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阿里巴巴该不该大力度搞基础研究?

2017-10-21 作者|王元丰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阿里巴巴该不该大力度搞基础研究?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宣布成立“达摩院”,三年计划投资1000亿,进行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这是个非常大的举措,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与国外媒体关心这是阿里成为国际科技巨头的重要一步,将引领中国公司全面赶超美国不太相同,中国国内在对马云肯定之外,也有一些评论人对阿里的计划不认可。


有人认为阿里不能“以为只要有钱,就能办成大事”、阿里达摩院是“一场新闹剧的开始”。还有更多的人认为,搞基础研究,时间长、见效慢,企业的最高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不应该搞。


更有人告诫马云做企业应当记住两个最基本原则:

  • 1.一切不准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市场检验的工作都不该企业去做。

  • 2.一切自己做的东西不希望在规定时间内受市场检验的人都不该进企业。

“违反这两条基本原则,不是钱多到头脑发热,就是多到头脑发昏。” 那么,阿里作为一个企业,一家民营企业,到底该不该搞基础研究呢?


我说:应该!阿里的计划非常值得肯定!为什么呢?“基础研究”按照非常著名的《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一书是:“并不考虑实用的目的,它产生的是普遍的知识和对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解”。尽管这类研究的成果是新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马上给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益,但是基础研究却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是在新知识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当时看似无用的新知识,日后却被证明很有价值。比如,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曾经被认为没有现实应用价值,但现在人们手机上导航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应用广义相对论原理产生的。而且,基础研究还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一个国家如果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很弱,它的技术和工业的进步将发展缓慢,在全球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对国家是十分必要的!


阿里这次大手笔的基础研究投入,改变了中国基础研究的格局,加速提升了基础研究占中国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中国的R&D经费投入,这些年几乎每年都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2013年,中国R&D经费首次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2位。2016年,中国R&D经费达到15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1%,早就已经超过欧盟的水平。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偏少,经费投入强度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16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822.9亿元,占R&D经费比重为5.2%。这比欧美国家普遍的15%—20%低很多。


虽然很多科学家和学者,呼吁提高中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总量和R&D经费中的占比,但长期以来还没有得到较满意的解决。这次,阿里计划的这1000亿元分三年投入,每年在33亿元左右,去掉阿里原来每年25亿美元(约164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2018年将增加166亿元的投入。如果这些钱都投入到基础研究,2018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将会首次突破1000亿人民币,占R&D经费比重将达到6%左右。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如果按330亿元的一半投入到基础研究,与这个结果相差不会太多。如果按新增166亿元的一半投入基础研究,也会使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增加10%左右。如果按照330亿元的三分之二投入到基础研究,2018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将因此增加约220亿元,使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在原来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20%多。无论怎样计算,阿里这样的贡献,都是历史性的,是中国任何一个省市都做不到的!2013年,在中国基础研究的投入中,地方政府财政性投入资金仅为43.75亿元。


另外,阿里这样的企业大力投入基础研究,将为中国的企业起到示范作用。虽然,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对于中国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太少了!2016年,中国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1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中国R&D经费比重为77.5%,是中国研发经费的主要贡献者。可是,中国企业支持基础研究的经费却很少。2013年,中国仅有8.61亿元基础研究经费来自企业。相比之下,2012年美国企业提供的基础研究经费为159.62亿美元,是中国企业投入的近115倍。美国企业投入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美国R&D经费的21.33%,而中国的这个比例仅为1.55%。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差距。因此,这次阿里大规模投入基础研究,在中国也具有特别意义。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研发投入中,不总是重视短期的产品和服务研发,对基础研究也开始重视了,并将其上升到关乎企业发展战略、关乎到企业文化和精神的层面。在中国企业研发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面说了这些对阿里肯定的意见,但是,一些评论关注的非常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从国家的层面上,有意义、有价值,但企业大力投入基础研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搞基础研究不能赚钱,企业怎么能够持续地不断往里投钱?还有,企业发展需要搞基础研究,那是否一定要企业组建研究院自己搞?资助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为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不是更好吗?


讨论这样的问题,要区分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这就是基础研究与自由探索。很多人认为搞基础研究,就是研究者自由进行探索。这次有人评论达摩院的建立,举例说当年瑞士IBM研究实验室的三条“没有”管理制度:没有任何成果要求;没有任何研究方向约束;没有任何作息时间规定,后来不成功。我想说那是当年一种“乌托邦式”探索,认为科研人员完全“自由”,就能出大成果。现在,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受到质疑。自由探索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不要说一个企业承受不了这样的自由探索,就是很多国家现在支持自由探索研究,也不是漫无边际,而是要根据发布的研究指南支持。


而中国《“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第一条原则就是:“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要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针对事关国计民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搞基础研究都不完全是“自由探索”,那么,企业会吗?达摩院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量子计算和人机自然交互等,这些阿里需要攻关、取得突破的领域,是要为企业发展服务的。

那另一个问题:这样的研究工作,一定要由企业自己开展吗?回答这样的问题,看一个事实就行了。那就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院(中心),那些科技型跨国公司或者大企业的研究院更是规模庞大。为什么?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产学研之间技术扩散的距离、消除在不同单位之间成果转化的障碍;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搞基础研究,可以使基础研究更好地面向企业的需求,研发部门可以更容易与企业的业务部门之间配合,使基础研究能更好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至于企业搞基础研究的效益与可持续性,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讲演中说了:达摩院“不应该是Researchfor fun(为快乐研究),也不应该Research for profit(为利润研究),而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为解决问题研究并带来利润和快乐)”。他还要求达摩院绝对不能等资金,是要挣钱的。“要有挣钱的意识,才能活下去”。要找出好的发展模式,达摩院研究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面,必须在市场上。只有这样,这个实验室才能走得长。马云毕竟是企业家,我们应该不必为他在达摩院效益方面的考虑过于担心!


总之,阿里这样大力度投入从事基础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值得社会为其鼓掌。希望达摩院能够探索出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造福企业、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和世界!《环球时报》2017年10月20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