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群山之间营造静谧的沙生花园

W* 卷宗Wallpaper 2024-03-25


2019年夏天,致舍景观事务所受阿那亚委托开始了三亚景观项目的设计,在一种不确定中探索着自己的沙生花园。当时中国对于沙生植物的应用大多还处于植物园里专类园的培育和展示阶段,他们的探索成为了之后沙生植物大量运用入景观的开端。致舍的成立源于一种对设计本身的热爱,创始人周梁俊在英国学习工作七年后,回国后进入了管理层,但是远离一线设计的管理工作让他感受到了一种脱离,随后他确定他仍然需要去贴近设计本身,去踏入设计复变化的“河流”中。



项目场地的入口

层次丰富的白色墙体与造型多变的沙生植物组合成的景观



阿那亚·三亚的景观项目是这场“河流”实践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几年的光阴中,从首开区落成到20公顷的南花园和大草坪的开放,一幅与自然山谷共生的花园画卷展开了。如今来到阿那亚·三亚的花园中,设计过程中的复问题已然消隐在白墙和沙生植物组合的秘境中,形态各异的带刺植物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于白墙和地面上留下瑰丽的影子,我们难以想象场地曾面临的停滞与限制。



区位图 ©Z'scape

项目平面图 ©Z'scape



场地位于三亚吉阳区南下岭腹地,毗邻中央商务区,与三亚确立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人们熟知的“椰林海岸”印象不同,这块场地没有海这一元素的加持,只有围绕四周的山林,以及山谷中已经存在的别墅建筑群。但在某种程度上,海景的缺失和建筑群对景观空间的压缩提供了关于三亚的另一种答案。


设计之初,致舍团队看到的是一大片早已成形的别墅建筑群,被平整过的、不剩下几棵大树的土地与山体直接割裂开,山谷绵延的绿意在红线外戛然而止。景观空间被高密度的建筑压缩得极其有限,其中绝大部分为道路和附属绿地,许多常规设计内容都难以展开。


摆在设计团队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椰林海岸”的地标风景中和被建筑压缩的空间里创造出属于这块土地的景观?如何真正地让人走进去、留下来?



项目中周围为山林



答案的寻找回归到了自然一词。和既有的印象不同,自然状态下的三亚并非只以海岸线为核心,而是“半山半海”的丘陵地带,因而古称“崖州”。三面环山,成环抱之势;一面向海,向南侧打开。回溯三亚的自然与历史,是一次关于跨越山海的旅行。在大规模建设以前,这里并没有成排的椰子林和喧嚣的人工海岸,海边的滩涂上,是木麻黄、相思树、仙人掌等滨海沙生植物。沿着山脊向上,是枝繁叶茂的原生热带雨林,榕树、榄仁、青梅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成为动物们栖息的家园。而山间是原住民村落,农户们依山傍海劳作,在村落里休憩生活。



项目中对沙生植物的应用,有受到三亚当地滨海沙生植物的影响,图中出现的植物有象腿树、咽脂掌、红珊瑚、金边龙舌兰、秘鲁苹果、炮仗竹、狐尾天门冬。



对三亚的回眸了解,是设计团队与当地自然建立联系的尝试,相比于潮流中的三亚印象、旅游产品与文化符号的快速更替,自发形成的原生植被、世代聚居的原住民聚落也许拥有“不变”的力量,这是致舍团队想要把握住的部分,设计最初的思路也由此确定:修复人与山之间的联系,在群山中找到一份静谧,与自然建立更真切的连结。“群山之间难得的静谧,是这片场地所独有的价值,”主持设计师周梁俊这样谈及这块区域。



项目位于山林中,尽管建筑与道路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以乡土乔灌木为主搭建而成的植物空间骨架延展着山体的绿意。



连结的第一步隐藏在表层的景观背后,在许多人关注沙生植物带来的植物造景范式的创新时,最基础的一步却是植物生长空间的打造,与植物相同,硬性的基质空间也是不断生长的部分,空间架构的清晰与丰富成为了植物景观的层次之一。


骨架的打造首先要去修复场地与山地之间割裂掉的关系,拆除原本合围得密不透风的墙体,重新梳理道路系统,为庭院与群山之间建立新的连接与平衡,让原本悬浮的场地落回群山之间。而山地项目由于测绘和图纸表达的困难,本就有其不可预料性,已建成的建筑更增添了竖向设计的复杂程度,建筑的各个入口如何在高程上处理得当,一层层延入山中,并与后续的空间设计衔接上——现场调整几乎是必然的,只是一次或多次、少量或大量的差别。



