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会不能停》中的裁员,只有快消人才懂有多辛酸

行业观察 纳食 2024-04-17


说起2024年电影界开年最强之作,毋庸置疑,非《年会不能停》莫属,评分从8分一路上涨至8.2分。好口碑带来超强后劲,票房一路逆袭,并连续多日问鼎单日票房,平台预测票房更是突破10亿。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大型工厂,面临裁员危机,领导层决定一次性裁掉6000多名员工。这个数字在银幕上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刺痛了无数人的心。面对这一决定,谁会成为裁员的牺牲品?这成为了电影的核心问题。一系列情节的演绎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深层次的思考。


这样的共情,让每一位正处于“裁员潮”的快消人都格外感同身受。


图源:电影《年会不能停》


百威打响2024行业裁员“第一枪”?


2024年伊始,就有传言称有知名快消企业率先打响了裁员“第一枪”。


百威,这个全球啤酒业的巨头,近日被曝中国公司裁员20%消息。百威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号召力以及行业影响力,叠加裁员这样的热议词汇,一时间让该消息在快消圈内迅速传播。


不过,对于这一传言,百威中国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此消息不属实”,但即便有了明确的官方否认,不少业内人士似乎对这一回应并不买账。因为百威在回应中说“百威中国人员组织稳定,并始终致力于业务运营的不断优化”与大家看到的情况有些许出入,百威在市场展现出的现状似乎让其裁员的传闻更加顺理成章。


早在2023年7月,百威公司就公开宣布要在美国公司裁员数百人,裁员规模占公司总人数的2%。关于裁员的原因,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裁员是一个非常艰难但必要的决定,我们希望通过此举来确保我们的组织为未来的长期成功做好准备。”


此外,由于近年来百威一直没有停下收购的步伐,使得其负债金额也在不断增加。


据公开资料显示,百威在2015年设立了ZX Ventures部门,专注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投资和收购的精酿啤酒品牌。随后,百威陆续收购了啤酒巨头南非米勒、上海精酿啤酒品牌拳击猫,并增持了珠江啤酒的精酿生产线等。

频繁收购的结果为百威带来了越发沉重的负债压力。截至2022年底,百威的净债务高达800亿美元,是其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3.5倍。


而负债压力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百威“拖欠经销商费用”等厂商纠纷案例的发生。就在不久前,有媒体报道过一起山东某百威经销商被拖欠60多万费用的案例。该经销商表示,厂家承诺的费用长达三个多月都未能核销,对接的负责人不停地更换,不得已四处维权。


反向推论的话,百威的厂商纠纷案例说明企业市场管理层以及业务人员的缺乏或者不作为,再往上推论也就是企业缺乏相应的市场政策支持,再进一步,也就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而百威在此次“裁员20%”的传闻中说“百威中国人员组织稳定,并始终致力于业务运营的不断优化”,话语支撑力度明显不足,业内质疑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百威来说,“裁员20%”的消息或许真的不存在,但并非是空穴来风,裁员传言有可能是假的,但百威接下来面临的挑战却是真的。


图源:微博@百威啤酒


2023快消裁员潮,还有它们


百威的裁员真假有待验定,但这也映射出了大多数快消同行的现状。


暂且不提前几年外部因素影响的不得已为之,仅就2023年大环境复苏的背景下,快消行业的裁员潮也未曾停止过。


1月,麦当劳总裁称麦当劳正计划裁员和重组,以加快餐厅扩张。随后没多久,麦当劳公司就决定暂时关闭位于美国的全部办事处,并通知员工准备裁员。


3月,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宣布,由于利润下降,他们将在今年关闭位于华盛顿特区和全美九个州的 12 家门店,同时将裁员数百人。


4月,美国销售额最大的肉类供应商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发给员工的通知显示,该公司将裁减15%的高级领导职位和10%的公司职位。公开数据显示,泰森食品在全球拥有约14.2万名员工。


