战飞机单次打击目标数量,为提高打击效率,美军此前发展了同时为多枚GBU-39装订不同目标诸元、快速连续投放打击多个目标的技术,并用F-22A等作战飞机成功进行了验证,该技术也可用于GBU-53。

三是采用具有聚能射流和爆炸破片杀伤功能的弹头,大幅度提高炸弹杀伤力。GBU-53炸弹弹头重47.3千克,弹头重并没有使这款小型化炸弹的威力随之缩减,一方面GBU-53进一步优化设计了战斗部,在炸药爆炸时产生金属射流,提升碎片的杀伤效果;同时,通过聚能射流技术和新型复合材料,使该炸弹在爆炸时产生纤维碎片而不是金属碎片,大幅有效减小附带损伤。另一方面,三模制导技术的运用可大幅度提高该炸弹命中精度,而命中精度提高至两倍,杀伤威力可能提高至八倍,也同样增强了该炸弹的杀伤力。

三、作战影响


“小直径炸弹”Ⅱ在提高作战适应能力、保持挂载量进而提高作战飞机单架次打击能力以及进一步提高毁伤效果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三模导引头使GBU-53在复杂环境下具备了极高的适应性,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自动切换制导模式,加上具备对目标优先排序的功能,因此能快速集中到威胁等级高的目标进行攻击,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二是,对于内埋弹舱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装载数量多的炸弹是需要不断克服的问题,而GBU-53独有的小型化特征在这方面极大提高了美军作战飞机的载弹能力,有效解决了隐身飞机内埋武器舱对飞机挂载能力的严重限制;三是,GBU-53采用的爆炸破片弹头和聚能射流技术,在提高杀伤力的同时,可以降低炸弹附带损伤。 

小直径炸弹爆炸瞬间,旁边是一辆卡车,可见爆炸威力也很大。别看小直径炸弹有个“小“字,那也分和谁比,无论是重量还是装药量,SDB都远远超过155毫米炮弹,可以装填23千克高爆炸药,装药量是155毫米高爆弹的两倍多(美国雷神技术公司图片)


由此可见,小直径炸弹的出现和发展很好地满足了美空军增强作战灵活性、应对复杂作战环境、降低武器附带损伤等一系列需求。目前美空军正在实施“金帐汗国”项目,目的是将使GBU-39和GBU-53小直径炸弹、AGM-158联合空地防区外打击导弹、ADM-160微型空射诱饵各自实现弹群组网,以使它们在发射后自主作战,帮助突防敌方的防空系统,取得最佳的打击效果。利用小直径炸弹较高的打击精度和更大的自主作战能力,其在发展为具有网络化精确打击武器之后,将能适应未来网络作战和分布式作战需求,成为未来美空军在强对抗环境下空中作战的重要武器。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