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首发|OPEN改造了一座尚未建成的建筑
2017年底,OPEN建筑事务所接到一个特别的项目邀约——将一座以电影院为主要业态的商业综合体改造成艺术空间。当时综合体正在施工,并且会按原方案继续建设。建造与改造同步进行,哪怕在快速更新的北京,这样的项目依然少见。2023年,变化再次发生,项目暂停,OPEN的改造方案尚未全部实施,新的使用功能待定。
已完工的建筑入口,有形如叠涩结构的门洞和特别设计的门把手细节。©金波安
在事务所的办公室内,OPEN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李虎与黄文菁向卷宗谈起这个未完成的项目。在他们看来,流动与变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建筑功能的快速更替是一种直接表现,如何让建筑适应未知的变化成为设计的隐含任务。
方法或许是一个朴素的原则:
“我们永远在设计未来,我们要保证自己设计的未来好用。”
2017年,李虎心中的一个好时刻。业主有抱负,建筑师有激情,理想主义者有希望。就是在这一年,OPEN遇到决心将刚刚启动建设的电影院改造成艺术空间的业主。
已完工的门厅空间,有着精心雕琢的细节和材料的对比:似榫卯咬合的水磨石接待台、木纹考究的胶合板天花板和楼梯表面、碧绿的琉璃瓦墙面、夹着手工纸的玻璃、包覆管线的金属板等等。©金波安
当时建筑的地下室刚刚完成。地上部分结构和外观的变更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为避免行政流程拉长原本就已经拖慢的工期,业主决定按照原方案施工,完成验收之后再进行改造。所以,哪怕地上结构尚未动工,OPEN也无法设计一座新的艺术中心,只能改造图纸上的综合体。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算好用的设计方案。
功能草图。OPEN计划将这个刚动工的电影院改造成一座多功能的艺术中心。©OPEN建筑事务所
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距离天坛公园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场地在十字路口的东北角,西侧紧邻街道,南侧与城市道路之间隔着宽约25m的广场。
综合体共有地上十层,地下一层。五层以下的平面轮廓大致呈矩形,电梯间、卫生间、强电弱电机房等辅助用房与垂直交通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侧,南侧有六间大小不一的影院放映厅,在二层从西到东依次排开,相互之间通过狭长的走道串联。其中IMAX居中,空间尺度约为20m*15m*16m,四层通高,其余放映厅的空间净高约10m,从剖面上看,建筑东西方向大约呈“凸”字形。每座放映厅的方向以及入口位置不尽相同,建筑的室内空间形态略显曲折,流线复杂。由于电影院无需自然采光,所以在放映厅的背后,面向南侧的广场和街道有一条约100m长,四米宽,七米高的疏散通道。
上图:建筑南侧立面。图左侧黄色的可移动室外雕塑,也可以是通向二层展厅的大台阶。©OPEN建筑事务所
下图:建筑的室内空间与室外街道的关系。图中左侧是通高的原IMAX影厅,右侧是改造后五层的咖啡馆与室外露台。©OPEN建筑事务所
改造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不能改变原有的主体结构,二是不能改变外观。此外,艺术空间是个宽泛的功能,面对开放的任务书,OPEN再次主动承担项目策划的角色。“我们多年来专注做艺术项目,一直在思考未来的艺术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不只是我们,当时全球都在思考艺术怎么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能运营得更好。”黄文菁说。
就在2017年,纽约市曼哈顿的The Shed 正在施工,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边界变得模糊,可变的、灵活的结构重新塑造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同年,NFT 项目开始出现,CryptoKitties 掀起数字艺术的第一波高潮,传统的艺术领域开始受到技术的冲击。项目出现在一个变化的时代,改造方案不仅要重塑空间秩序,挖掘空间潜力,还要畅想艺术的未来。
