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像围攻方方那样对待蔡莉等人,世间将再无“烂尾”之痛
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
人间四月,时光倦怠;春草更深,行路更远。
昨日,王小波辞世23年。我本想写些文字,凭吊先生的智识与孤决。
只是,心绪被方方事件扰乱得紧,找不到敬畏逝者的安静之心。
今日开篇,就从王小波一段文字说起,来自他的《知识分子的不幸》:
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23载烟波浩渺,带不尽丑陋乌云。当下,围攻方方的光怪陆离,是最好例证。
王小波崇拜墨子,有两大原因,一是认为这位先贤思路缜密,二是感叹墨子敢赤裸裸地谈利害。
说来羞愧,我激赏墨子的,恰是王小波最不喜欢的兼爱非攻无等差思想。
念及时下对方方围攻的虎狼凶猛之势,我也开始怀疑,过度隐忍含蓄温和,是否真有滥情之嫌?
昨日,我的评述方方事件文章《谁是递刀子的人:云在青天水在瓶》,后台几无辱骂脏语,且大量网友有共情共鸣,这又令我感动感恩。
尽管有些朋友表示没读懂,但也不想再作过多明示。
总之,道统与权术,用到极致,不论你想做自在的云,还是要做瓶中的水,头上也都还是有那一片天。
撼天撼地,很多时候不过是用来过过嘴瘾罢了。
世道人心,善恶两端,如何选择,如何祛除,还要具体而为。
如果你读不懂知识分子的圣心,不知如何进行选择取舍,又有使不完的蛮力猛劲,那么,我建议把矛头转向标识清楚的恶人恶行。
此时,不妨拿出围攻方方之劲头势头,来对待蔡莉式已经明示于人前的恶行恶举!
也作声明,这里的蔡莉,是疫情中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形象符号。
由此,你的所做所为,才会离恶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世间,人们也必将不再承受各式“烂尾之痛”。
0 1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武汉几家医院的报道,几位院长抗疫的表现,特别是如何说真话,如何保护员工的,一直在想,武汉市中心医院蔡莉书记和彭义香院长,面对同行的表现,你们会不会羞愧晕到在浴室中?
看到一篇是易中天先生写的《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共识》:
我愿意善意地相信,对立双方的绝大多数是真诚而善良的。喜欢的是真喜欢,反感的是真反感,没什么人带节奏,也带不了。这么多人卷了进来,背后必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不过事已至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恐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各种意见,包括支持的、反对的和认为可以理解的,更包括方方自己的答辩结集出版,让世界听到不同的声音。
易先生文简字精,让我很有共情。对方方日记,我之所以不愿直白表态,也是呵护这其中那些真诚的心。
我心虽认同童大焕兄那种直接判断——“弱智才会认为方方日记在给外国送弹药”。但内心悲悯,对越是唤不醒的盲从者,越要避免伸手将之推入争峙对决的深渊。
毕竟,这一刻的争执浪潮,随时可能吞噬掉太多东西。撕裂的亲情、家庭、朋友、职场、社会、文明,正在成为时代不堪承受之重。我不愿增加任何推力。
在方方事件中形成共识,让时代免于族群对立和挑动斗争,确实太难,是个大课题,这里先不论。
而惩恶扬善,则是普适的美德,应有强大的民意基础!
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绩,一个重要推手,就是及时问责追责不作为的庸官懒官,惩治抗疫过程中的种种恶行。
方方是最早对蔡莉等人恶行恶举发出问责追责呼声的人。
那时,总有反对者说,大敌当前,抗疫才是第一要务,不要分散精力。
就诚哉斯言了吧。
现在,疫情大敌算是退了吧,包括蔡莉在内的那些让民意恨到咬牙切齿的人,却还好着呢!
保不准,有人还能摘得果子,升官发财。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天上,还有一颗叫文亮的星呀!
呼唤问责追责者方方,现在反而成为了大敌。
既然文明不能说服你,那么善恶,至少你要先分清楚吧?
我相信,对正义者来说:
太阳不会永远照在仇敌的草场,总会有风雪落下!”
对方方事件,我也在强调,有价值正义不代表有结果正义。方方日记海外版,确实改变了事情的议程设置,会对那些价值观不够笃定的迷茫者,以及缺乏足够开放理性的认知者,带来困扰。
那么,缺乏笃定价值观,缺少理性分析框架模型,不知道如何站队的人,我的建议是,先选择向善,先远离谩骂,先静观其变,先怒对恶人。
如果这点常识和理性也没有,那就枉做人类了。
0 2
冬雪春雷,江城吾城;万种消息,坐待天明。
疫情进入尾声,各方都在打扫战场。
连《财新》这样受到无数人推崇的媒体,也已撤出武汉。
为中国抗疫成就点赞,向抗疫英雄致敬,为受苦受难的湖北人武汉人祝福,这些,是我以下文字的前提。
没办法,现在的写作和阅读,得有这些前提条件。否则,会说是ZZ不正确。
我虽深爱文本,但也得屈从心盲。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疫情之下,到底还有多少“烂尾新闻”,值得追踪,需要问责?
