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4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饶大炮续轰“双一流”武大狼: 杰出长江学者疯狂造假, 硕博士论文也P图, 高超!?

2018-04-15 饶科知识分子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李红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


2005年7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与梁植全院士。


2006 年至2008 年底先后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现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动物中心主任、武汉大学A3 实验室主任、中南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模式动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心血管代谢疾病、模式动物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以及基因敲除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构建。回国后创建了湖北省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及武汉大学模式动物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系统的转基因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平台,是国内最早开展基因敲除大鼠模型研发工作的科学家之一。同时,应用大量的临床标本,结合基因敲除、转基因动物模型,深入系统的探讨了天然免疫的网络通路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 

 

已发表国际杂志论文120余篇,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有20多篇,包括Nat Med., Nature Commun., PNAS, Circulation, Hepatology, J Hepatol.,等国际著名杂志。以第一申请人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20余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课题骨干主持过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科技厅重大平台建设项目、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等,同时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973 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以及国家新药创制等计划。 



推荐阅读:


博士论文也P图,两院士导师受牵连|李红良涉嫌造假续

来源:知识分子

2018-04-14 07:00:26


编者按:

李红良的学术生涯始自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最后到教授。本刊的《“八文十错”,十一年如一日》,《十七年前,暨南大学硕士SCI论文高产神话的背后》等文章报道李红良在博士后,回国工作和硕士阶段多篇论文涉嫌造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协和医学院跟随两位院士读博士期间,论文也涉嫌造假。这样,李红良在学术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涉嫌造假,实为举世罕见。

撰文 | 叶无言

责编 | 李晓明

●●●


2002年下半年,拿到了硕士学位的“小李”,携14篇“论文”的发表记录,北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师从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和梁植权院士”。[6]


三年后的2005年6月,李红良顺利地完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1],并在“致谢”部分表达了感激之情——他感谢两位导师三年来对他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他还说,在此期间,除了学到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其中包括“实事求是”和“严谨务实”。


可遗憾的是,这本博士学位论文连同以李红良协和医大为作者单位发表的其他几篇论文,均存在一图多用,用了剪切,拼接,翻转,旋转,调整大小等P图手法。归纳起来,有下列问题:


第一,单单博士学位论文出现了多处一图两用——用同一条带,P图后代表不同实验结果。

►图说:两个不同实验,同一条带代表不同蛋白(GST-IkBa和Caspase)



►图说:两个不同实验,同一条带代表不同蛋白(Actin和Proaspase)



►图说: 两个不同实验,同一条带代表不同蛋白(Actin 和c-FLIP)


第二,在随后2006年发表的JCP文章[2]里,因为是整理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研究而成,被复用的条带继续使用,竟出现了一条带三用。


►图说:博士学位论文中一图二用的蛋白条带(图10C和图14C)出现在了JCP文章图3C中,代表不同蛋白(GST-IkBa和Caspase 8)。



►图说: 博士学位论文中(图14A和图16B)一图二用的蛋白条带出现在JCP文章图4G中, 造成一图三用。


第三,JCP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源于博士论文的一部分——“A20对OxLDL(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的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影响”。若博士论文研究未曾发表,随后进行整理后发表无可厚非,问题是,JCP文章中有6张Western blot组合图,均应代表同一实验,但却存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蛋白条带。



第四,P图还不限于此,在博士期间和以协和医大为作者单位发表的其它几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同一图复用在同一篇文章中或者不同文章中的不同实验中。




上述论文,除FreeRadic Biol Med[3]的文章为其博士生期间发表外,其它均在其博士毕业之后发表,发表最晚的是2007年3月的Hypertension[4]文章。按照公开的多份李红良简历[5][6][7],2006年他或许已到国外做博士后,不过这些论文的投稿单位仍标注为读博时的科研机构;且JCP[2]文章和JBS[8]文章很大程度是整理其博士学位论文而成。其导师之一梁植权除Hypertension文章未署名外,均为其它文章的共同作者;而另一位导师刘德培则为所有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


对于这些文章中出现的条带复用问题,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总编张月红编审说,从出版的规范来说,复用至少应该说明原来的图片的来源。基因治疗领域的专家,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研究副教授王丽莉告诉《知识分子》,条带复用等于造假:“蛋白X的Western怎能是蛋白Y的Western呢?”


至此,本刊已披露的李红良涉嫌造假的论文多达22篇,涉及到了其科研生涯的各个阶段,从硕士,博士,博士后直至教授,十七年如一日,几无间断。可迄今,作为通讯作者的硕士,博士导师,曾授予其硕士,博士学位的大学,涉事期刊,基金资助机构,乃至现今李任职的武汉大学均未针对这些新情况作出应有的回应。


参考文献:

  • 1.锌指蛋白A20对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介导的巨噬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6月。

  • 2. A20 inhibits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negative Fas/FasLigand-dependent activation of caspase-8 and mitochondrial pathways in murine RAW264.7 macrophages.J. Cellular Physiology. 2006; 208:307–318 .

