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280字,阅读约5分钟
202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陕西汉中的一座深山洞穴传出了大消息,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这个幽暗而潮湿的“蟒蛇洞”洞穴深处,沉睡着一具距今数万年的古老生物的遗骸——一只大熊猫。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研究大熊猫的进化历史、揭示秦巴山区的古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社
组图:陕西汉中发现保存完整的大熊猫化石。图源:新华社报道(记者:孙正好)
故事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2006年,当地村民在一次探险中,闯入了这座深藏于山中的洞穴。洞穴内钟乳石林立,景象颇为壮观。这个地方是汉中市城固县的一处石灰岩溶洞,洞里钟乳石很多,奇形怪状蛮好看。几个人越钻越深,挺进近200米有了大发现。在一个隐蔽的角落,他们发现了一具被石化了的动物骨架。当三名村民第一次看到那具骨架时,都惊呆了。它被厚厚的钟乳石包裹着,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起初,大家对这具骨架的身份感到十分好奇,凑在一起仔细观察,有人说是熊,有人说是狼,还有人开玩笑道说不定是龙骨。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们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当地政府。但是当时可能还是技术鉴定手段跟不上,未能鉴别出具体是什么动物。直到最近,2024年7月,随着一支户外探险团队来到巴山北麓,才有了转机。大熊猫化石骨架胶结在灰岩平台,露出了岩石表面,化石表面有次生碳酸钙沉积,面积约有1平方米。周边环境阴暗潮湿,化石保存位置上部洞顶不断有水滴落,下部还有一条暗河。图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具珍贵的化石,陕西省自然资源厅迅速组织了一支由古生物学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深入洞穴进行科学考察。经过三天紧张有序的作业,专家们身穿防护服,小心翼翼地从深达180米的洞穴中采集出了这具大熊猫骨骼化石。通过对化石的深入研究,专家团队这才最终确定了它的真实身份——一只生活在数万年前的大熊猫。当时,为了解开这只远古熊猫身上的谜团,科学家们对化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对头骨、牙齿等部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专家们判断,这只大熊猫可能是一只成年的雌性个体,可能属于中国南方第四纪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一员。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摄影:王迪 武涛)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特别是头骨部分,几乎没有任何损坏。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会,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熊猫的进化过程。时光回溯,探寻远古。根据对化石地层的分析,专家们推测,这只大熊猫应该是生活在距今20万年~1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那个时期,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冰川多次进退,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秦巴山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经历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变化。秦岭,素有“中央水塔”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熊猫作为秦岭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大熊猫作为一种古老的哺乳动物,其进化历程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发现的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大熊猫进化的新线索。此次化石的发现,也说明了,远古时期秦岭地区的大熊猫种群曾繁盛一时。秦岭风光。王飞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pixabay
秦岭这一古代宝贝的“重见天日”,可谓意义非凡。这具大熊猫化石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远古世界的窗口,对于今人研究大熊猫的进化历史、揭示秦巴山区的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了解自然历史、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契机。据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官网信息,下一步,该厅将组织专家团队,运用碳十四测年、古DNA提取等先进技术,对化石进行深入研究。碳十四测年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碳14)的半衰期来测定有机物质年代的方法。笔者猜测,大熊猫以竹子为食,通过分析其骨骼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推断出当时竹子的生长情况,进而了解古环境的植被变化。通过测量化石中残留的碳14含量,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大熊猫死亡的年代。这对于建立大熊猫演化的时间尺度,以及研究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至关重要。另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或许也可以重建过去的气候变化过程。比如,如果发现某个时期的碳十四含量出现异常波动,可能与剧烈的气候事件(如冰期、间冰期)有关。笔者还猜测,通过对化石中提取的DNA进行测序,或者可以构建更大时间尺度下的大熊猫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从而了解大熊猫的进化历史。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熊猫的起源、演化过程以及不同种群之间的分化。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在读新闻时,我们注意到,大熊猫在洞口进入之后的180米左右死亡,尸体保存完好、没有被啃噬掉。新闻报道中还提到,下面有一条暗河,也就是说,洞内的环境是比较阴暗潮湿的。通过对化石保存环境、形态特征以及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具体死亡原因还需要等待科学家公布。不过,作为公众,根据已有的信息,或许我们也可以对死亡原因提出一些合理的推测。那么,你认为它是怎样死亡的呢?一只懒洋洋的大熊猫。大熊猫的能量代谢率极低,这意味着大熊猫每天消耗的能量很少,因此它们不需要经常活动来获取能量。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图文无关)(注:本文综合参考了新华社、陕西省自然资源厅、浙江都市快报、央视的报道)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供参考。
整理 | 昆山
审核|Samantha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
https://zrzyt.shaanxi.gov.cn/info/4720/120909.htm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807/3b65466a7b1346b7933eb9d3cbea9dee/c.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06A09UCN00
海洋与湿地
全球环境治理微信号:OceanWetlands联系小编/投稿/授权:
010-88431370 17319454776
欢迎投稿、转发。联系后台长期授权: 18910282583
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 | 支持绿会生态保护公益项目,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