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有角落,那便是图书馆
艺术家赫尔南·巴斯画过一位位眼神涣散的渺茫少年,无论是望着观众,还是朝向别处,他们似乎从未找到自己,也无从精神的依托。只有一张除外:画里,男孩躺在草丛中,手里托着一本棕红色封皮的书。他全神贯注,再也没有留意他方。
繁忙的都市,眼花缭乱的图像,快速流转的30秒短视频,现代人的注意力正被史无前例地捏碎,心无旁骛地阅读已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上海3月以来的此轮疫情,让日常民生与基础物资成了每位市民眼下最关注的问题。一个舒适、踏实的阅读空间,能否舒缓居家已久的焦虑,让人的精神生活回归往昔的平静?此时此刻,阅读能带来什么?
位于武康大楼顶层的 “图书馆之家"内景
由建筑师刘涛、蔡春燕创办的西涛设计工作室(Atelier tao+c,下称西涛设计)在过去五年里实现了数座“图书馆”,让阅读的微光依然在城市里缓缓流淌。
“图书馆之家”保留了武康大楼原有的门与窗,厚重的历史感蕴含其中
前往沪上网红地标武康大楼那日还是今年两月,未被疫情笼罩的上海人来人往,隔着马路与这座百年老楼留影的人们不在少数。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原名“诺曼底公寓”,是匈牙利籍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Laszlo.Hudec)的代表作之一,以独具一格的船体外观闻名,是民国期间沪上首座外廊式公寓。2019年,武康大楼历经4个月的保护性修缮,在保留整体外观和历史建筑美学的基础下,屋面、墙体、室内公用部位、管线等处实现了十年来最系统的整体修复。
5年前“图书馆之家"刚刚完成之时
此次拜访的目的地位于武康大楼七楼,那里深藏一处图书馆之家。如其名,在不到90平方米的空间里,建筑师试图打破“图书馆”与“家”的边界,既满足业主基本的日常生活,也将其阅读需求实现最大化。具体的设计颇为大胆:除卧室与独卫的分割之外,原本划分空间的轻质隔墙均被拆除,仅悉心保留老建筑的原始结构,如梁柱、承重墙、水泥仿石外墙面等。
“图书馆之家"由贴墙的橡木书架串联而成
此举既使居家动线更自由,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功能性空间之间的界限,也将近百年的历史沉淀与现代性的时髦感巧妙融合。在此之间,若将卧室的铜框玻璃门完全打开,一座完整的图书馆便在眼前呈现。一面面橡木书架从卧室起,一路串联着会客厅、朝北阳台、办公区及其他公共区域,直至“爬”上台阶通往二层——在设计师的巧思下,这间原始结构不规则的屋子被划分为一、二两层——二楼是独立的阅读、休闲区域。“这是一座没有(传统意义上)白墙的物理空间,书可以自由地依附于居住空间的每一处。”蔡春燕传达整体的设计理念。
上图:卧室的铜框玻璃门和混凝土的加固细节
下图:位于二层的休闲区域
如其所述,各色书籍不仅填满整片书架,还堆放在屋子的每一处——地毯上、边柜上、书桌旁、台阶处,还有一些散落在二楼,其中,有些书买重了;有些还未来得及拆封。文学、社科、商业、生活美学、建筑、科技、艺术,不同门类的书籍同时汇聚其中,是业主日积月累的经年收藏,也是其真实的生活印迹。如今,这间不对外开放的乌托邦在小红书上化为“住在图书馆里的人”,通过一支支视频,越来越多公众开始云游武康大楼,徜徉于这片书海之间。
书籍无处不在
“图书馆之家”是西涛设计创立以来的首个项目,亦是其启动“图书馆”项目的起点。“以往的职业生涯中参与过思考乐书局的设计,那是国内最早结合咖啡、文创等功能的综合书店,(体量)大约三、四千平。但将居住空间与图书整个串联一起的私人图书馆还是第一次做。”刘涛回忆道。
“图书馆之家"作为西涛的首个项目,也是“旧改”其一,最大限度保留了武康大楼的历史风貌和原有建筑骨架
两人还记得第一次到访图书馆之家所在地的情景,朝北的阳台令其记忆犹新。“最初没有明确说要做一个图书馆,只是听闻业主藏书很多;且(未来的)居住状况没有特别确定,初期还是以家庭公寓作为核心用途来设计的。在此基础下,以书为线索串联整个屋子的方案,在当时看来比较激进。”刘涛说。“业主提出了收纳的需求。我们觉得既然藏书众多,不继续往前走一步,提出‘书之家’的概念。”蔡春燕补充,“哪怕多年过去,这样的委托还是少数。”
“图书馆之家"客厅的书架结构入住5年以来的前后对比
据两位回忆,这一个“大胆的构想”的设计稿是一遍即过的。除那些一眼可见的结构特点——如延绵相接的书墙和一通到底的空间动线,还有诸多有趣的设计细节:比如,原本结构性的梁、柱上包裹着深色的宽边钢板条,在起到加固作用的同时,彰显现代与历史的人文穿插;此外,悬空的阁楼由网眼式的隔断包裹,在空间的错落中形成工业与轻盈的平衡;漫步二楼,天花板上的原始结构与纹理清晰可见,亦呼应着这座建筑的年代感;整个空间中,书墙无疑是最瞩目的一部分,它顶天立地,无处不在,但不因密密麻麻的藏书感到视觉的挤压,这或因书架材质选择——暖浅色的橡木即便平铺满墙,亦不会争夺过分的存在感。