巷道原状与拆改院墙的施工过程 ©Z'scape

台地的高差处理复杂,需要考虑建筑入口的方式、入口与外部空间的连接等。©Z'scape

梳理后的景墙系统也为庭院与山体建立了连接。



周梁俊从另一个视角阐释了这种“反复”的合理性:就像传统聚落,自发的建造经过邻里间年复一年的商议、制衡,才形成了舒适的空间组织与合理的边界形态,一切都是在调整中长成的肌理。“因地制宜”的美感是标准化设计永远无法超越的,“我们不做标准化,只是为每种诉求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建筑间依山而成的四十一条巷道各不相同,进入建筑入口的处理方式、种植空间的分布、材质的选择都在与地块条件的契合中生长而成。



场地的高差处理复杂,巷道与主道接入的方式丰富多变,空间骨架的确定是不断调整生长的过程。“之”字形转折的台阶便于消化更多高差,挡墙和自然石块则起到了固土的作用。



有的巷道拾级而上直接连入建筑入口,有的则是入口藏在蜿蜒而入的甬道背后,平直而有仪式感的路径,与“之”字形、“S”形路径的区别,是来自于原始地形的差异。挡墙与种植池的出现,则是随着土壤安歇角的要求变化,各不相同地分布在阶梯状的场地中,或小或大,形状都随着场地而确立起来。用以固土的自然石块和植物共同组成有趣的小景,水洗石合围的半月形种植池左右交错,层层叠叠的绿色让原本平直无趣的道路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曲径通幽的花园”。



上图:巷道空间示意图 ©Z'scape

下图:局部巷道平面图 ©Z'scape

S”形弯曲的巷道,水洗石材质,种植池左右交错,形成曲径通幽的花园感。



标准化意味着单一的设计手法,而一块复的场地,无论其带有的是限制还是优势,都会在“统一”中失去独特性,致舍在因山就势中寻找到了一种韵律,将原本存在的障碍逐一转化为“惊喜”。梳理高差关系的过程中,台阶、坡道、挡墙、置石、种植自然而然地出现,设计亦借此摆脱了规律感与重复感,在有限的空间里为无限变化的生发创造了可能。


骨架的确定是在有限的立地条件下,为景观的建造寻找每一处潜在的承载地,本身存在的建筑挤压着珍贵的空间,致舍团队却从充分利用土地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选择了——“留白”。


在周梁俊看来,太密集的功能性活动与视觉刺激容易让人疲于观光打卡,游离于空间之外,“你先得置身于其中,才会有其他的感觉和感受”。如同道教中“无之以为用”的思想与起源于禅宗的侘寂(Wabi-sabi)美学:不完满,故有包容性与可能性;不填满,故能留出“动”的余地。留白产生的静谧可让三亚关于椰林海洋、热闹观光外的另一面显现,足够放空的场所才能为生长留有余地,并承载功能之外的美学。



场地设计中多运用白墙作为沙生植物的幕布,展现植物的影子。



留白的选择体现在场地中造型多变、色彩单纯的白墙,这也是整个项目中出现最多的景观要素。在周梁俊眼中白墙的设置是为了与沙生植物的辉映,“布置沙生植物就像“演皮影戏”,光与幕布才是它的灵魂。”搭建整个花园的白色墙面在黄昏泛着柔和的暖黄色,正午有低饱和度的明黄,清晨则是绿调的冷白。墙面恰如干净的剧场背景,把舞台留给生长、变化着的植物。幕前,有黄花夹竹桃的纤细与天堂鸟的舒展,有鬼切芦荟硬朗与红珊瑚的蓬松,有芙蓉菊的灰绿、荟萃盘的黄绿、蓝柱的蓝绿,还有象腿树的独特质感、佛肚海棠的奇异根茎、仙女之舞的瑰丽叶片、铁西瓜的独特果实。



