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室室如意|一个可以与自我对话的“第三空间”

W* 卷宗Wallpaper
2024-09-25



寻找家和工作室之外的“第三空间”,这是设计师汪昶行对新作“昶所”的初心。它掩映在上海衡复风貌区的老洋房群组里,经过一片童话般的如茵草坪,和百年香樟树的巨大合围,你便能走近这栋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而美的建筑。



上图:主人将楼梯位前置到房屋中心,大面积的白,红与黑共同构成了入口处挑高空间的基调,东西方设计元素在此碰撞。家居来自Louis Vuitton旅行家居系列。

下图:汪昶行,室内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Nong Studio弄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门倏一打开,入口处挑高的空间里,一道极具体量感的黑色旋转楼梯直贯而下,通体的曲面与弧度不吝展示着装饰艺术风格的镂空铁艺。左右两扇朱砂红大漆移门,地面铺设的苏州御窑金砖微微泛着晶光,整体透着一股内敛的温润。上下两层通达的“昶所”,是完全属于主人自我的精神居所——在剥离掉人的社会和工作属性以后,它去芜存真,在此可以独处,亦可会友“。设计师是一个不断要输出自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职业。”一直在高速运转的汪昶行,希望在这个自我的空间里慢下来“,喝上一口安稳的茶。”



一楼休闲沙发区铺的是Art Deco风格的上海老地毯,上面的竹子图案对照着窗外的竹林,亦虚亦实。墙上的蛋壳漆画作品来自越南艺术家。



当他把建筑内部结构打开之后,才发现这是一套全木结构的房子,就跟中国传统古建筑一样。原先的空间十分逼仄,顶部楼板是封掉的,特别暗,而楼梯所在的位置还要往里退。从小在上海石库门里弄长大的汪昶行,最后将这套156m2的房子改成了石库门典型的两进三开间,讲的就是上海话里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串联上下层的楼梯被前置到房屋的中心位,以更符合现代人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个正开间的面宽虽然只有两米,人却不觉压抑,因为拆顶后的空间有了纵深感。而重新调整后的室内布局,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回”字动线,空间被分隔成一间间,人走在里头别有洞天、豁然开朗。



上图:主人从老摩登家具的收藏中汲取养分,形成了自我的设计语言,并转化成对空间和家具设计中。一楼大茶台区的独板茶桌、黑檀木茶椅、天然云石吊灯都带有海派Art Deco再创元素,与入口处Mackintosh高背椅的相映成趣,汪家芳为这个空间创作了《秋壑山房图》。家居来自Louis Vuitton旅行家居系列。

下图:随楼梯盘旋而上,来到相对私密的二层空间,极具古典沉静氛围感的吧台区映入眼帘,和远处的铁艺羊皮台灯相映照。



中国人以前的房子,可以形成洄游动线,穿来行去,就像园林里的回廊结构。汪昶行希望在这栋上海老洋房里,也可以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空间体验。于是乎,一楼功能相对开放,多用于会客;二楼则相对私密,适合三两知交。进门左边是一个大茶台区域,搭配一处休闲沙发区,右边是餐厅,众朋常欢聚在堂;随楼梯上到二楼,会看到酒廊吧台、小茶台和一间书房,最宜独处或小聚。主人笑说自己对这个房子并没有太多功能性的预设,就是喝茶喝酒聊天。



上图:从一楼门厅眺望另一边的餐厅,墙上的艺术画来自何曦,地面用了苏州御窑金砖,经过桐油处理的表面呈现出温润的光泽亮度。家居来自Louis Vuitton旅行家居系列。

中图、下图:位于一层的餐厅,大面积的白色基底里跳跃着红与黑。



吃饭喝酒的地方——酒吧和餐厅,是汪昶行工作设计的“重头戏”,作品常以色彩浓烈与外放彰显。但到了此处,却处处可见节制与内敛,大面积的白色基底里跳跃着红与黑。最吸睛的红色大漆移门,是他调了很久的一种朱砂红,夜里看是红里带一点紫调,和故宫一样的颜色。再比如,在一楼可容十余人的大茶台区域,他用收的黑檀木独版做了茶桌,定制的椅子是摩登海派的风格,专攻中国山水画的父亲更量身创作了一幅古人歇亭饮茶的小画。对面挨着休憩区,沙发茶几也是自己设计,铺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Art Deco风格的地毯,上面的竹子图案对照着窗外的竹林,亦虚亦实。主人试图在这里打造一个当代海派的生活空间,传递一种更为微妙和高雅的氛围。



