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所有传感器到所有射手——联合全域指控(JADC2)系统的建设方向走错了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鹰资讯 Author 胡冬冬


 电话:010-82030532 手机:18501361766

微信:tech99999 邮箱:yw@techxcope.com



来源:海鹰资讯作者:胡冬冬

自2019年底美军高层达成关于联合全域指控(JADC2)的共识以来,JADC2几乎已成为美军全军上下共同追求的一大愿景。针对这一共同愿景,勾画最为形象、传播最为广泛、最为深入人心的描述莫过于——通过建设联合全域指控网络,可在整个战区随时随地“连接所有传感器与所有射手”。


比如:

“未来对抗环境下的作战将由联合全域指控(JADC2)系统赋能,JADC2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作战域连接任意传感器与任意射手。”

——美军联参需求局局长RonBoxall


“联合全域指控(JADC2)系统是指将来自全域内所有部队的分布式传感器、射手和数据相连接,通过在规模、速度和各层级的分布式任务指挥实现指挥官的意图。”

——美国空军作战集成能力(AFWIC)办公室


“联合全域指控(JADC2)系统将采集所有传感器信息并连接所有作战人员。”

——美国国防部官网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联合全域指控(JADC2)“将整个战区各种杀伤链节点无缝连接起来、形成跨域杀伤网”的这个构想,听起来非常美好。但就在最近,这个构想遭到了一些质疑。


2021年1月14日,美国哈德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莱恩·克拉克(BryanClark)(曾在美国海军与海军部服役25年,2013年11月加入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2020年2月从CSBA转会进入哈德森研究所)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目前美军中广泛流传的JADC2的建设目标——将整个战区每一个传感器与每一个射手连接起来——将导致美军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主要观点如下:


1、追求“从所有传感器到所有射手”的连接,既不现实,也将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尽管JADC2是美国军方的最高优先事项之一,但军方和工业界领导人仍然对JADC2感到困惑。他们将其描述为一种通信架构、一种数据共享方法、一种作战概念或一种决策工具,说法不一。


目前大多数关于JADC2的讨论,都提到“将整个战区的每一个传感器与每一个射手连接起来”,但这个目标是错误的,这可能会造成经费和精力的大规模错配。


为避免重返21世纪之初“网络中心战”概念失败的老路,应尽力让美军领导人不再追求对整个战区的态势感知与控制。美军与强敌在对抗性电磁环境下作战时,传感器与射手不仅不可能实现完美的连接,而且美军多代并存的多样化装备中,只能确保一部分能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可用。


国防部不应试图建立在所有条件下都能支持作战的固定式分级指挥结构网络,而应建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通信条件的指挥关系和能力。因此,JADC2应侧重于提供决策支持,减少部队对广域网的依赖,改善指挥官的选择。

2、未来发生大规模消耗战的可能性极小,应将重点放在运用机动战样式应对中低烈度冲突上


JADC2的建设方向是什么,它又如何支持“联合全域作战”(JADO)概念,国防部官员对此总是含糊其辞。


最近美军高层领导提到“联合全域作战”(JADO)概念时,强调火力投送和大量消灭敌军的思想并不合适。这一思想的前提是直接假设中美之间会打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需要看到,近几年人民解放军等对手通过低于战争水平的行动,正在领土和影响力方面不断扩张。因此,在这样一个不太可能发起大规模、高烈度冲突的时代,以大规模火力打击为特征的消耗战思想已不合时宜。


为了与中国竞争,国防部应把重点放在战争升级为高烈度冲突之前的低烈度冲突水平上,破坏中国军队和准军事力量行动的成功。这与DARPA的“马赛克战”等机动战概念更为接近——“马赛克战”试图对敌军施加多重困境,扰乱其行动,使其无法及时达成目标。


“联合全域作战”(JADO)概念对有效投送火力和部队管理的过分强调,反映了一种“以预测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存在预测错误的风险,而且出于资源组合效率最优的角度考虑,还将缩小指挥官的选择范围,从而使得美军在中低烈度冲突中处于劣势。


以消耗战为中心的联合作战概念,再加上“以预测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将使美军与大国竞争对手在中低烈度的对抗中处于劣势。挫败中国军队和准军事力量将需要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是为一场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战争提供大规模火力的优化方案。

3、打赢机动战,需要转向“以决策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获得相比对手更多更快更好的作战选择


