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11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靠谱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美国华人杂谈
作者 | 红炉主人全文共 3368 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上回说道,选举人团制度,既然现在都有普选了,那还要选举人团干什么?选举人团的投票真的能代表全国普遍的民意吗?今天我们要来谈谈选举团所引发的种种争议。
一张关于2016年大选的讽刺漫画作者:Nate Beeler
上次我们对美国大选的制度核心,选举人团制度进行了科普(点击链接复习):
川普取消威斯康星之行,选举人团制度还能发挥优势吗?
如果我们从表面上来看选举人团制度:每个州的选举人团都会按照本州人民普选的结果,决定投票给哪位候选人。但是,由于美国普遍采用的是“赢者通吃”原则,所以这种制度也有不完善之处。例如,一个候选人(candidate)只得到了30%的普选票,但他的对手(不管有多少个)都没有超过他,他也能夺得这个州全部的选举人票。这就意味着,该州剩下的选票都自动作废,并不会被统计入全国普选票中;只要不是赢家,就全部被否认,毫无意义。
所以,美国屡次出现过总统候选人赢得全国普选但输掉选举人票,从而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的情况。更有候选人通过赢得某些特定州的选举人票,进而赢得大选。仅仅从大选统计统计理论分析,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只获得21.91%普选票,候选人仍然可以赢得选举。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层出不穷,最夸张的一次是在1980年的选举中,罗纳德·里根以50.7%的普选票揽下90.9%的选举人票赢得选举。而里根的对手吉米·卡特尽管赢得了41%的普选票,却只得到了9.1%的选举人票。
油管播客CGP Grey的统计图源视频 The Trouble with the Electoral College
而且,在美国的两党制中,民主党的支持者,例如知识分子,少数族裔蓝领,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及其郊区。而美国的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东北海岸和西海岸的几个州。共和党的支持者例如白人高净值人群,白人蓝领,农场主则分布得非常广泛。尤其是在美国南部和广阔的中西部地区(midwest 实际上就是中部)。
那么,尴尬的情况就来了,2016年总统选举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一,因为美国人口分布在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异,选举人团制度在当代有利于共和党,同时削弱了民主党的影响。
在2016年大选季,即使有限的几个深蓝州取得大胜,希拉里也只拿到了有限的选举人票。例如,加州的民主党支持者比共和党支持者多一倍,希拉里稳稳在加州拿到55张选举人票。
但是,特朗普不仅在大量深红州有稳定的优势,并且在几个关键摇摆州取得了微弱优势。虽然这些州的每一个选举人票都较加州少的多,但是,在选举人团制度之下,赢者通吃之后,一下子就把这失去的55张票补了回来。并且,最后在普选票落后三百万张的情况下,取得了大选胜利荣登总统。因此,民主党对选举人团制度有很大的不满。
2016年选举人票分布图图源:270towin
第二,选举人团制度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显得多余。
选举人团制度是18世纪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当时,交通和通讯工具十分简陋,传递选举讯息只能通过骡马和信件,报道选举的大众媒体只有报纸和小册子。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进行全民直选确实很困难,所以选举人团制度满足了当时社会效率的需求。但是,信息闭塞投票直选的困难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早已消失了。
特朗普2012年的推特
综上所述,选举人团制度在最近这30年间,弊端逐渐显现。这是否说明民主也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时代在进步,美国的总统选举为什么不能也与时俱进呢?
选举人团制度会持续存在吗?
