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电话:010-58330898 手机:18501361766

微信:tech99999 邮箱:qianyanjun@techxcope.com



来源:《学术前沿》杂志
作者:钟茂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更突出强调了“创新”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认为,从新时期接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在“十四五”时期,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现实趋势,针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发展环境,针对“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矛盾,我们应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为全社会创新提供公共品、将重大科技成果及“新基建”深度融合到产业体系发展之中、不断探索有关“突破性创新”的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制度政策。

推动“十四五”时期形成新发展格局为何要坚持创新?

1、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经验,是推动“十四五”时期接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接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2、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创新创造新需求,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还能形成持续成长的产业并为全社会提供稳定的就业及稳定增长的收入,才能带来全民购买力的增长;3、着力发挥制度和政策激励创新的作用,为形成新发展格局夯实动力基础。为缩小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差距,必须加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才能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夯实基础,才能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引领“十四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的实现。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突出强调了“创新”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纳入“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0年远景目标,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战略目标和政策方向。

01、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经验,是推动“十四五”时期接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十三五”的发展成就的角度来看,“创新驱动”,是取得“十三五”时期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并取得发展成就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创新”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成果的过程中,在应对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创新”(以“互联网+”产业、数字经济、电商等新发展形式为代表)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

从更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创新驱动”,也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长期高速稳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初期所选择的产业技术路径,极大地带动和推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由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向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增强了国家创新能力,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实现了跨越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在相关产业领域起到引领发展的作用;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发展了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技术基础。

因此,从发展历史经验来看,从新时期接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在“十四五”时期,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现实趋势,针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发展环境,针对“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矛盾,“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了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接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02、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五中全会确立的“十四五”时期的战略方向。如何形成这一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指明了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引领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路径方向。

推进“国内大循环”的形成,持续扩大内需、全面促进消费是其根本。一个新业态、新产业的发育和成长,特别是新增长点的重要产业的发育成长,都必须以足够规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需求增长为其实现前提。如何充分挖掘我国14亿人口的市场需求潜力以及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新型城镇化群体、乡村振兴群体的市场需求潜力?五中全会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一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由此可见,通过创新创造新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特征的消费群体,创造与之适配的产品和服务。只有通过这样的创新,才能使这些可能的市场潜力转化为实质性的内需增长;与此同时,只有通过创新形成与市场需求高度适配的供给,才能形成持续成长的产业并为全社会提供稳定的就业及稳定增长的收入,才能带来全民购买力的增长;只有通过这样的创新,扩大内需与新增长点才能形成良性的互相促进关系。

推进“国内大循环”的形成,直面的问题就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因此,必须寻求解决发展所需要素和资源的有效路径。改革和创新,是带来要素增长的根本动力:
一是要通过要素市场化的深化改革,促进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等知识要素得以充分利用;二是要通过创新,以新材料、替代材料去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要通过绿色技术发展,如,新能源、新能源产业技术去替代传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关产业技术,绿色技术去替代传统产业技术,提高生态环境要素的使用效率。

推进“国内大循环”的形成,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效解决其“堵点”“断点”,是其关键。由于全球经贸环境急剧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某些重要节点,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障碍。有鉴于此,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着力弥补相关产业的短板,使我国已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制造业,成为“无堵点”“无断点”“少短板”的高水平产业集群;同时,使具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在起步阶段,就在国内形成其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之在国内可循环的条件下形成规模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一个产业集群在国内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其完整产业链,那么,这一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全球重要产业将是市场导向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有效带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才能有效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融合、有机衔接、良性合作竞争。

03、着力发挥制度和政策激励创新的作用,为形成新发展格局夯实动力基础

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与中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领域,R&D的投入比例与研发人员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缩小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差距,必须加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才能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夯实基础,才能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引领“十四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的实现:

其一,要为全社会提供创新领域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特征。创新的溢出效应,能够为全社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这一正外部性,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可产生其溢出效应。因为,任何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创新,不仅推动本企业本产业,而且也强力地推动着关联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所以,从宏观和长期视角来看,重大创新的社会收益远大于创新本身的直接收益,所以政府应当为激励创新进行政策性的投入。最重要的政策性投入就是为全社会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公共品:
一是发展教育。教育是培育创新者及其创新能力的来源,是提高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二是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基础理论研究,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但由于基础研究的创新者很难直接从市场中获益,因此,政府必须为基础研究提供必要的投入,并为基础研究的创新者提供有效的激励性投入;三是建设大规模研发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四是通过国家级研究机构或国有企业,直接对某些关键性领域或示范性强的技术进行创新活动,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带动作用;五是通过区域政策促进创新先进城市发挥其辐射效应;六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起到孵化作用,政府作为重要的最终消费部门,其购买活动可对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其二,要以系统创新为目标,将重大科技成果深度融合到产业体系发展之中。科技的系统创新,应与“国内大循环”的产业系统对接起来。对我国的创新研究和创新产业而言,在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整体谋略,既要形成创新技术的全局观念,也要形成产业发展的总体意识。现代产业经济体系中,单一技术和单一产业的创新很难取得整体性的更新换代,需要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整体突破。只有形成创新型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才有条件完成。在集成创新的协作方面,政府应通过利益机制和协调机制促成多部门、多机构、多地区的协作创新。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如,“北斗”“天宫”“蛟龙”“天眼”“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诸多“新基建”也将建成。问题是,如何将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新基建”,深度融合到现代产业体系及其发展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使重大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三,要探索有关“突破性创新”的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制度政策。创新活动,特别是那些能够形成新技术路径、新理念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性创新”,需要市场和政府的激励,即,是运用市场、产权关系、经济政策等手段以激励创新活动的展开。实质上就是解决好创新者是否有创新的动力的问题:
一是创新主体(企业),是否具有持续创新的动力,即,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二是,创新者(技术研发者、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创新成果的产权关系,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问题;三是各个创新主体内激励员工创新的机制是否有效,即,激发人才活力问题。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来实现,尤其需要针对“突破性创新”探索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其四,要强化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标准战略。为在“国内大循环”的形成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就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技术领先的企业,使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形成持久的领先地位。专利技术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核心资产,掌握专利技术的企业应力图把技术转变成国际标准,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企业的核心优势地位。“标准”之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技术扩散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只有抢先制订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标准并使之迅速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标准”,才能有效地占有该产品的市场。只有拥有了产业关键性技术的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才能真正使其产业链供给链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真正形成“国内大循环”。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在协同本国企业形成国际标准方面发挥更大更积积极的作用。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