  • 3. Isorhapontigenin, a new resveratrol analog, attenu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via blocking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ways.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2005; 38:243–257

  • 4. Overexpression of Myofibrillogenesis Regulator-1 Aggrav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in Mice. Hypertension.2007;49:1399-1408.

  • 5.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李红良简历 :http://mri.whu.edu.cn/info/1045/1650.htm

  • 6.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对李红良的介绍:http://shydw.whu.edu.cn/ index.php/category/gltd

  • 7.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李红良简历:http://wbm.whu.edu.cn/ cat-szdw/zrjs/5106.html

  • 8. A20 attenuate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through blocking PI3k/Akt singling in vitro and in vivo. J. Biomedical Science. 2007; 14:357–371.

  • 9.Targeted Cardiac Overexpression of A20 improves left ventricular performance and reduces compensatory hypertroph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2007;115:1885-1894.

  • 10. Epigallocathechin-3 gallate inhibits cardiac hypertrophy through blocking 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signal pathways.Free Radic Biol Med.2006; 40:1756-75.


推荐阅读

十七年前,暨南大学硕士SCI论文高产神话的背后

2018年03月10日 08:24:05
来源:知识分子综合 作者:叶无言

十七年前,暨南大学硕士SCI论文高产神话的背后|李红良涉嫌造假续


编者按

2018年初,武汉大学医学院(原湖北医学院)教授李红良被公开揭发涉嫌学术造假(阅读)。武汉大学的“调查”认为是疏忽、不严谨。调查委员会的话音刚落,李红良又被读者发现在2007至2018的十一年中无论是作为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的多篇文章涉嫌造假,而且是最容易被发现的一种:用同样的图片,说成不同的研究,有时放在同一篇文章的不同实验中,有时放在不同文章的不同研究中(阅读)。


这是否是一贯的做法?近日,李红良在17年前,硕士期间发表多篇SCI论文的奇迹“再现”——这个在当年同学和老师难以置信的记录,也被发现涉嫌多次出现图片造假。


一般科学工作者知道,图片造假最容易被识破,而如果数据造假,一般难以被读者识破,需要真的调查。如今面对一个在17年间以难以置信的方式不断制造“高产”论文的作者,相关各方会作何反应?中国科学界的“零容忍”何时能够真正落地?


撰文| 叶无言

责编| 李晓明

● ● ●


在导师任先达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一个月后,李红良迎来了答辩。这也意味着他在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理学专业的三年硕士学业即将结束。那是在2002年的5月。在《致谢》部分,李红良说,导师三年来对他的教诲,“令学生终生受益”。


的确,这三年,师生二人的合作可谓“硕果累累”。在这本73页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列出了期间发表的14篇文章(7篇英文,7篇中文)——除去两篇外,李均是第一作者;而其导师则是绝大多数文章的通讯作者。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李的创记录的“高产”引起一片哗然。2001年在其他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收结果的时候,他就发论文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就有同学举报,药学院领导查了,但不了了之。


时光飞逝,当年的硕士“小李”,在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经历2年多国外博士后,2008年11月从多伦多回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当年3月以李红良为第一作者出版的一篇论文随后被撤稿),并成为了教授。几年下来,李红良组建了据说是100多人的研究团队,更有“杰青”,“长江”加身,事业可谓如日中天。


然而,2017年是他喜忧参半的一年。喜的是他一年发了5篇《自然医学》论文,忧的是有举报人向期刊、媒体反映他的部分论文涉嫌造假。在本刊和其它媒体刊发相关报道后,武汉大学在短短八天内完成再次调查并公布了“明确”结论,但本刊继续检查其之前的发文记录并刊登了《“八文十错”,十一年如一日|李红良涉嫌造假续》。随后,有读者说,《知识分子》应该就此文发更正,因为其“错误”不限于这么多,而且时间更长——事实也的确如此。


本刊仔细查阅其硕士期间发表的14篇中英文文章及其硕士学位论文,也试图回答十几年前药学院领导“不了了之”的调查:硕士生李红良究竟有没有学术论文作假?