上图:二楼书房一角,墙面悬挂的是明代画家沈士充的扇面,日本老建筑粱托的构件同样是主人收藏的小品,落地灯来自Viabizzuno。

中图:Gaetano Pesce树脂灯的靓丽颜色给沉稳的书房增加了活力。

下图:书房的另一侧的置物架上是收藏的两枚香炉,分别来自日本和中国。



汪昶行的设计工作室叫做“弄”,在上海话的语境里“,弄”是以一种宽松与舒心的状态去做事情“。就是玩到家了,靠弄,弄出来的,是靠玩,玩出来的。”他在圈内也是出了名的“玩物斗志”,在这个房子里就收有近50件藏品。东方、西方的,老的、新的,家具、茶道具、灯具、雕塑、艺术装置......有王世襄收藏的明代玫瑰椅,Willam Morris的铁艺羊皮台灯,从中国回流的科罗曼多屏风,日本作家的器物,非洲土著的棕榈叶皮灯,以及大量当代艺术收藏。可以说风格杂糅,自成海派,但你能感受到东西方之间对话,和底下涌动的暗流。为了这个空间,他还特意做了一套挂画系统。一般的挂画线常见于顶面,他把墙面加出来一点,挂画线隐身在里面。所有的门窗框都用天然莱姆石包边,并用它的粉末来调和做填勾涂料,地面的围边、踢脚线、窗台都是一个色相,可谓细节处见真章。



上图:一进门的玄关处摆放着经典的Cassina高背椅以及收藏的茶具。

中图:进门左手边的红色移门后一个开阔的会客厅,一张中式的大长桌同样可以吃饭、喝茶。

下图:圆环台灯来自Liaigre,打在墙上的光晕给空间增加韵味。



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汪昶行也从传统的形式和技法中得到积渐和顿悟“。中国画里头有很多运笔,而运笔就是书法,而书法其实又有音乐性,因为起承转合。”他早年在米兰和纽约接受的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和艺术,读博阶段研究的是Art Deco,到了30岁轮到自己做输出和创作的时候,不禁产生了“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的自我诘问“。这个自我探寻就是往回找的过程,而我的出生地最具代表的就是海派风格文化。”那是1920年代的上海,东西方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第一次相遇“。从老摩登家具的收藏中,它给予了我养分,形成了我的设计语言,转化成我的空间设计和家具设计。”汪昶行开始醉心于构建中西融合、古今对撞的当代海派——用当时的设计理念和元素,做当代的转移,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上图:狭长的廊道边设置了一个酒柜,与一楼的休闲区相比更加紧凑私密。

下图:沙发来自Nong Collection,转角处是一盏特别的非洲棕榈叶皮台灯,墙上的艺术品来自高入云。



人生不同阶段思考的是不同问题,而设计师常常在空间里给到一个答案——折射的是自我的心境变幻。“我给自己设计的家恰逢初创业,那会偏向西方近现代的经典家具和器物,不乏好玩的设计;而工作室是进入另一个阶段,爱好和收藏更杂,很多老上海的摩登家具给予了我工作上的灵感。”到了眼下的昶所,则更偏沉稳内收的精神性诉求,交织着艺术性、当代性和中西交融的视觉张力。站在“东西古今”文化的交叉点上,更能激发汪昶行身体力行的是,“当代海派”在这个时间点上又能结出怎样新的果实。



上图:二楼还妥帖布置了一个小茶台区,Fritz Hansen的China椅用在茶空间里可谓相得益彰,墙上的艺术品来自汪家芳。

下图:室内透过一些小窗,或者墙体上的开洞,框出一些景,看窗外四季流转,喝一口“安稳的茶”。



昶,意指“白天时间长”,又指“舒畅,畅通”。如果空间赋以人格,那“昶所”传递的感觉就是安静,心一下子能沉下来。透过满目的窗,墙体上的开洞,框出一些􏰌,人的视线不自觉就会往亮处走,往室外自然的地方去看。在这儿待着,好似永沐日光里——空间变大了,时间变慢了,而内心是永恒与平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卷宗Wallpap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