5月,龙大美食董事长余宇因个人原因突然辞职,不到半月时间,龙大美食青岛办公室也突然关门,员工更是遭到暴力裁员。


6月,有媒体曝出一份王老吉《稽核职能调整完善宣贯会》文件显示,自6月份起,王老吉陆续对营销中心渠道、市场、销售等各部门的空缺编制及结合人员进行匹配调整,未双向匹配成功的员工将进行原工作地直接转入销售代表岗位。而且此轮转岗往往是被动的,可以说是一种“下放”。


当时,王老吉相关负责人虽说回应称“大裁员的说法是绝对没有的”,但也透露,“由于个人原因,今年确实有几个销售总监离职。”


7月,#家乐福被裁员工曝未拿到补偿金#的词条登上话题榜单,当时有不少前家乐福员工爆料称公司给出的被辞退方案基本都是N的补偿费,且分期支付全款或打6折一次性支付,但不少人却迟迟未拿到款项。而且即便是在裁员补偿款分12期支付的情况下家乐福仍未兑现。有专业律师称,家乐福此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11月,雀巢公司表示,计划通过在全球裁员400人等措施,每年节省5000万欧元成本。此次裁员计划将涉及公司内部多个部门和职位,包括管理层和普通员工。


12月,美素佳儿母公司荷兰乳业巨头皇家菲仕兰宣布,计划未来两年在全球裁员1800人,此次裁员或将节省至多2亿欧元成本。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是荷兰唯一获得皇家称号的乳品企业,拥有荷兰近80%的牧场,公司在30个国家拥有22715名员工。


除了人员上的调整,在2023年的最后几天,天味食品卖厂房、新希望出售禽产业等消息也持续被曝出。


这还只是行业裁员现状下的冰山一角,除了这些聚光灯下的大品牌之外,谁又能保证一些中小品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有多顺利?


裁员潮危机,谁能幸免?


行业的发展带动企业进步,却也迫使一些品牌换羽重生。食品饮料界的裁员潮并非个别企业的孤舟独行,而是众多企业的市场挑战下共同做出的选择。

裁员是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动作之一,而这背后则是市场长时间遇冷造成的。


过去几年,市场某种程度的萎缩让几乎所有品牌和企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销量、复购率、新品存活率、老品持久率等都收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样的状况也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回暖,不可避免的让食品饮品企业陷入了困境之中。


除此之外,在渠道方面,从新零售的崛起,到各种零售模式的竞争,已经让经销商、食品品牌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以量贩零食赛道为例,2023年,量贩零食店凭借丰富的产品与低廉的价格持续走热,各大量贩零食品牌跑马圈地,也忙着“大鱼吃小鱼”,搅动这食品饮品行业这个巨大规模的领域。


新事物的出现势必要争夺老玩家的市场份额,站在经销商角度,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其直接与品牌厂商或者更上游的代理商对接供货,通过自建一条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渠道,以介于正常零售价和批发价之间的折扣价售卖,将原本属于经销商的利润让渡给终端消费者。


站在企业角度,量贩零食店化身线下拼多多,用低价打动了所有人,一场资本对消费市场的控价图谋化为无形,让那些本不想参与混战的品牌也不得不低头。要么在低价竞速中一降再降,要么始终保持高傲的头颅坚持自己的价格但结果却不得不面临销量与业绩端的下滑,大品牌都这么难,那些夹缝中小企业们更是一肚子苦水。


图源:微博@零食有鸣


当然,量贩零食店只是市场挑战中的冰山一角,食品饮料行业中,企业若想抓住消费主力,降价不是长久之计,裁员更不是上乘之选。这些行动都是为了应对营收下降和市场不确定性,只是一种短视的自救行为,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总之,裁员通常被视为企业在经济困难时期的最后手段,将目光放长远来看,如果企业一遇到难关就选择裁员自保的话,那也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连锁反应,不仅会损害员工士气,影响团队协作和工作效率,流失大批人才,而且频繁裁员也会损害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进一步影响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从另一角度看,裁员潮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企业管理层的短视。


当然,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灵活,不断学习和适应,在这个需要转型、创新并寻求新生态的时刻找到新的成长机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