近年来,美国众多政治家的确都在积极推动改革,甚至废除选举人团制度。例子我放到了文末,不如我们先看看选举人团职废除的难点。目前,所有的改革方案都受到很大阻力,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上来讲,选举人团制度确实体现了美国一直尊崇的权力制衡和妥协精神。
选举人团制度使得人口多,底子厚的“大州”扮演了选举压舱石的作用,两大政党会在这里长期经营事业,争取将“大州”变成自己的票仓。而一些人口少,底子薄的“小州”,也可以倚靠着自己手上那几张炙手可热的关键选举人票,使得总统候选人们不敢怠慢。为了赢得这些选举人票,总统候选人不得不给予上台后政治和经济上的承诺,从而也让这些"小州"有了以小博大的资本。当然了,以上提到的好处在实际选举人上台后,并不一定完全应验。
但选举人团制度在客观上维护了联邦的统一。假如选举人团制度被废止,并实行普选制,那么人口大州的地位势必要迅速跃升,进而全面把持美国政治,而那些“小州”可能会心生不满,从而产生脱离联邦政府,自立山头独立的念头。
选举人团制度体现了宪法中权力制衡和妥协精神图源:history.com
其次,从实际政治利益出发,民主共和两大党都不希望选举人团制度被废除。两大党凭借着多年的苦心经营,掌握了全国大部分的组织资源,例如政治人脉、媒体和金主等。再加上赢者通吃的规则,这两大党派的政治地位已经非常稳固。因此,即使有第三党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也会因为在每个州的支持率不敌两大党而败下阵来,根本无法成为后起之秀。
自1912年大选以来,两党制一直是美国大选的主旋律。然而,常言道物极必反,近年来,屡创新低的投票率表明,为两党制而生的选举人团制度,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厌烦,他们渴望新的政治势力加入政治博弈。如果废除选举人团制并改用普选制,第三党的政治影响力就会显著提高。所以,第三党即使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总统,也会提振第三党支持者的信心。
选举人团驴象两党历史纠葛
一张关于1912年大选的讽刺漫画图源:blogs.princeton.edu
为了说明选举人团制度对两党制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以19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例,这次总统大选的特殊之处在于,总共有四个不同政党的候选人参与总统宝座的角逐。此次选举,由于前共和党人老罗斯福创立的进步党分散了共和党的选票,民主党的威尔逊优势明显并最终当选。而两个新党派,美国进步党和美国社会党的表现都不俗,分别拿下来27.4%和6%的普选票(尤其对于社会党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然而由于选举人团的赢者通吃原则,拼尽全力的进步党只拿下88张选举人票,社会主义党一张也没有。由于在选举人票上以大比分落败,两个新党在政治舞台上昙花一现(在两党的支持者看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赢)。可见,选举人团制度的确是为传统两党制保驾护航的。
综上两种制度和理论的思考,驴象两党完全不希望看到第三党分割权力的情况出现,他们也一定会竭力阻止废除选举人团制度的企图。近年来,有一些政治家另辟蹊径,打算通过改良选举人团制度来间接实现全民普选。他们正在推动更多的州加入“全国普选票州际协定”( National Popular Vote Interstate Compact)。
该协议规定,一旦所有加入协定的州所持有的选举人团票总数超过全国总数的一半(270票),该协议随即生效。协定生效后,加入的各州就会把所有选举人团票投给全国普选票中的胜出者;届时,加入协定的各州便能以压倒性多数使全国普选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当选。目前,该协议在15个州以及华府通过生效,它们持有的选举人票数量达到196张。然而,要达到过半数的270张,还需要相当大的努力。
目前该协议在各州的通过情况绿色表示已经通过图源:nationalpopularvote.com
在这里,我举一个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授参与改良美国选举制度的例子。乔伊·罗格斯(Joel E. Rogers)现任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法学,政治科学,公共事务,及社会学教授,他也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进步主义政治活动家与公众人物。罗格斯教授曾在20世纪末期,于明尼苏达州发起了对两党制与“赢家通吃”规则的挑战。罗格斯希望他领导的进步主义新党(New Party)与民主党共同提名州众议员,以促进政治多元化并提高第三党“新党”的影响力。
乔伊·罗格斯教授图源:law.wisc.edu
但是,这些举动受到了明尼苏达的选举官员提摩斯的起诉,并一直上诉至最高法院,也就是1997年的提摩斯诉双子城地区新党案(Timmons v. Twin Cities Area New Party)。可惜的是,最后罗格斯教授领导的新党以6票赞成原告、3票反对原告在最高法院遗憾败诉,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去世的大法官金斯伯格正是投票支持新党的三票之一。
1998年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图源:wikipedia
由此可见,选举人团制度在未来还将长期存在。短期内废除它基本不可能,而改良它的努力仍需时日。今年,特朗普和拜登两位总统候选人,还需要在由选举人团制度搭建的擂台上展开激烈较量。
如果你对美国政治有了新的想法,欢迎到我们的群里来讨论。
往期精选
“夸大其词”?“隐瞒真相”?副总统辩论中你必须知道的事实与真相
华一代任职教育委员的心路历程: 从教书育人到竞选参政
【科普】大选投票全过程手把手解析!
遭受新冠歧视的华裔里,别忘了美国中西部这些“沉默的羔羊”
其他
大选的选举人团制度过时,辩论的意义又在哪里?
靠谱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美国华人杂谈
作者 | 红炉主人全文共 3368 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川普取消威斯康星之行,选举人团制度还能发挥优势吗?