结果十分清楚:在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文章里,《知识分子》发现了至少20多处错误,比如有同一图用在了三篇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里,前后相差了5个多月;且运用了调背景,180度翻转,剪切,压缩等修图手法——其最终指向极有可能是:有意识的造假。


高产的一年

2001年是李红良高产的一年,他创记录地完成了14篇论文的大部分。


5月份,师徒二人的两篇英文文章收稿。5月25日,发表在Cell Research的名为《肝素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的作用》(简称Cell Res文)的文章收稿并于该年的10月31日被接受。而推后3天的5月28日,发表在Acta Pharmacol Sin(《中国药理学报》)的名为《肝素和阿霉素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协同作用》(简称Acta文)的文章收稿并于该年的10月24日被接受。


经仔细核对,这两篇几乎同期发表、题目也相似的文章却存在如下所示的一图多用。

►左图来自Cell Res文的Fig.1A,TUNEL法显示在用肝素处理后,CNE2细胞的形态出现了显著变化A)对照组;右图来自Acta文的Fig.1A,TUNEL法显示在用肝素处理后,CNE2细胞的形态出现了显著变化(加或不加阿霉素) A)对照组。


►左图来自Cell Res文的Fig.1B,20 kU/L肝素处理组;右图来自Acta文的Fig.1B,5mg/L阿霉素处理组


►左图来自Cell Res的Fig.1C,40 kU/L肝素处理组;右图来自Acta文的Fig.1C,20 kU/L肝素+5mg/L阿霉素处理组。Acta文图1C经翻转后和Cell Res图1C一样(除背景不同外)。


►左图来自Cell Res中的Fig.4;右图来自Acta文的Fig.3。如图解所示,两篇文章的图不仅所处理的蛋白不同,处理条件也不同,但却共用了Western blot条带。

同样的图代表不同的实验,用在不同的文章,甚至这些图被人为的调整背景,剪切拼接和翻转,显然这些错误绝非“偶然,不小心”。


7月。李和导师两篇关于中华眼镜蛇毒的研究被杂志收稿(《中华眼镜蛇毒灌胃后的兔血清对人肺腺癌细胞株的影响》,《中华眼镜蛇毒口服血清制剂对HepG2(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另外一篇《中华眼镜蛇毒口服血清制剂抗肝癌活性的研究》发表于《澳门医学杂志》,收稿时间待查)。


9月12日,李红良参与的以柯小龙为第一作者的两篇研究(《NF-κB, AP -1及caspase3在SC58125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下简称S文;《SC58125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同一天被收稿。


9月27日,李红良作为第一作者被《中国药理学报》收稿了一篇名为《JTE-522,一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RL95-2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论文(以下简称RL95文)。其硕士学位论文也涉及到JTE-522,名为《JTE-522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凋亡的影响》。


进入11月之后,李红良继续高产,发表了5篇文章:

  • 《与c-jun,p53,p21高表达相关,肝素增强了佛波酯在人CNE2细胞中的作用》(11月2日收稿);

  • 《肝素在星形孢菌素介导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株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11月15日收稿);

  •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11月12日收稿,以下简称综述文);

  • 《通过半胱天冬酶激活,JTE-522诱导人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凋亡并伴随细胞色素C释放,Bax膜转位和线粒体膜电位丧失》(11月15日收稿,以下简称W文);

  • 《在JTE-522诱导人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凋亡中,NF-kB,p53,Bcl-2和半胱天冬酶的变化:活性氧的作用》(2002年1月28日收稿,以下简称ROS文)。


但是,如此高产的背后却是李红良和他导师涉嫌造假行为的延续。


W文存在借用9月收稿的RL95文和5月收稿的Cell Res文的问题,且W文和ROS文的大量图却继续用到了李红良其后的硕士学位论文中。

►W文的Figure 1(左)和RL95文的Fig 2(右)相似。


►一图代表3个不同的实验,不同细胞,用在3篇文章中。注:W文的Figure 3A 控制组(上图)经过顺时针旋转90度,再压缩伸拉调整大小后即可得到下右的图,这样,W文的Figure 3A实际上和Cell Res的Fig.1A以及Acta文的Fig.1A是同一张图。


硕士学位论文疑似造假

在发表完这14篇中英文论文后,2002年4月底,李红良完成了其硕士学位论文。不过,这篇硕士学位论文也出现了多处一图多用。


►左图为硕士学位论文Fig.1,右图为ROS文Fig.1


►ROS文的Figure 2的图B(最左侧)称处理条件为1mmol/L的JTE-522处理72h;最左侧的图经过180顺时针旋转并改变大小后就得到中图,与最右侧硕士学位论文的Fig. 2B高度相似,但该图称其处理条件为0.5mmol/L的JTE-522处理72h。