虽然机动战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运用消耗战战法,但机动战更多地是依靠卓越的决策来取得成功。美军指挥官可通过做出更快更好的选择,或者延缓和降低对手的决策速度,来获得对抗优势。这些策略的本质就是增加“可选择性”(optionality)。如果一支美军与解放军部队相比有更多的选择,那么美军指挥官比解放军领导人更有可能更快地选择更好的行动方案。另一方面,解放军指挥官的决策,则会因为需要评估并应对美军更多样的选择而受到阻碍。


在“以决策为中心”的冲突中,美军可通过部署更多的分布式部队来增加自己的选择。这些部队具有足够的通信能力与互操作性,可通过各种方式组成自己的部队。像DARPA或各军种正在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将帮助指挥官对其部队进行组合,以执行需要的任务。美军可通过迷惑或干扰敌方传感器、以呈现更复杂的态势,或通过降低敌方通信能力,来限制敌方的选择。

4、JADC2的建设重点应以支持决策为中心,追求对复杂战场环境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2021年1月初,联合参谋部J-6部门负责人丹尼斯·克拉尔中将提到,一些人将JADC2狭义地理解为“从传感器到射手”的解决方案,这并不恰当,JADC2的重点应是建设支持军事决策的新手段新方法。克拉尔中将的这一说法为美军提供了JADC2亟需的目标图像。


为给美军创造更大的“可选择性”空间,JADC2的建设应围绕“以决策为中心”,将美军可选的行动方案数量最大化,并对由此给美军指挥官造成的复杂性进行有效管理。JADC2不应将重点放在建立一种分级式指挥结构网络、以实施“以预测为中心”的作战规划,而应优先考虑开发决策支持工具,以评估某些行动方案对未来行动“可选择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美军指挥官可以执行一种适应性更强的策略,以防止对手实现其目标。


在当今这个时代,大国竞争对手正在寻求除大规模战争以外的其它途径以实现其战略目标,美国国防部进行战争准备的传统规划方法将不再有效。因此,美军JADC2的建设需要避免“网络中心战”的失败,优先考虑“可选择性”而不是“可预测性”,优先考虑“适应性”而不是“连通性”。


观点评述

从目前美军上下针对JADC2的大多数表述来看,这一宏大愿景的确带有20世纪之初“网络中心战”的影子——它与“网络中心战”在追求“全网互联互通”、“全域态势感知与控制”等目标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鉴于美军尚未形成关于JADC2的清晰明确的统一概念,JADC2区别于“网络中心战”的核心特征又是什么,还难以准确评说。


布莱恩·克拉克的核心观点是——JADC2的建设重点不应追求美军早期“网络中心战”概念描绘的全网互联互通,而应将重点放在对前线指挥官的决策支持上。这一立论的前提是——作者认为,未来与大国对手之间的战争不应直接瞄准打大规模火力消耗战,而是要在战争升级为高烈度冲突之前,运用类似“马赛克战”这种机动战样式,打赢中低烈度冲突,以慑止对手达成战略目的。


不考虑这一立论的前提正确与否,放在具体的现实对抗场景下考量,作者对JADC2“连接所有传感器与所有射手”这一愿景目标的质疑不无道理。事实上,美军开展的几次JADC2试验表明,确保任意传感器与射手的连通性是有可能,但它们是在没有主动对抗措施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考虑真实战场环境的诸多约束,从所有传感器到所有射手的“全连通”还能实现吗?


但是,如果不考虑当前技术上的可实现性,而是回溯到美军战略思想的源头来看这个问题,则会产生另一番理解。


美国在2018年新版《国防战略》中提出,将“建立一支更具杀伤力的联合部队”作为应对大国竞争的首要战略途径。在这一顶层战略的牵引下,美军的一切作战手段和方式,最终都直指“杀伤力”。而根据美国官方文件的解释——所谓“杀伤力”,是指从冲突一开始就消灭大量敌军的能力。


所以,不论从“联合全域作战”(JADO)概念对火力投送的强调,还是到JADC2对“连接所有传感器与所有射手”的强调(从而形成可投送大规模火力的“杀伤网”),其目的都是在为投送大量火力寻求最优解决方案,这背后所反映的打一场大规模消耗战的思想根源,与打造“杀伤力”这一战略导向不无关系。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国防战略会有什么样的调整?再进一步,美军准备与大国对手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这些可能都将决定未来美军联合全域指控系统(JADC2)的建设重点与方向,需要持续关注与研判。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