如果我们从表面上来看选举人团制度:每个州的选举人团都会按照本州人民普选的结果,决定投票给哪位候选人。但是,由于美国普遍采用的是“赢者通吃”原则,所以这种制度也有不完善之处。例如,一个候选人(candidate)只得到了30%的普选票,但他的对手(不管有多少个)都没有超过他,他也能夺得这个州全部的选举人票。这就意味着,该州剩下的选票都自动作废,并不会被统计入全国普选票中;只要不是赢家,就全部被否认,毫无意义。
所以,美国屡次出现过总统候选人赢得全国普选但输掉选举人票,从而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的情况。更有候选人通过赢得某些特定州的选举人票,进而赢得大选。仅仅从大选统计统计理论分析,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只获得21.91%普选票,候选人仍然可以赢得选举。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层出不穷,最夸张的一次是在1980年的选举中,罗纳德·里根以50.7%的普选票揽下90.9%的选举人票赢得选举。而里根的对手吉米·卡特尽管赢得了41%的普选票,却只得到了9.1%的选举人票。
那么,尴尬的情况就来了,2016年总统选举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一,因为美国人口分布在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异,选举人团制度在当代有利于共和党,同时削弱了民主党的影响。
在2016年大选季,即使有限的几个深蓝州取得大胜,希拉里也只拿到了有限的选举人票。例如,加州的民主党支持者比共和党支持者多一倍,希拉里稳稳在加州拿到55张选举人票。
但是,特朗普不仅在大量深红州有稳定的优势,并且在几个关键摇摆州取得了微弱优势。虽然这些州的每一个选举人票都较加州少的多,但是,在选举人团制度之下,赢者通吃之后,一下子就把这失去的55张票补了回来。并且,最后在普选票落后三百万张的情况下,取得了大选胜利荣登总统。因此,民主党对选举人团制度有很大的不满。
选举人团制度是18世纪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当时,交通和通讯工具十分简陋,传递选举讯息只能通过骡马和信件,报道选举的大众媒体只有报纸和小册子。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进行全民直选确实很困难,所以选举人团制度满足了当时社会效率的需求。但是,信息闭塞投票直选的困难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早已消失了。
选举人团制度会持续存在吗?
近年来,美国众多政治家的确都在积极推动改革,甚至废除选举人团制度。例子我放到了文末,不如我们先看看选举人团职废除的难点。目前,所有的改革方案都受到很大阻力,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上来讲,选举人团制度确实体现了美国一直尊崇的权力制衡和妥协精神。
选举人团制度使得人口多,底子厚的“大州”扮演了选举压舱石的作用,两大政党会在这里长期经营事业,争取将“大州”变成自己的票仓。而一些人口少,底子薄的“小州”,也可以倚靠着自己手上那几张炙手可热的关键选举人票,使得总统候选人们不敢怠慢。为了赢得这些选举人票,总统候选人不得不给予上台后政治和经济上的承诺,从而也让这些"小州"有了以小博大的资本。当然了,以上提到的好处在实际选举人上台后,并不一定完全应验。
但选举人团制度在客观上维护了联邦的统一。假如选举人团制度被废止,并实行普选制,那么人口大州的地位势必要迅速跃升,进而全面把持美国政治,而那些“小州”可能会心生不满,从而产生脱离联邦政府,自立山头独立的念头。
其次,从实际政治利益出发,民主共和两大党都不希望选举人团制度被废除。两大党凭借着多年的苦心经营,掌握了全国大部分的组织资源,例如政治人脉、媒体和金主等。再加上赢者通吃的规则,这两大党派的政治地位已经非常稳固。因此,即使有第三党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也会因为在每个州的支持率不敌两大党而败下阵来,根本无法成为后起之秀。
自1912年大选以来,两党制一直是美国大选的主旋律。然而,常言道物极必反,近年来,屡创新低的投票率表明,为两党制而生的选举人团制度,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厌烦,他们渴望新的政治势力加入政治博弈。如果废除选举人团制并改用普选制,第三党的政治影响力就会显著提高。所以,第三党即使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总统,也会提振第三党支持者的信心。
选举人团驴象两党历史纠葛
为了说明选举人团制度对两党制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以19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例,这次总统大选的特殊之处在于,总共有四个不同政党的候选人参与总统宝座的角逐。此次选举,由于前共和党人老罗斯福创立的进步党分散了共和党的选票,民主党的威尔逊优势明显并最终当选。而两个新党派,美国进步党和美国社会党的表现都不俗,分别拿下来27.4%和6%的普选票(尤其对于社会党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然而由于选举人团的赢者通吃原则,拼尽全力的进步党只拿下88张选举人票,社会主义党一张也没有。由于在选举人票上以大比分落败,两个新党在政治舞台上昙花一现(在两党的支持者看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赢)。可见,选举人团制度的确是为传统两党制保驾护航的。
该协议规定,一旦所有加入协定的州所持有的选举人团票总数超过全国总数的一半(270票),该协议随即生效。协定生效后,加入的各州就会把所有选举人团票投给全国普选票中的胜出者;届时,加入协定的各州便能以压倒性多数使全国普选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当选。目前,该协议在15个州以及华府通过生效,它们持有的选举人票数量达到196张。然而,要达到过半数的270张,还需要相当大的努力。
如果你对美国政治有了新的想法,欢迎到我们的群里来讨论。
往期精选
“夸大其词”?“隐瞒真相”?副总统辩论中你必须知道的事实与真相
华一代任职教育委员的心路历程: 从教书育人到竞选参政
【科普】大选投票全过程手把手解析!
遭受新冠歧视的华裔里,别忘了美国中西部这些“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