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慎之 | 好妈妈,坏妈妈

顾问 信通社区 2020-08-21


世界杯预告

北京时间6月14日(今晚)23:00

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场  A组  俄罗斯vs沙特阿拉伯



读者已经听过五期陈志红老师关于的写作音频课程,在即将结束陈老师的课程之前,家里有0—7岁儿童的读者们有福利啦!小编为读者们带来一位新的作者(挖个小坑,很快补上)。从本期是另一位作者胡慎之老师为读者们讲解关于育儿课程的文摘部分:好妈妈,坏妈妈。


下次再为大家带来本节内容的音频课程。


胡慎之老师?

了解一下!


胡慎之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关系心理学家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
《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副主编
广东省未成年人网络工作组主任
《婚姻家庭咨询师》广东省总督导
出版书籍:《变形记——十天变成一个好孩子》《别对我说谎——微表情读心术》《童心密码》等,同时也是《婚姻与家庭》《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等多家杂志报社特约撰稿人。

我们来看一下胡慎之老师对育儿有何独到见解吧。


第1课 好妈妈,坏妈妈

——非好即坏,宝宝把世界分成两半看


孩子既需要“好妈妈”,又需要“坏妈妈”


成长到6~12个月,婴儿的世界是分裂的:妈妈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婴儿会认为满足我的就是“好妈妈”,没有立刻满足我的就是“坏妈妈”。婴儿非常敏感,如果你是“坏妈妈”,他一定会发现的,因为他要应对一个不安全的感觉。有些妈妈说:“我孩子到了6个月以后,他醒来经常咬我、抓我,这是为什么?”这是婴儿攻击“坏妈妈”的一种方式,他通过攻击来告诉妈妈:你让我不舒服了,希望妈妈可以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变成一个好妈妈。“坏妈妈”和“好妈妈”在6~12个月孩子心里一定是存在的。有的妈妈在遇到婴儿攻击时会反驳:“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对孩子尽心尽力,怎么会是一个坏妈妈呢?”其实这是孩子成长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说明孩子正在发展他的一些能力,因为他必须要离开一个“坏妈妈”,才能隔开妈妈成为自己,所以“坏妈妈”是必然存在的。

年幼的宝宝不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全部生存、基本安全感的建立,都依赖于亲人的照顾,这注定了他必须要有个能满足他需要的好妈妈。与此同时,从宝宝的心理成长来说,又需要一个“坏妈妈”,因为“坏妈妈”是促进宝宝发展自己能力的必要条件,适当地不予满足,能为宝宝与妈妈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创造机会。

在宝宝1岁以内,妈妈可以满足宝宝的所有需要。但假如孩子已经3岁了,妈妈还在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那就是溺爱了。溺爱孩子的妈妈,自然不是“好妈妈”。


有一种“好妈妈”令孩子感觉糟糕


很多时候,妈妈心中的“好妈妈”与宝宝内心感受的“好妈妈”有很多的不同,这是亲子教育的一个常见现象。更有甚者,妈妈认为自己在做一个“好妈妈”,而宝宝的感受却很糟糕。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经常接到一些妈妈的电话,说自己一心为了孩子好,付出了很多,但孩子根本就不买账。这些妈妈在诉说的时候,语气中充满着哀伤、无奈,当然,也有很多愤怒。她们打电话给我的目的就是让我教她们一些方法,把孩子改造成听话的孩子,或者让孩子按照她们的愿望,更好地和她们亲近。其实本质就是她们感觉孩子不受她们控制了,想争夺回控制权。

当我听到这样的电话,一般不会和她们讨论孩子现在发生的问题,我总是先问她们: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否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改变对你又意味着什么?但是,这样的问题基本都会被这些妈妈忽略,她们根本不用心考虑这些问题,只关注自己现在的无力,她们期望我这个身份是心理医生的陌生人给她们一剂灵丹妙药,立刻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

她们与我之间的互动,都围绕着她们自己的内心感受,几乎忽略了我的存在。其实这样的模式在她们与孩子的关系中一直存在,循环着,只是她们很难意识到。也就是说,她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孩子的需要,更谈不上尊重孩子的需要,进而做一个能满足孩子需要的好妈妈,而是一直在要求孩子满足她们做好妈妈的愿望。正因为如此,孩子终于要捍卫自己的时候,当然会给妈妈带来很大的痛苦。