上图:在白墙的映衬下,植物可展现各色姿态,玉麒麟虬结的肉质茎与荟萃盘锦明快的色彩相映。

下图:不同品种的龙舌兰与仙人柱呈现出微妙的色彩差别,图中出现的植物有龙神木缀化、翡翠盘锦、武伦柱、秘鲁苹果、鬼切芦荟、龙舌兰。



而白墙的设计跟随着地形展开,不仅仅只是幕布,也有着其功能性意义,与人的需求紧密相连。它不仅属于外部公共空间,从建筑内部而言,巷道两侧的高墙可能是内院二层的矮墙,这样内外视线互不干扰,又能共享同一片自然空间;造型各异、或直立或斜飘的沙生植物出现在弧形的墙体转角,同样的组合因观赏视角的不同,衍生出新的变化。



白墙也有其功能性作用,对设备房等负面要素的遮挡与对各层标高差异的处理赋予了墙体不同的高度与转折,也为人行路径带来了各式变化。



这种留白与克制还体现在材料与色彩上。南花园中央开阔台地上设计的泳池池底,是一种极浅的灰色,它能最大程度消隐人工的色彩,展现出倒映水上的天光。阳光下,水池呈现出静谧的天蓝,夜空下则是深邃的灰蓝色。设计团队将声音也一并考虑在内:无边界水池向下有几米的高差,但溢水很早就被一道砾石条带收拢,不会向最底层跌落喷溅,所以分外安静。人工的声音被消隐,注意力就更会落在岸边婆娑的树影与处的群山之间。巷道的硬质铺地色彩也在浅淡的色系里,用材丰富却不失统一的克制。



上图:泳池的鸟瞰图

下图:池底采用极浅的灰色材料,尽可能倒映自然水光、天光真实的色彩变化。



而最重要的留白是对生长的尊重和等待,“最有活力的永远是在生长的东西。”对于周梁俊而言,空间不止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在景观设计中同样重要,他提出将沙生植物与雨林植物相结合的设计构想,正是用植物的生长来塑造空间的体现——雨林植物生长快、郁郁葱葱,可以在短时间内撑起大的背景并围合起空间;而沙生植物生长慢、有独特的质地与骨感,正适于在关键处点景,留出透光、透风的余地。二者都是三亚原生的植物大类,又能形成一种微妙的互补。



多样的沙生植物 ©Z'scape

多样的雨林植物 ©Z'scape

利用沙生植物与雨林植物的不同生长特点,植物营造的空间在不同时间段上呈现出丰富性



项目入口的巷道里,唯有三棵榕树和几从沙生植物。榕树“独木成林”,巨大树冠给人提供了很好的庇荫之地。地被层以生长缓慢的沙生植物为主,三五成组,保持着稳定的线条感。白色的砂砾石、白墙、浅灰色汀步与深灰色的钢板收边尽可能隐去自身的色彩,为光影流转留出可能性,各种要素之间都留有余地、不争不抢。



左图:首开区中庭榕荫

右图:南花园保留的古榕树

高大的榕树“独木成林”,提供了静谧的空间供人安憩。



白色院墙前,每一株旅人蕉都能游刃有余地舒展开枝叶;道旁行列式排布的翅荚决明也并未紧挨成片,而是能看到清晰的主干线条。“一方面是为了透光,让底部的枝叶也能健康生长,”周梁俊讲道,“另外也是想让墙前面不那么满,就像国画长卷里的留白。”水院前,巷道两侧的大乔木水翁已六米有余,两侧的树冠自然搭接,形成郁郁葱葱的植物“拱廊”。但尽头的跌水墙前,在设计之初就已留出透光透风的场所,人行至此,会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这种得体的舒适感正来自于留“空”——为一切留下继续生长的空间。



经过几年生长后,高大的水翁、葱茏的旅人蕉、春羽和蕨类植物围合出了绿色的“拱廊”,尽头叠水和沙生植物小景以“留白”的方式透出光与风。



同时,这样的留白也是设计师不断与场地对话所留出的探索空间。穿越场地南边花园的过程像一场迷人的探索之旅,其背后是设计团队四年来的打磨。不仅是硬质景观,沙生植物的种植设计也经历了从1.0到4.0的迭代,对于山地类型、有现状改造的项目而言,方案和施工图纸能够确定的设计不过四、五成,大多数都要靠现场的反复打样与调整,植物品种的尝试,组合效果的呈现都是一场场实验的结果。



设计师与工人们在现场调整植物呈现的效果 ©Z'scape



“有些植物要用了以后才发现它的好,于是后面的设计标段中就用得更多。”周梁俊指着白色砾石中一捧绿意丰盈的炮仗竹说道,“一年前,它只有这么一小截。”他用手比划了不及两掌的长度,笑道:“当时大家都和我说拔了吧,效果太差,但其实它只是需要时间。这是植物设计最难把控的地方,也是最迷人的地方。以前没人用过,并不能证明它不适合。它长得好,就说明它喜欢待在这儿。”



