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追问研讨会: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决策?
追问按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不同的抉择——大到择偶、工作,小到每天吃什么……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根据不同的信息进行决策的呢?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借助着新型的技术和工作,我们对于大脑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背后的神经环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很多模型,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决策,并寻找路径帮助我们去优化自己的决策。那么目前我们的决策研究进展到哪一步?未来又会遇到哪些挑战?
4月22日,第九期「TCCI追问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期研讨会由伦敦大学学院Sainsbury Wellcome中心课题组组长段春雨主持,并邀请中国“脑计划”抉择项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万小红、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徐宁龙和杨天明共同探讨抉择相关机制进展。以下为内容回顾,欢迎阅读。
|内容纲要|
[00:06:12] 万小红:决策研究的新进展
[00:08:11] 以前定义的决策并不是对于刺激的反应、感觉的加工或者最后的执行,而是中间的决策过程。
[00:09:07] 经典的Boundary evidence-accumulation和简单数学模型Drift-diffusion model讲解。
[00:12:52] 对猴子的研究证实决策的信息和最终判断相关,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判断决策信息多强时进行选择的概率。
[00:15:17] 现在认为决策有评估过程,并有监测机制。
[00:16:54] 人在没有反馈的时候也可以主观地去判断决策的好坏,这也在猴子、小鼠等模型观察中得到了验证。
[00:22:18] 主观判断越准确正确率越高,在没有外界反馈的时候我们可以主观判断决策好坏从而提高决策本身。
[00:23:22] 多人决策时,只有将彼此确认的信息共享时,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00:25:03] 徐宁龙:感知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
[00:30:45] 大脑的环路主要是指大脑内不同类型的丰富的神经细胞之间的特异性的连接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的特异性的链接。
[00:32:04] 我们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来探究大脑的神经环路以超越前人对于大脑的认知。
[00:36:05] 当我们在做分类决策时,我们会通过例子学习建立抽象概念,这时候可能需要高级皮层参与;反复建立抽象概念之后,这些概念会形成记忆从而储存在感觉皮层中,这时候再去抑制高级皮层,是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这也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
[00:42:41] 小鼠研究直接验证环路在认知灵抉择的灵活性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00:44:15] 杨天明:抉择神经机制研究的挑战和未来
[00:44:40] 抉择的累积到阈值模型。
[00:46:15] 抉择的累积到阈值模型可以用于价值的决策。
[00:46:49] 大脑中不同的环路可能有着相似的机制。
[00:47:42] 抉择的累积到阈值模型面临的挑战。
[00:49:41] 决策机制面临的更深层次的挑战。
[00:54:50] 圆桌讨论
[00:55:24] 对比较低级的动物模型,我们是训练他们做人的任务?还是基于它们自身的生态环境去建立决策模型?
[01:03:01] 我们如何将更多运动行为的机制融入到决策过程中来?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我们如何进行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的抉择?
[01:10:29] 我们在比较不同的模型的时候,人有自我认知和逻辑能力,如何将动物实验结果和人的结果接轨?
[01:25:07] Q&A
[01:25:19] 本能行为是否属于决策?
[01:29:00] 人与人之间为何存在决策差异?
[01:33:22] 西部世界中出现了决策、记忆和意识的设定:有没有无意识的决策?有没有无记忆的决策?三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
|报告嘉宾|
主持人
段春雨
伦敦大学学院Sainsbury Wellcome中心课题组组长。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前额叶和上丘对执行功能的影响。2016年成为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宁龙实验室Simons Collaboration on the Global Brain博士后研究员,使用环路水平工具研究决策形成和维持过程中皮层-皮层下合作。2021年加入Sainsbury Wellcome中心,实验室主要研究灵活决策的神经回路机制,特别是内部和环境变量如何调节决策,如风险偏好、竞争与合作。
万小红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的决策与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重点关注在不确定环境下自我认知控制促进目标导向决策的神经机制及计算模型。近期在拓展人-人、人-机联合决策的机制及算法、为推动人机混合智能提供研究范式及理论模型。
徐宁龙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国脑计划)抉择项目负责人、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编委。长期致力于感知与抉择认知功能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结合定量化行为学设计、神经光学成像、光遗传操控及高密度电生理记录等脑科学前沿技术,揭示了感知类别抉择、基于规则灵活抉择、记忆维持等关键认知过程的神经环路机制和信息处理原理。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等权威学术期刊。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杨天明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抉择与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主要以猕猴为模式动物,通过训练猕猴完成复杂的抉择和认知的行为范式,并记录其大脑神经元电活动,对前额叶和后顶叶等脑区在抉择和认知过程中所进行的神经计算进行研究,发现了这些脑区在抉择过程中计算并表征相关的感知觉、概率和 价值信息,并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抉择的数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些工作旨在理解大脑的认知功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并对相关脑疾病的诊疗做出贡献。
剪辑&作者:Aaron
编辑:EY
排版:Jingtong
追问互动
○ 如果您对本期内容有进一步想要追问的问题或者讨论的内容,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参与互动,添加小助手微信questionlab即可申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