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答卷|让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南方日报 广东文旅
2024-08-31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答卷


■殷殷嘱托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日前,广东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正式授牌。广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达165项,位列全国第四。  


悠久灿烂的文化传承、独特的自然地理,为广东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广东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深入历史街区、文化地标和文物馆,强调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要求我们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守住根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东用心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将之列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加强文化资源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  


打造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汕头小公园等城市文化名片,擦亮粤剧、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文化名片,创新展示展演“盘活”馆藏文物······在广东大地,那些承载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充满盎然生机,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延续城市文脉

用“绣花”功夫留下街区记忆  


近年来,潮州正变身为“古建筑博物馆”:广济桥的18座亭屋、12座楼阁全面勘察加固,复建中的潮州镇海楼(旧府衙)渐露雏形。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正是在视察潮州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让人们受到更多教育。  


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广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微改造”“微更新”,为一片片历史文化街区找回了活色生香的烟火气,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在潮州,随着古城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启动,让海阳县儒学宫、李厝祠、黄尚书府等文物建筑重获新生。  


近年来,潮州正变身为“古建筑博物馆”。图为花灯点缀下的潮州古城。南方拍客林文强摄


“我们要让每一座文物建筑有故事可讲、有价值可寻。”潮州地方文化学者吴志敏介绍,为保护古城的历史肌理,“微改造”修缮方案细化到“一墙一策”,还特意请来一批传统工艺精湛的老匠人。  


在汕头,随着“八个一批”工程的制定和实施,公园的中山纪念亭、百货大楼、老妈宫戏台等“老汕头”魂牵梦萦的人文地标更加光彩照人。其中小公园开埠区的中山纪念亭街区和西堤街区成功入选第三批省历史文化街区。  


历经3年改造,广州永庆坊上榜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更好赋能“老城市”与“新活力”在这里交织生辉。6月12日,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线上线下同步开放,以“永不落幕的花市”续写千年商都传奇。  


系统保护、整体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体系在全省各地不断健全完善。



去年,广东已实现“县县均有历史建筑”的年度工作目标。截至今年4月,全省104片历史文化街区已完成挂牌。在全省4050处历史建筑中,已设置保护标志牌的有3767处,完成测绘建档的有2607处,历史建筑认定总数居全国前列。已挂牌古树名木达到3.08万株。


更多国家级平台加持助力广东历史街区保护上台阶上水平。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以来,非遗及其人文、自然环境整体保护得到持续提升;潮州文化(湘桥)生态保护区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大力推介潮州这座“活着的古城”,加速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做实保护传承 

擦亮岭南文化瑰宝风采 


“项目成功晋级省级非遗,这是给我们手艺人最好的荣誉。”最近,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唐志茹带着她制作的嫁衣来到非遗墟市。  


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在2020年来广东视察时,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民俗民情,造就了广东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省有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广东持续普查摸清“家底”,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扎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今年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率先在省级层面探索认定传承群体,并对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东将完成5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累计超过1万人。  


粤剧、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经过创新演绎,岭南文化瑰宝正焕发蓬勃生机: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登上中国戏曲电影票房之巅,广东画院画家集体共谱16米国画巨制《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东出品”音乐作品《向往》《灯火里的中国》等成为新的主旋律经典作品。  


一手抓非遗保护,一手抓文物保护。2020年来广东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这为广东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引航指路。


广东是考古资源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田野和水下考古并驾齐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频频囊获“国字号”重要奖项。  


10年间,广东有3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个项目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正积极打造世界级的考古品牌。 


先后出台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首次公布省革命文物名录,专门设立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率先建立“岁修”制度优先用于濒危革命文物抢救性保护······近年来,广东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形成多管齐下效应,更好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  


注重活化利用

激发穿越历史独特魅力 


疫情发生以来,省博物馆“云展览”服务别开生面,引入VR、全景等数字媒体技术,精心布置近20个虚拟展厅。只需触碰手机屏幕,观众就能隔屏一览文物风采,触摸历史厚度,感受遗产魅力。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全面激发独特魅力、释放动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来广东视察时曾指出,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按照总书记的精准指导,广东大力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广东推出“一十百千”博物馆发展计划,加快建成全省馆藏文物数据库。“博物馆之城”建设热潮也在全省蔚然成风。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运用沉浸式展陈,到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推出“博物馆智慧文创商店”,全省各大文博机构使出浑身解数,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从南粤古驿道到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文旅深度融合将散落广东大地的文化瑰宝“串珠成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推出历史文化游径、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精品线路、片区超400条(个)。  


“通过丰富多彩的定向大赛、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等,让城市里的年轻一代,顺着古驿道沿线,走到乡村去。”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说,广东通过对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带动乡村振兴,让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形成有机整体。  


上百万青少年踏足南粤古驿道,两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出炉,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推出超200个研学课程、吸引超6万名游客学子……一条条有深度、有热度、有故事的文旅线路,将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  


根脉不断,生生不息。


学思践行总书记嘱托,广东正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推动岭南文化瑰宝释放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融入中华文化大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沿着足迹看变化