“好妈妈”为什么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坏妈妈”


一般这样自以为是的所谓“好妈妈”,不仅处理不好亲子关系,与伴侣的亲密关系也会有问题,要么关系紧张,甚至把丈夫吓跑,要么就是自己带着愤怒逃开。

这好像是个魔咒,有个定律的循环形式是这样的。

一个女性,内心很害怕犯错,没有较完整的自我价值感。于是她用牺牲自我的方式讨好身边的人,特别是丈夫;在牺牲自己的同时,期待着对方能用同样的牺牲回报自己。但是她得不到期待中的回报,所以很害怕,很痛苦,很愤怒。

当她有了孩子,就把这样的模式放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她的控制下成长,同样充满着被控制的愤怒,愤怒的同时,心中充满着奇怪的内疚感。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矛盾的情感,想离开妈妈。妈妈害怕了,更想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身边,因为孩子似乎是她们的成就和价值感的唯一来源。

孩子更加害怕愤怒,到了青春期,有能力了,终于成为一个非常叛逆的人。妈妈没办法了,来寻求帮助,其实是想找个帮手。

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当然,这是破坏一切关系的,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罪魁祸首。

妻以夫荣,母凭子贵,这个延续几千年的封建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很多人的无意识中,一时间很难改变。很多女性在反抗这种观念的同时深陷了进去。她们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当然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一个好孩子,她们内心期待这个好孩子做出优秀的成绩,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溺爱的妈妈也是“坏妈妈”


前面说过,在3~6个月的时间段,婴儿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他完全依赖于妈妈,当然希望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如果在更早的阶段中,他没有得到比较好的照顾,就可能产生一种很糟糕的体验。如果要给孩子一些锻炼、一些挫折感,0~6个月这个阶段并不合适。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因和自己0~6个月时妈妈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密切相关。他们的妈妈也极有可能是精神疾病患者,是无法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的,这样的妈妈对孩子的认知及产生的体验,与普通的妈妈截然不同。有时她甚至会幻想孩子是来害她的,所以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一旦感受到这些,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或者说,他傻掉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因为婴儿没有稳定的自我认知,他的一切都要依赖妈妈给他创造的环境,所以他只能逆来顺受。妈妈给了他伤害性体验,他因自己受到的对待而产生毁灭性的感受。

我始终主张,对6个月之内的孩子的需要,一定要及时满足,不给他任何创伤性的体验。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特别是孩子晚上哭闹时),不要过分关注,不要马上抱起来。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对待方式,特别是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任何哭声都代表着他的某种需求。作为一个好妈妈,要及时满足他的需求。等待时间过久,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毁灭性的体验。3~6个月的时候,婴儿会和妈妈有一些互动,这种互动的模式就“是妈妈把我当一个宝宝对待,妈妈如果把我照顾得很糟,那我就是很糟的”。

对6个月以内的孩子,应尽量满足他的需要,无须担心自己是否在溺爱孩子,但在6个月以后,尤其是2岁以后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则要慢慢地建立规则,不能什么都满足他,什么都代劳。父母们也许不能理解,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脾气还特别大,很容易愤怒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被溺爱的同时,孩子的自我独立空间被剥夺了。溺爱是在培养一个无能的孩子。当孩子的自尊感、成就感开始形成的时候,他就会很自卑。而这一切又是亲爱的妈妈带来的,他们离不开妈妈,但又发现妈妈满足不了他们所有的需要,所以愤怒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面对世界的能力,而不是满足孩子的幻想。适当的挫折可以促进孩子成长。

当然,由于新妈妈经验不足,难免会给宝宝带去一些小小的挫折感。豆妈刚开始也不懂宝宝的需要。我们是普通人,不会什么都懂,不懂就学习。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做学习型的父母如此重要,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妈妈,一定是个好妈妈。她们会尊重宝宝的需要,尊重宝宝的感受,有责任心,并且很清楚自己和宝宝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关系,反之,亦然。


本文节选自胡慎之《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


(点击图片当当优惠购买)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陈志红 |(音频课程)好文章赢在标题

新书发布 | 人到中年,依然如华

有奖征集 | 哪一刻让你觉得生活很美好?

书单 | 5月社超级重点书上架(恰逢世界电信日)

重磅 | 李国杰院士《创新求索录 第二集》出版

深度学习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