“那个时候,我们想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空间应该尽可能灵活。”黄文菁说:“当时所谓的灵活并没有超出艺术领域。我们希望创造丰富的生态系统,设计一个展示和培育艺术的综合空间。当时设想的功能还包括零售、艺术教育、咖啡、办公等。”
在OPEN的策划中,这个建筑将成为一个“艺术容器”,容纳丰富的艺术生态系统,支持不同的功能。©OPEN建筑事务所
放映厅的层高远超过普通办公室和商场,能满足展厅对空间尺度的需求。这是在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功能调整可以成立的基础。而改造的核心策略就是两个字——打开。
原本影厅建筑的放映厅被改造成不同类型的艺术空间。
上图:OPEN将原IMAX放映厅设计为一个开放的螺旋展厅。©OPEN建筑事务所
下图:原本不同大小的放映厅被设计成了功能和室内装饰材料各异的盒子。©OPEN建筑事务所
从平面上看,原本六个放映厅被整合成为四个不同类型的艺术空间,并且通过室内装饰材料提示不同的功能。最西侧的放映厅被改造成为多功能黑匣子剧场,空间形态完整,依然可以作为放映室使用,只是特别设置了两块投影幕,西立面玻璃幕墙内的投影幕最特殊,街道上的行人可以透过半透明的幕布看到室内的投影,建筑之外的人成为放映厅的另一群观众,原本封闭的墙面成为与城市沟通的窗口;旁边两个相邻的小放映室以及中间的走道被整合成为完整的木盒子厅,兼具展示与表演两种功能,原走道上方的放映控制室保留,贴上镜面令其在空间中隐身;东侧的两座放映室中间的隔墙取消,形成一个完整的白盒子,也就是当代艺术展厅,建筑结构暴露在空间内部,不做多余装饰。
暴露在新设计的展览空间内部的原建筑结构。©OPEN建筑事务所
真正改变空间组织方式的是打开IMAX。天花板上的发光顶棚使16m高的空间宛若一个被自然光线照亮的中庭,开放的螺旋展厅联通北侧的电梯间与自动扶梯前方的电梯厅,在建筑中间形成联系各层的立体交通枢纽,原本由走道串联的室内流线变得畅通开阔。从一层门厅接待台后方的台阶进入二层的螺旋展厅后,可以方便地抵达同层的其他三座展厅,室内的楼梯和连廊可以通向四层的日光展厅和艺术工作坊,以及五层的美术馆咖啡厅和室外露台。
16m高的IMAX放映厅被计划改造成开放的螺旋展厅,也成为建筑的立体交通枢纽。©OPEN建筑事务所
站在露台上,眼前是城市道路的交汇处,向西可以望见天坛,周边景观尽收眼底。这里原本是堆积室外机的平台,变成开放的公共空间,是北京市中心区难得可以登高远望的地方。设计团队将二层的超长疏散通道改造为长廊展厅,一百米长的空间宛若一幅面向城市铺陈的长卷,直接将建筑的功能向外展示出来,展厅内的观众可以看到室外的广场与更远处的城市,这里依然可以发挥走道的作用,串联不同展厅。综合体六层及以上为办公空间,计划邀请各类艺术工作室入驻,成为艺术内容的孵化器。
开放的露台和屋顶的公园,成为这个建筑在“城市思维”下拥有的公共空间。©OPEN建筑事务所
上图:建筑的狭窄空间被利用起来,成为一个长条型的“彩虹图书馆”。©OPEN建筑事务所
下图:“彩虹图书馆”下方,面向南侧广场和街道的超长疏散通道成为了一条“长廊展厅”。©OPEN建筑事务所
在尽量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在南立面二层增加了一扇滑动门,室外广场上的可移动雕塑可以兼作台阶,每逢重要活动,访客可以从广场直接抵达二层的长廊展厅,展厅的可达性进一步增强。
建筑南侧面对广场的主入口。©OPEN建筑事务所
主入口的位置从南立面的一端调整为中央,前方广场的设计是北京城市肌理的缩影。艺术容器一层容纳零售和餐饮,门厅后方的大台阶自然将观众引向二层中央的螺旋展厅,为了增加这部楼梯,二层楼板上打开一处矩形的洞口,这是改造方案对于原有结构几乎唯一的调整。
改造后,原本各自独立的放映厅相互联通;被忽视、甚至浪费的空间获得全新的功能;流线变得更加高效;建筑从封闭的消费场所变为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已完工的宽阔的首层门厅,台阶通向二层的螺旋展厅。©金波安