“图书馆之家"阁楼一隅入驻逐年变化,生活气息有机浮现
“业主钟爱浓郁的墨绿色,曾试图将‘绿’纳入设计的线索中。但我们建议,木质色调的存在感温和一些,而如果背景采用相对浓烈的颜色或存在感强一点的材料,前三个月可能(感觉)很舒服、很新鲜,之后或有不同的想法。”刘涛表示。据其回忆,在项目之初,西涛设计建议采用更金属的结构,呈现纤细的整体视觉。“5年前,客户们一般不会接受这样纤细的视觉。”刘涛解释,“它的原始户型有一个很大的斜切面,而且是一座历史沉淀的老公寓,我们需要去适应它(的原始结构),想要以一种轻的姿态介入这间房间里。”如今眼前的这座图书馆,不仅是双方历经沟通、建立信任下的成果,也是一座居所由设计完工向实际使用后的自然沉淀。
业主熊先生将公寓买下已经快七年了,装修好之后使用五年。平时只有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在这里看书,偶尔会客。这次疫情封城,一个人居住在这“图书馆之家”,足不出户49天。从居住者的角度,他认为空间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使用感受,而审美尚在其次。“我一直没法喜欢样板房,或者为拍摄而短暂存在空间呈现的样子。不过我的这间图书馆公寓,一直在使用中,现在日常的样子与感觉,我还是挺喜欢的。”
业主钟爱的墨绿色,以一张椅点缀
西涛设计和业主熊先生的合作还在继续:武康大楼的这一间叫Library I,高安路那间叫Library II,已经做好设计图等待施工的麦琪公寓顶层那间,叫做Library III。如今,“图书馆之家”走过第五个年头,而西涛则以每年一座的频次,在多地实现兼具实用、诗意、人文、美学的阅读空间。
为何钟爱设计“图书室”?在《五个阅读之室》中,西涛如是说:“一个图书室是书的储藏间和展示室,也是社会记忆、经验和知识的保存处。图书室里的每一本书也不是静物,书页之间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隐蔽的公共空间领域,读者就是其中的探索者。”在其眼中,每一座图书室意味着书与人、书与书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既具备空间的公共性,也交织着个人使用的隐秘性,是心灵之所,精神之园。“我们一以贯之的理念,是在设计中寻求的对书籍本身及其阅读行为的关注。”
“图书馆之家"中数量巨大的藏书
今年1月,西涛设计官方回顾了创立以来设计的五座图书空间。其中,最新的项目即是LibraryⅡ:该空间位于一座八十年代别墅的底层,由两个厚实的砖墙房间以及一个轻质的阳光房组成,三者之间有门洞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供“一群人共用”的书房。图书馆中,一处沿墙定制的半圆孤独书架不仅遮蔽了原本分割空间的墙体,也从视觉和动线上有效地将两个坊间连为一体。除上述两座图书馆外,另三处阅读空间分别是:位于杭州的普通读者书店、位于桐庐的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行书店,以及位于郑州的兆熹书店。所有项目中,最大的空间不过868㎡,而这样的阅读空间,星罗棋布地织成了城市中阅读的微光。
“图书馆之家"铜金色的室内亮点在终日使用中保持了隽永温雅的气质
“图书馆可以有无数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无论像殿堂一般宏大或像书报亭那么谦逊,都不增减其作为一个阅读空间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有书和座位的角落都是图书馆,都是为阅读而准备的空间。”西涛设计如是说。
每一个有书和座位的角落都是图书馆
在功能性、实用性和精神性上,西涛设计持续传达对图书空间的设计理念。具体体现在诸多细节,如书架的组织方式、座位的尺寸和间距,角落的位置和尺度对应不同的阅读姿态——是站着阅读、坐着阅读、脚触地、手支在桌子上、向后靠、盘腿坐……“我们希望阅读空间是有弹性的,一个宁静的、排除非理性的视觉愉悦性形式的场所,让眼睛和专注力集中于字词和纸张。”这是西涛的期待。
“图书馆之家"中无处不在的阅读空间
如何构建一个安静的、视觉愉悦的场所,如何让人更集中的进入阅读,如何让人领略到眼前的一切?不仅是书这个物质本身,而是游离于视觉的、气味的、触摸的材料之外,那真正牵动心弦却无法用言语精确传达的书中世界。
所有空间都可能是阅读空间
“有本书,有个角落,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和一个合适的光线。这便是专属于你的图书馆。”这是西涛设计给每一个向往图书之家的读者的提示。简单、易实现,真情实意。
从“图书馆之家"的阳台,远望上海的天际线
摄影:Xinxin;
沈忠海、Santiago Barrio (图片来自西涛设计惠允)
撰文:彭菲
编辑:Xinxin
编排:穆越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