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新知 · 情绪专题 | emoji可以准确表达我们的情绪吗?
想一想,如果把你和朋友的对话中用到的表情符号都去掉,你会不会有一种无法表达自己情绪的感觉?
毋庸置疑,表情符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流的重要一部分,是一种强大的非语言交流工具。如果将某些用表情符号表达的情绪用文字来表达,往往就会显得很贫乏。另外相比较于语言,图像或者符号可以更好地刺激人们的大脑,从而引发和调动人们的情绪。
那么目前互联网上的表情符号是否可以精准地表达我们的情绪呢?
▷ 图片来源:Unsplash
情绪状态如何评估?
在确认表情符号是否可以准确表达情绪状态前,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评估情绪状态。核心情感表达的情绪状态可以用两个独立的X轴和Y轴来表现(即情绪的二维模型),它们的坐标分别为唤醒和效价——唤醒用来表示从平静到兴奋的状态,而效价则是评估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例如,“悲伤”是一种负效价且唤醒程度低的情绪,“愤怒”尽管也是负效价,但唤醒程度很高;而“兴奋”则是一种唤醒程度高且正效价的情绪。通过唤醒和效价的情绪评估模型,我们可以对表情符号对应表达的情绪进行评估。
不同的表情符号如何表征情绪?
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研究一共对近千名参与者进行了研究。参与者被要求给可以直接分辨出情绪的74个表情根据效价(感到不快乐到快乐)和唤醒(从情感的“弱”到“强)进行9级评分,并根据最后的得分情况对面部表情符号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 参与者评估的74个面部表情符号的效价和唤醒分数的均值和标准差的散点图,垂直轴和水平轴分别代表效价和唤醒水平. 图片来源:Classification of 74 facial emoji’s emotional states on the valence-arousal axes
研究结果发现,整体上这74种表情符号在坐标中是呈现出“U”型分布,根据这个新的图形可以将表情符号分为六个集群,他们分别为:
强烈负面情绪
中度负面情绪
负面偏见的中性情绪
带有正面的中性情绪
中度积极情绪
强烈积极情绪
这个新的研究相比较于之前的研究而言,证实表情符号可以更加详细地呈现出人类不同层次的情绪状态。
▷ 研究中74 个面部表情符号根据6个集群进行分布后的平均效价和唤醒分数的散点图,其可以和核心情绪的环可以进行匹配. 图片来源:Classification of 74 facial emoji’s emotional states on the valence-arousal axes
从上图也不难看出,每个集群中的表情符号和对应的核心情绪有着比较高的贴合程度,可以有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当然表情符号本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的和情绪,如果和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差距太大,那么自然就不是“合格的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可以完全准确的表达情绪吗?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表情符号可以较为详细地表达我们的情绪,但是在某些时候,它们可能并不那么精准——比如在我们想表现出“紧张”或者“警觉”这样的情绪状态时(“紧张”是一种中性的但却是一种唤醒程度高的情绪),表情符号就捉襟见肘了。
其次,表情符号也会受到语言、年龄和文化的影响,这其实在年龄层次上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稍微年长的群体会发送没有咧嘴的“微笑”的表情,但是在年轻群体中,这个“微笑”则往往有着一种冷漠的感觉;而对于稍微年长的群体来说,“笑哭”则更多的意味着“哭”的意思而不是笑,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笑哭”则表达的是欢喜的意思。
这些差异由年龄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群体,仍旧需要对表情包所表达的情绪状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图片来源:Unsplash
如何让表情符号更准确表达情绪?
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表情符号在一些细节上的呈现往往可以帮助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比较有辨识度的嘴巴和眼睛。比如嘴巴向上翘起往往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而嘴巴下弯则往往给人一种表达负面情绪的感觉;再比如通过用爱心或者星星代替眼睛,也可以表达出高唤醒的特征,从而更容易调动人们对应的情绪状态。
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符号也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特征,比如蓝色的脸、冰柱等(用以表示尴尬等情绪),这些额外的添加的符号也会激活人们对于情绪的识别,从而调动对应的情绪。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除了表情符号之外,现在逐渐风靡的还有表情包,通过动态的画面和文字的组合,人们可以在聊天中更加准确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
今天,哪个表情符号最能代表你的情绪?
作者:Aaron
编辑:EY
排版:Jingtong
[1] Danesi, M. The Semiotics of Emoji: The Rise of Visual Language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6).
[2] Bai, Q., Dan, Q., Mu, Z. & Yang, 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oji: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ront. Psychol. 10, 2221 (2019).
[3] Schouteten, J. J., Verwaeren, J., Lagast, S., Gellynck, X. & De Steur, H. Emoji as a tool for measuring children’s emotions when tasting food. Food Qual. Prefer. 68, 322–331 (2018).
[4] Russell, J. A. & Barrett, L. F. Core affect, prototypical emotional episodes, and other things called emotion: Dissecting the elephant. J. Pers. Soc. Psychol. 76, 805–819 (1999).
[5] Jaeger, S. R., Roigard, C. M., Jin, D., Vidal, L. & Ares, G. Valence, arousal and sentiment meanings of 33 facial emoji: Insights for the use of emoji in consumer research. Food Res. Int. 119, 895–907 (2019).
[6] Was, C. A. & Hamrick, P. What did they mean by that? Young adults’ interpretations of 105 common emojis. Front. Psychol. 12, 655297 (2021).
[7] Ekman, P. & Rosenberg, E. What the Face Reveals: 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Spontaneous Expression Using 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8] Prkachin, K. M. The consistency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pain: a comparison across modalities. Pain 51, 297–306 (1992).
[9] Phan, W. M. J., Amrhein, R., Rounds, J. & Lewis, P. Contextualizing interest scales with emojis: 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 and validity. J. Career Assess. 27, 114–133 (2019).
[10] Widdershoven, R. L. A. et al. Effect of self-monitoring through experience sampling on emotion differentiation in depression. J. Affect. Disord. 244, 71–77 (2019).
[11] Jaeger, S. R. et al. Emoji questionnaires can be used with a range of population segments: Findings relating to age, gender and frequency of emoji/emoticon use. Food Qual. Prefer. 68, 397–410 (2018).
推荐阅读
追问互动
○ 如果您对本期内容有进一步想要追问的问题或者讨论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我们的社群参与互动,添加小助手微信questionlab即可申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