我虽闲弄自媒体,但也笃信,自媒体也应遵循媒体规则。这世间,本来也只有真媒体和假媒体。
说真话,说人话,就是真媒体;说谎话,说空话,就是假媒体。
这方面,就不多阐述,不妨想想,疫情中媒体哪些受到民意吊打,哪些受到推崇,此中有真意。
疫情就要结束了,很多媒体也撤走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满足民意知情权也就结束了。
业界有个俗称概念,叫“烂尾新闻”。
大意是指,随着相关新闻热点淡出人们的视线,讨论的人群散去,曾经发出的很多质疑并没有得到回应,寻找的真相也并未拨云见日,诉求的问责仍然未见结果。
前些年,很多媒体还会在年底通过盘点“烂尾新闻”,来持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进行追踪追责。
这些天,我只要低眉沉思,就能想到疫情中很多新闻正临近“烂尾”,不知道会不会永远石沉大海,再无回声。
先举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我心性悲悯柔软。在疫情中,曾写过一篇文章,关注那起“孝感幼儿疑似饿死家中”事件。这一月以来,我几乎每日脑海都会萦绕相关情境。
3月14日下午,国内多家媒体发布消息,并转发“孝感发布”相关信息。
当时,我这样写:
我只能就这样冷冰冰地复制这些冷冰冰的文字吧。
他的苦难值得叙说和回忆!他的命运值得所有人去反思!他的死亡必须有人去负责!
到今天,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我天天都刷“孝感发布”,却连半点消息都看不见。
就这样一起幼儿非正常死亡事件,调查起来,就真的会这么难?需要这么久?是警力紧张?还是考虑舆情?
有太多常识判断,有太多相关案例,都让我怀疑,这很可能会成为“烂尾新闻”。
其实,疫情中,需要免于沦为“烂尾新闻”的事情太多了:
武汉市中心医院蔡莉书记等人被报道过的问题,何时才能有说法?这家医院其他被感染的医务人员现在还好吗?员工的心态状态怎么样了?
武汉病毒所制造“双黄连”乌龙事件,引发那么多“谣言”,对该所所长有那么多质疑,而该所仅抛出一句“我们问心无愧”。现在,能不能把问题说说,或者把问心无愧的伟大功绩展现一下?
专家组王广发获得国家荣誉,围绕“可防可控”的民意痛苦困惑始终未解,如何做出令人信服的回应?
……
迟来的正义,也是非正义。
这些,或许已成“烂尾新闻”,或许终成“烂尾新闻”。
此时此刻,如果人们能拿出像围攻方方那样的劲头势头,这些新闻,就一定烂不了!
要知道,每一单“烂尾新闻”背后,都有进行公共追责的空间。
要知道,每一单“烂尾新闻”背后,都有民意遭受侮辱玩弄的可悲。
要知道,每一单“烂尾新闻”背后,都在挫伤新闻尊严和社会正义。
一个正派社会,一个讲求知情权的时代,真的不能再让人们承受太多“烂尾之痛”了。
0 3
被疫情深度撕裂的,是人心。
一个人的方方,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千军万马。
现在,说得难听点,方方似乎连祖坟都被刨开了。祖辈、亲缘、资源、财产等等,挖得太深了,连同一片谎言扔了出来。
而蔡莉呢?我看到的最猛追问,也不过就是于平兄写的那篇“李文亮吃不起车厘子,蔡莉女儿却狂买爱马仕”。
太多疑问,至今毫无着落。
两厢对比,真不知道对这样的舆论差别,有多少人内心会有耻感!
很多连方方日记根本没读过的人,连基本权利边界都弄不明白的人,连判断大国博弈基本逻辑框架都不懂的人,就举着刀扛着枪对着一个老妇冲将上去了。
他们一边向前冲,一边回头抛给蔡莉一个媚笑,然后,再抛给廖君一个媚笑!这就是他们变为一脸凶狠的前戏!
战旗在风中飘扬,民意在瑟瑟发抖。
我想起《麦克法兰》中那句:
当我们奔跑的时候,世界属于我们。
如果人们都跑向恶的一方,属于我们的,就只会是一个肮脏的世界!
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有过这样一段质问:
你们拿被你们践踏的媒体权,任意断定人。
观众只有七岁智商,所以可以怪老板,怪收视率,怪观众,怪环境。
你们可以随便贴别人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
一个不经常反思忏悔的人,就永远不会知道,离恶的距离有多远。
一个不经思考却跟风盲从的人,就永远不会明白,自己最后又如何成为罪的受害者。
退一万步讲,不知如何行善,你内心的激情无处释放,那就去以恶制恶吧!
在妇孺孩子慈悲纯真的目光之下,在人类高贵的文明面前,是非善恶,本不难分。
康德说,充实心灵令人敬畏的,有这两样东西:
我们头顶的星空。
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那么,我就再说一次:
头顶星星有一颗叫文亮!
心中的道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亲爱的人格志朋友,我们的人生注定会遭遇迷茫。
善恶分明,除恶扬善。是非黑白,苍天在上。
如果真的沦陷到连什么是善什么是文明都看不清,想不明,就先选择祛除已看清的恶吧。
爱默生曾这样说: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试想,倘若大家能像围攻方方一样,去群殴蔡莉这类人,这世间,也就再无“烂尾”之痛了。
那样,我们注定内心熨帖,一脸阳光,行走在通往良善、公平、正义、文明的正路之上。
我们都将在一片人间烟火中,温暖地感受到什么是美好四月天!
今天推荐相关文章:
交流转载合作,添加微信:rrrgggzzz2020
感谢关注人格志公号
以下为小号“老将醉里挑灯”二维码,即将推出老将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