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 | 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在线集训营(第二期)于12月17-18日线上成功举办

张晓蒙 中教全媒 2023-05-01

12月17-18日“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在线集训营”(第二期)成功举办。训练营邀请到了大赛评审专家、大赛培育专家及获奖教师,结合教学创新大赛解读、教学创新路径、教学设计模型、成果报告准备、课程实录摄制、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次训练营由中教全媒体主办,来自全国普通高校、部队院校共计120余人进行线上学习。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 北京报道

12月17-18日“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在线集训营”(第二期)成功举办。训练营邀请到了大赛评审专家、大赛培育专家及获奖教师,结合教学创新大赛解读、教学创新路径、教学设计模型、成果报告准备、课程实录摄制、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次训练营由中教全媒体主办,来自全国普通高校、部队院校共计120余人进行线上学习。

17日上午,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战德臣以“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实践”为主题作了讲解。战教授讲解到,优秀教师的评判需要观察课堂教学(教法和学法);观察教学成果(有成果有创新);观察说课能力(归纳与总结)。对于教学内容组织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入高深境界——搭梯子。教学要阶梯化、递进化;要能化复杂为简单;课件要严谨化、精致化;案例要逻辑化、结果化。总之课程要学而有趣、学而有思、学而有用、学而有索,让学生能够了解、能够理解、能够应用、能够创新。

17日下午,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上海培训中心主任,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培育专家苏永康以“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析及教学创新路径”为题进行了演讲。他提到,一等奖课程的特征是特色鲜明,强逻辑支撑。并总结了“十有”,即有理念、有逻辑、有内涵、有水平、有特色、有升华、有数据、有成效、有成果、有辐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个要素苏老师认为是通过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责任);多种机会、多情境下的知识应用(远迁移);承认个体差异,开展学习分析;以评为学,以评促学(关键区别);自我反馈、学会学习。

18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委杨九民以“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价标准解读”为主题进行了讲解。并从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解读、教学创新内涵解读、参赛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他提到,高校教学中的变化有人才核心素养的研究、智慧教学环境随处可见,优质教学资源不再稀缺,知识技能更新换代迅速,学生背景更加复杂多元。对于教学创新实践要具备整体性、独特性、渐进性、连续性、有形-无形以及思政融合。他建议,参赛要准备好所有需要的材料,要高瞻远瞩,也要脚踏实地,用事实说话,多呈现已有的内容、数据。

18日下午,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地方高校正高组第一名)林营围绕“立足实践,着力创新——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指导”的主题进行了分享。林教授讲到大纲撰写的要点有四方面:一是内容全面;二是详略得当;三是突出创新;四是格式新颖。对于创新方法及途径,一要分层次、逐递进,化抽象为形象;二要外引领、内驱动,培养材料研究思维;三要赋温度、扩广度,“三堂联动”思政育人;四要全过程、齐调动,激发学习进阶动力。

在每位嘉宾演讲结束后,都为参会的教师们开通了与演讲嘉宾的交流通道,可通过线上连麦和文字提问等方式进行深入交流。根据老师们的反馈,不难看出通过学习和交流也让每位教师都对教师创新大赛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有问必答 深入交流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链接

现场 |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在线集训营于12月3-4日线上成功举办


近期活动链接

关于举办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的通知

关于2022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延期举办的通知

2022(第八届)中国在线教育百强评选正在火热进行

2022年度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优秀校外教学点评选活动通知

关于开展2022(第九届)E-Learning行业年度评选的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