李虎和黄文菁为项目取名“艺术容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或许从一开始,建筑师关注的就是空间本身。
“他们一边在建原来的设计,我们一边在做新的设计。”李虎说。
夹手工纸玻璃透出朦胧的漫射光。©金波安
业主的计划是项目按照原综合体的图纸施工,完成验收之后再改造。
“但是,全部盖完,再全部拆除过于浪费。我们希望机电系统只做到能够满足验收需求的程度就行。并且在施工时尽量按照我们的改造方案建造主体结构,这样验收的时候,(建筑)就是我们需要的空间形态。最终我们说服了业主采取这种更经济的做法。”黄文菁说。
室内材料的选择体现出业主和设计团队对本土传统工艺的关注,接待台墙面瓷砖结合琉璃瓦的工艺。©金波安
这个决定无疑令项目难度再上一个台阶,设计过程开始与施工节点赛跑。OPEN的团队需要赶在每一处动工之前,完成相应位置的图纸。业主对建造品质的精益求精给了设计团队如此操作的可能性,但是凡事皆有两面。
屋顶规划的“日光展厅”,在原建筑结构的制约下,通过发光膜实现日光的效果。©OPEN建筑事务所
细活需要慢工,项目的建设速度本就不快,再加上施工因为各种原因多次暂停,时间被拉得更长。所谓“迟则生变”。近几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于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的艺术项目,业主的态度开始摇摆。
最初,李虎和黄文菁发现与业主的沟通频率开始放缓,后来项目进度的反馈信息越来越少,最终听到停工的消息。虽然空间改造基本完成,但是室内装修只完成门厅和交通空间。他们得知业主曾经想过改变经营策略,将空间出租给其他艺术机构,遗憾的是,经营模式的变化升级为业态的调整,艺术空间暂停,一如之前被替换的电影院。目前,建筑的使用功能待定。
从项目启动至今,七年过去了。
(向左滑动查看)首层门厅接待区域。业主和设计团队对于建造品质的较高要求造就了“建筑容器”丰富的室内细部。©金波安
最初,OPEN设计的出发点是艺术空间。然而,当“艺术”这一前置的功能需求消失以后,项目真正的任务变得清晰。建筑师如何设计一个空间,使其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从这个角度回顾当年的方案,建筑师针对“容器”本身采取的设计策略从内容策划、挖掘本土手工艺等一系列工作中浮现,无意间提供了一个答案。
“我们做的工作其实是以城市设计的思维重新梳理建筑的空间结构,”李虎说:“就是在建筑内部设计类似广场和街道这样的基础设施,串联起一系列房间,创造丰富的、愉快的动线。当基础设施被打通以后,哪怕这里未来不做艺术空间,依然是一个好用的地方。”
门厅内的水磨石接待台。©金波安
黄文菁认为基础设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我说的基础设施是指比如管线、机电系统的改造,这些是隐藏在建筑结构当中的部分。我们看不到空气,但是空气对于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看不见电,空间使用时需要有方便接电的地方。我认为这些大家平常不太注意的东西是隐蔽工程,它让空间可以容纳不同功能,并且依然好用。”
建筑师对于艺术容器的命运并不悲观。因为改造后的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好用”的空间,这是一切使用的基础。“也许未来它还会是个有趣的地方。”黄文菁说。
艺术容器Art Vessels
项目概况
设计时间:2018-2022
功能:艺术展厅、表演空间、黑盒子剧场、多功能厅、图书馆、咖啡厅、工作坊、POP-UP商店、办公室、创意孵化实验室
建筑面积:35,000 m²
地点:中国,北京
项目团队
建筑及室内设计:OPEN建筑事务所
景观设计(概念及方案):OPEN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李虎,黄文菁
设计团队:Daijiro Nakayama, 叶青, 史冰洁,胡伯骥,关帼盈,贾可,林靖然,刘晓阳,卢笛,Giovanni Zorzi,贾瀚,吕海涵,魏子皓,王尔丹,张紫峣,姚晓岚,吴雅哲,刘星,徐源,王俐雯,张紫峣
采访、撰文:李里
摄影:金波安
编辑:Ziyu
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