►硕士学位论文的Fig. 4 与9月收稿的RL95文的Fig. 2高度相似,但所用的细胞不一样。


►硕士学位论文的图5(上图)与Cell Res的图3(下图)不同的细胞共用相同的流式图,且图中标注的数字不同。


►同一实验,两个图的下半部分不同,而且条带变化趋势也不同。


►不同的实验,相同的条带。


►不同的实验,相同的条带。


►不同的实验,相同的条带。


►不同的指标,条带相同。


►1 和2 不同指标,条带相同;3 不同指标,条带翻转后相同;4 相同指标,条带变化不同(疑似翻转后条带相同);5 不同分组,条带相同


►相同的实验,不同指标的条带相同。


此外,硕士学位论文图3与ROS文的图3高度相似,但JTE-522的处理时间由ROS文的72小时改成了48小时;在硕士论文前言部分“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在肿瘤研究及治疗中的应用”部分,抄袭了综述文的多个段落。


如何“零容忍”?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李红良还是顺利通过了硕士答辩。


2002年下半年,带着14篇文章的“辉煌”成绩,李北上北京,开始了在协和医科大学的读博生涯。而他的博导——李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特地感谢了“刘德培院士对我学业的鼓励”——这个日后被李称为“老好人”的刘德培,对这个学生的所作所为,应该还蒙在鼓里。


涉事杂志此时应该在考虑:是否撤稿?这些研究不少都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的资助,这些被浪费的科研经费如何追责?


而作为通讯作者的硕导任先达,在这些涉嫌造假的文章中,究竟承担什么责任?暨南大学或许也在做出抉择:是否如武汉大学所说的那样,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北大饶毅的坚持不懈,

施一公的政协发言,针对的都是武汉大学

80后公社

百家号03-1023:18

北大饶毅死咬武汉大学的李红良不放北大饶毅的知识分子不妥协


武汉大学长江学者李红良被国家千人教授霍文哲举报学术造假,经过武汉大学和多名院士的二次评审后断定,李红良教授不存在学术造假,只是数据上有小的瑕疵。小编以为这件事就被盖棺定论,但是和清华施一公齐名的北大饶毅知识分子媒体却又爆出更爆炸的新闻,李红良教授就是施一公在政协会上点名批评真正科研论文无用论是指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的科研“垃圾论文”!在现在的科研评审制度下,国内科研功利心很重,一份实验数据重复发多篇论文,造成了中国科研的假象繁荣。


知识分子列列举的实例PS论文


科研论文的高产源自高超的PS技术


北大生命科学院饶毅教授创办的知识分子列举了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十几年高产论文背后都是各种的ps图或者修改不同的表格,一份实验数据多次修改后多次发表论文,这在海外科研学者眼中这就是严重的造价,学术不端,这样的学者被大家所鄙视,而在中国这样聪明的教授却靠着这样的高产混的风生水起。


饶毅(左),施一公(右)


中国的科研环境随着海归人才得到很大改善


前一阵中国量子学科出现巨大突破,有人开始嘲讽国家的人才政策,说海归人才给的待遇太高,本地博士的待遇差距太大,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所谓的青年千人和千人专家严格的审核苛刻的审核制度,这些人本身就很优秀,属于优中选优,有人眼红国家的这些人才政策,殊不知道,很多青年人才回到国内遇到各种的不适应,觉得回国后非常的后悔的人大有人在,觉得国内不适合做科研,每年都有很多已经入选青年千人的学者最后放弃了回国的机会,理由只有一个想专心做科研,不想被学校重视戴一堆帽子的行政职位。北大的饶毅和清华的施一公为代表的海归派人才,这些年为中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生命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准。2001年中国全年才有一篇高质量的CNS论文,而到了2017年光生命学科全年就发表了64篇高质量的CNS论文。这些海归学者教授受到欧美科研的影响,追求纯科研,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学当校长,其实就是想对中国高等科研教育做出改革。清华一年内失去两员大将,清华美女颜宁再次出走美国,副校长施一公辞职去西湖大学。


李红良教授的两位院士老师


中国的学术委员会喜欢当和事佬


李红良学术造假被举报,经过了两次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和院士专家的审核,结果都是一样的结论,李红良是位优秀的科研学者,只是存在无心的小的瑕疵,只不过这次知识分子列举了这么多大量的数据图表实例,如果这些明显的PS实例也是无心的解释,那么只能说对于国内科研人情关系下,李红良的两位院士老师刘德培院士与梁植权院士的影响力还是非常的大,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和院士专家组不是看不到,只是做了人情世故的和事佬而已。


网友的精彩留言


网友的留言中

不乏中国科研界的名流,

知识分子需要有骨气,

出淤泥而不染,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净化中国科研界

长久以来养成的不良风气!


李红良事件

也为中国的青年科研学者

敲响警钟!!!


只要有一次造假,

在中国目前科研大环境下

慢慢就会上瘾,

但是一旦被发现,那就是一辈子的污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