①粤剧艺术博物馆:推出线上展示和藏品赏析


今年6月,现代舞、传统戏剧、青年剧场等相继走进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拉开了表演艺术月的序幕。超过30组艺术家团队汇聚永庆坊街区舞台、粤剧艺术博物馆,带领市民开启古今文化艺术交融的体验之旅。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经过3年多努力,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区域、开发文创产品、促进文化交流,成为展示、弘扬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争取各界捐赠、扩大征集购买渠道,博物馆藏品愈加丰富,累计新增入藏300余件藏品,总藏量5000余件/套,为保存保护粤剧发展史料物证、开展科学研究和展示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粤剧艺术博物馆持续探索数字博物馆建设,先后开展馆藏品数据采集、虚拟漫游导览、音视频数据库搭建、历史文献电子书制作等工作,推出线上展示和藏品赏析,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服务。  


举办“粤韵留声片刻永恒——馆藏粤剧粤曲黑胶唱片展”等专题展览和“粤剧嘉年华”“穗港澳粤剧日”等赛事活动,通过多元展示岭南艺术面貌,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断扩大岭南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亲历者说  


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  

铆足干劲将粤剧艺术更好呈现给市民 


小桥流水的荔枝湾畔,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广福台上不时传来声声粤韵。3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广福台边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至今,这一幕依旧深深印在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的脑海。  


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 南方日报记者罗一飞 摄


南方日报:3年多前,总书记曾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嘱托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此后博物馆在加大公共服务上取得哪些成果?


马楠:我们上下一心铆足干劲,一直思索着如何落实好总书记嘱托,依托博物馆平台将粤剧艺术、岭南文化更好地集中呈现给广大市民。我们依托博物馆基础职能,不断加大粤剧历史物证的收藏和保护,3年来征集到的300余件套新藏品中很多来自热心人士的捐赠。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研究整理和转化利用,每年都推出戏曲通草画、戏装道具等自主策划的藏品展览,希望这些主题展览能多元阐释粤剧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舞台艺术之余,也了解粤剧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源流,从而加深对它的了解和热爱。  


南方日报:博物馆还开展了哪些多元化的服务,让粤剧更加走近普通市民?


马楠:我们开发了面向青少年和社会群体的体验活动,大家可以参与画脸谱、绘制行当、粤韵剪纸等手工体验课,通过互动参与和知识传授更加生动地理解粤剧文化面貌。  


我们也开办了一些针对青少年的粤剧学习课程。自2017年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创建以来,已有500多名青少年参与了粤剧的系统学习。  


南方日报:这3年来感受到粤剧传承保护有哪些变化?


马楠: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包括粤剧在内的岭南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比如荔湾今年将“百场粤剧精品进粤博”项目列入全区“十大民生实事”。今年的粤剧演出主要依托博物馆的户外戏台作主场,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专业团队演出,邀请省、市粤剧院团的优秀演员为观众演出精品戏目,呈现专业舞台艺术魅力;二是为票友提供平台,通过促进活跃在大湾区的民间演出力量的展演交流,进一步筑牢粤剧群众基础,壮大粤剧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②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完成馆藏侨批数字化处理


近日,汕头市档案馆传来好消息,继热心人士无偿捐赠侨批档案后,这里的实物达到8万封,是原来馆藏量的2.2倍,成为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档案馆。  


2020年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侨批文物馆(现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过去1年多来,汕头把征集、收藏、整理侨批档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侨批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大力推动开展侨批记忆工程。为此,汕头市档案馆增设侨批档案部,原侨批文物馆也作为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交由汕头市档案馆负责管理。  


在理顺侨批档案管理体制后,全部侨批档案实物被转移到符合国家档案保藏标准的侨批特藏库,建册建档、集中管理。对3万件破损较严重的侨批原件,汕头市档案馆进行了抢救修复,对新增加的侨批档案4万多件进行著录,并完成全部馆藏侨批数字化处理。  


去年6月,原汕头侨批文物馆完成提质升级,“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正式挂牌并全面对外开放,推出“潮汕侨批档案精品展”。  


■亲历者说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  

推动侨批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  


“当时,我向总书记介绍了侨批通过海外运作到汕头侨批局以后,如何通过经营人员的分拣,把它分到各个代理单位。”2020年10月13日,是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天。谈起总书记视察以后侨批保护工作的变化,林庆熙也感触良多。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资料图)


南方日报:总书记视察后,这里接待不少华人华侨,有哪些深刻印象? 


林庆熙:2020年10月以来,我们举办了多场侨批座谈会,不少华侨和侨眷专程赶到汕头参加会议。通过档案馆对华侨文化的推广,越来越多海外华侨、侨眷进一步密切乡谊,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  


新加坡华人女作家蓉子告诉我们,每次看到档案馆发布的信息都会热泪盈眶。多年来,她组织中、新、马、泰四国作家编写《侨批里的中华情》。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蓉子全家立即从新加坡、马来西亚采购200多箱医疗物资捐赠祖国。她的义举可谓海外华侨华人重振“侨批情”的缩影。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新时期侨批文化、弘扬和传承侨批精神对于青年一代的意义? 


林庆熙:过去老一辈潮汕人被迫“过番”,在海外艰难求生,是因为旧中国积贫积弱。今天,年轻一辈可以自主选择出国留学,学成后再报效祖国。从“被迫”到“主动”,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这是国家强大带来的改变。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变化,对包括老华侨、侨二代、侨三代在内的整个华侨社会都是一种鼓舞。  


要让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深深地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就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而侨批文化是最好的载体之一。通过学习侨批历史文化,能让青少年将侨批精神特别是诚实守信的精神代代传承。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将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实践平台。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东文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