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第九期】袁新:勉力治学 砥砺精进 他是学生心中可靠的“新哥”
当袁新结束上午的课程回到办公室后,他的周围已经围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他还顾不上喝一口水就笑着对同学们说,“别急,一个一个来,大家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课堂上悉心授课,课堂下耐心解答,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就是袁新的工作日常。
不忘初心,做育人路上的追梦者
谈到成为一名教师的原由,袁新提到了他的姑父——一名小学教师。袁新童年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姑父家度过的,姑父每日认真备课、默课的身影,让他从小就对教师这份职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袁新说,“想成为一名教师并不是因为听到别人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是自己非常了解这个职业,也非常热爱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职业。”
大学时期,在自己专业课老师的影响下,他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愿望更加热切。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得知学校汽车工程系正在筹建需要专业教师团队时,他毅然决定来校应聘。“也许是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转折,我都遇到了一个能帮助我做出正确选择的好老师,所以深知老师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我很想成为这样一个人,去回馈社会。”
在袁新看来,讲台是他实现生命价值的平台。而教师这个职业选择,让他收获了更多这个职业本身之外的宝贵财富。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池水
自2008年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到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学院任教以来,他几乎承担了大部分汽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坚守着同一个岗位,钻研着同一个领域,学问是终生的事业,必须穷经皓首,而不知老之将至也。袁新认为,做好学术是教学之本。“教学与科研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只有科研搞好了,才可搞好教学。”他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池水。”
2015年,学校选派了一批优秀教师前往德国柏林西门子集团参加西门子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和交流,袁新就是其中一员。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一刻也没闲着,抓住一切与老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吸收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知识,最终获得了西门子机电一体化一级培训师证和德国柏林汽车机电技术培训师证。
说起这段经历,袁新感悟颇多。通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一方面让他感受到外国学者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勤奋的治学精神;另一方面经过大量交流,也能碰撞出新的研究方法。“这次交流学习经历,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技术技能,更有效促进了我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袁新回校后,巧妙地将在德国学到的课堂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讲、多质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能力。
也得益于这段经历,袁新回国后加强了学术上的钻研,并成功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工作期间他共发表论文19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9项;主持及参与省厅级教科研项目7项,获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编写教材6本(其中主编3本)。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厅级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奖项。凭借对专业知识和领域不断地深入研究,袁新在33岁就被评为了学校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
▲德国培训结业
立德树人,以本为本,让知识走出象牙塔
行胜于言,要把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袁新不仅是学生学业旅途的引路人,带领他们找寻学习方向,而且还是学生生活的好伙伴,陪伴他们成长成才。“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欢迎随时来找我。”他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落到每一个细节上。在他看来,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也是学校的传统,是师生之间责任和情感的传承。“我所做的,就是尽我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串联他们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鼓励学生提升学历,希望他们在学业道路上走得尽可能远。”袁新常常对学生说,“读书是人生看似最原始,但也是最有效的捷径。”
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考研上线率连年创新高。尤其是今年考研上线人数较多,在得知复试成功通过的那天,2018级车辆工程专业的徐国林同学第一时间便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袁老师。袁新在替他高兴的同时,也悉心地指导他做了一次研究生生涯的科学规划,助力徐国林同学在研究生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顺利。2015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何倩同学现在是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研究团队的一员。她说:“在那段徘徊艰难的考研岁月,是新哥坚定了我报考西华大学的决心,能遇到新哥是我人生一大幸事。而在新疆喀什参加乡村振兴工作的2015级汽车服务工程的刘健宏同学也谈到:“虽然我身在祖国的边疆,但是在面对困惑和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新哥,他就像大哥哥那样可靠而温暖,耐心地宽慰和劝导我,他是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也是我的好伙伴。”甚至还有2008级已经毕业十多年的学生,至今还和他保持着联系。袁新说:“学生给予我的触动太多太多了,贯穿了我整个教学生涯,我很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看到他们成长成才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指导学生创新设计
▲和学生课后交流
“和学校一起成长,我倍感荣幸。”
自到校工作以来,袁新先后担任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学院专业课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学办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务,在此期间承担了学院教学常规管理,专业和课程建设,汽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科研等工作。“2011年那段时间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做项目,改论文。”袁新说,“但是当我们拿到中央财政支持的学校第一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基地时,感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除此之外,袁新还参与了2017年德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9年德阳市新能源专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汽车电控技术省级民办高校优秀实验中心等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学校率先创新采用了“双课堂制”教学模式,袁新成为了学校线上教学的“网红主播”。袁新的线上课堂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除了他创新生动的教育教学方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很早就开始了网络课程建设。“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袁新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着力网络课程建设,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的在线课程也作为省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共享给了其他高校。袁新说:“线上教学也有困难,比如老师与学生不在同一空间,无法及时捕捉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但是利用好线上平台的互动方式,提高互动频率和创新课堂形式,设置抢答、刷弹幕等,利用后台数据等信息系统管理,课前课后巩固知识,也不失为一种新式教学方式。”
▲线上授课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袁新从教十余载,学生的面孔新了旧,旧了新,不变的是他冷静地思考、饱满的热情和温暖的关怀,认真做事,永远敏锐发掘新奇事物并敢于尝试,永远保持包容的心态胸怀学生,用最大的热情启发、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迎来新时代属于他们的灿烂天地。
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
往期精选
● SCITers奋斗即青春,运动正当时!
● 学校成功获批六个德阳市社科研究基地
● 5w+!这篇推文送给每一位新媒体工作者!
● @全校师生员工 每日健康状况线上填报流程来了~
出品: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融媒体中心
文案:陈秋羽
图片:高 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