植物组合方式经历了多次调整迭代,左图中棒叶虎尾兰、龙舌兰和仙人柱可以加强竖向的线条感,右图中雨林植物蝎尾蕉和沙生植物红珊瑚都能呈现灌木状从而撑起空间,图中出现植物有象腿柱、虎刺梅、芦荟、金边龙舌兰、红珊瑚、大明镜、金虎、不老松、八荒殿、黄金柱。



在先行者的视野中,没有已臻完善的范例,甚至也不能在推论中自证,只能在时间里一步一步向前探索。设计师与各专业施工方共同驻场实验,每一个小标段落地的时候,才可知道探索的边界又到了何处。


在南花园白墙和沙生植物辉映出的秘境外,还存在着一片空旷的草坪空间,原状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有着积水、碎石和建筑垃圾的荒地,如今简简单单的地形起伏着,几颗原生乡土乔木保留在场地中,外高内低的布局带来围合感,或平缓或陡峭的坡度为露营和户外运动提供了可能性。与三亚草坪多为平直方整的形式不同,它给人最大的感受便是仿佛一直在此,是山脉延伸的一部分,人们喜欢聚集于此。



草坪空间起伏的地形,人们在其中可进行各种活动。



谈及这个看似简单自然的空间,致舍的主持设计师周梁俊说,“让人觉得‘本来就在这儿’,是一种很难得的、推敲之后的结果。”这一设计的说明体现着致舍团队设计理念的本质,即他们希望探索出司空见惯的设计元素的创新性,“草坪、雨树大家其实都见惯了,但用同样的食材炒出不一样的菜,这是设计的‘火候’,”但这种创新是与其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去摸索现代主义在地域与文化脉络中的相关性,发现在不同项目环境中特有的场所精神,这些理念从致舍先前的HYLLA花园到如今的三亚沙生花园都得到了体现。



HYLLA花园的设计中提炼在地性材料,用当代设计语言加以表达,并用当地村民祖辈相传工艺进行呈现,以达到新旧之间的共存融合以及自然生长的状态。

上图:HYLLA草甸剧场 ©河狸景观摄影

中图:HYLLA高山花园鸟瞰 ©潘绍清

下图:HYLLA荒野花园 ©栾琪



四年的景观实践赋予了场所生机和活力,来源于他们对这一设计理念的坚持,设计从概念到施工图到落地的全过程都在团队的细致打磨中进行,这也保障了项目效果的呈现。蜿蜒起伏的草坪、各具特色的巷道、绿意葱茏的热带花园、白墙掩映的私人庭院,创造了新的“自然”。沙生植物的大面积组景成为全园景观的主体,植物本身的价值得以发挥,三亚属于“山”的部分重回了人们的视野。



周梁俊在草坪上进行访谈



下午四点多时,阳光照在大草坪上,深深浅浅的影子雕刻出草坪空间中地形的变化,周梁俊坐在草坪上,访谈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带有轻松感,他像聊起熟悉的朋友那样,把藏在植物与材料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致舍团队的身上有一种纯粹的快乐,恰如其设计本身所呈现出的样子,景观空间中传递出平和的静气,野生朴拙又不失细腻。设计过程有困难、有反复,却从未有过纠结与犹疑,对所发生的都自然接受,一切在不确定中逐步建成,是设计师与场地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



项目名称: 阿那亚·三亚南花园

业主: 阿那亚 aranya

项目地点: 海南 三亚

2019-2022

占地面积:20公顷


景观设计:Z’scape致舍景观 

主持设计师:周梁俊、周婷

设计团队: 秦芳、陈丽萍、张锦生、李浩、韩沛、于浩、徐含含、杜景芝、杨振华、宋财富、孙畅、马珊珊、康禹欣、高钟林、候伟光、石宏杰、史慧婷、邹秀鹏、刘月姮、陈禹希、王子健、吕岑、李子奕

沙生植物深化及施工: 芊朵园

建筑设计: 建言建筑

室内设计: 大匀国际

灯光设计:周红亮照明设计

摄影: 林半野、潘绍清



采访:刘晋源、李艺琳

撰文:李艺琳

编辑:刘晋源

编排:李子豪

部分图片由致舍景观事务所提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