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3所】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反脆弱》读后感

杨青 天台学设 2021-06-17

今天继续与大家线上分享读书体会

本期【303所】带来的是

研二同学的文章


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




是微亮的光啊,汇成了星河。


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


“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在文章的最初,请先跟随我一起畅想一下,失去了秩序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狼藉和混乱等关键词会倏的一下冲进你的脑海,你甚至可以透过想象中的画面闻到街边腐烂却无人清理的菜叶,听见马路上纷杂错乱的鸣笛声,因为没人会费尽心思的研究道路秩序。坏人们正挥舞着拳头砸向手无寸铁的良民,特别是在漆黑的夜晚,所有你认为卑鄙的、令人无所适从的事情都可能发生。由此你几乎可以断定,世界需要秩序,无序的生活让人难以接受,你就要对无序加以批判,用尽你所能想到的一切辞藻去对它进行攻击、贬低。

确实,无序产生的后果饱含了随机性,这种超脱人类自我控制的能量,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无穷的纠缠与纷乱,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于是,“反无序”的先行者努力从混乱中得到秩序,在野蛮中积极求取文明的意义。在无数的牺牲与毁灭中,“新世界”在泥泞的道路上踩踏着历史的足迹一步步到来了。在这个世界里,手持律法的法官变成了秩序的化身,详述规律、准则的文字成为了“反无序”的宣言。那么,倘若失去了人为的、有目的的干涉,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得如此糟糕透顶吗?换言之,“无序”真的会导致、或者仅仅导致混乱吗?

“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错觉,认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有赖于规划设计、大学研究和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我们有显著的——非常显著——证据表明,这只是一个错觉,我称为‘教鸟儿如何飞行’”。

书中提到了劳拉·马尔格隆的博士生吉特·乌尔姆的一项研究结果——儿童的计算能力在学了算术之后立即下降。事实上,这类现象并不陌生。在系统的学习语法后,准确的表述突然复杂起来;按部就班的进行绘画训练后,描绘心中的画面需要大量的布局思考;看了科普类的节目教授呼吸法后,原是本能的动作也成了负累。在接受了特定领域的特定性后,学习的思维难免被僵化,这是“秩序”带来的后遗症。学习变身为一次次带有特定目的的改造,而改造的目的非常的纯粹,只是为了消除试错和反脆弱性,将其调整为“预设的现实模式”,孩子不再是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体,成为了只按照改造者的想法进行工作的冰冷的机器。

反脆弱性的存在允许了错误的发生,而在秩序引导下的学习却不容出错。课堂上回答错误的学生会被批评,考试成绩差的会被请家长,对于一条条前人总结的公式算法你得烂记于心,标准的答题格式不能忽视。教导者正用一个个定律“驯化”学生,磨平他们的“野性”。他们用学生的反脆弱性作为祭品,只为求得一个标准化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标准答案,拒绝随机性——直至被教导者成功踏入另一个充斥着不确定性与随机性的世界。该如何用习得的秩序与这个陌生的世界抗衡呢?被抹灭的反脆弱性又该如何重新获得呢?“不好意思”,他们摆摆手说道,“这不是我们被要求讲解的范围。”

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反脆弱性的(杠铃式)教育,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自学者,对标准化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学位知识只是极少的,为应对考试准备的。也正是因为没有囿于学校的知识,才使得他没有认为不确定性是某种只有在赌场中才能看到的东西。脱离了标准式的束缚,无序主宰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一切的可能性。

无序之所以被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不可预测性,而这种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导致大量的错误。“当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变化——因为变化往往弊大于利。”我们的文明就是在不断地错误中堆砌的。不经历过错误的成功是缺乏比证的,任何一次无序的介入都会暴露它的脆弱不堪。反过来说,在无数失败中挖获的成功具有极高的反脆弱性,我们将其统称为“经验与教训”,前人经验就是与无序对战的筹码。

另一层面来讲,无序参与事件产生的后果也是一种必要的更替与升级。正如死亡是保持群落活性的最有效方式,也是物种进化必要的付出。被无序引发的海啸吞灭的事物,是在敦促新事物的诞生,它们自身反脆弱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存活几率的大小。这也是“物竞天择”的另一阐述形式。

无序的存在并不徒增烦恼。学习中需要无序,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才不会只领悟了死板的知识,却没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中需要无序,虽然我们可能会被难以预料的后果搞得遍体鳞伤,但伤痛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恐慌与逃避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直面无序,借其之风更加充分的燃烧自我。

记住,要向“敌人”致敬,杀不死我们的东西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编辑:杨青

撰写:杨青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303所】如何成为九头蛇怪——《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
【303所】听天由命与百炼成钢
【303所】包浆续说 ——读《反脆弱》引发的一些感想
【303所】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小丑?
【303所】炫耀的终结?——疫情期间的一些生活方式反思
【303所】文化的脚手架:中国乡村的博古架研究
【303所】关于大师的偏题|两座教堂的故事(下)
【303所】关于大师的偏题|两座教堂的故事(上)
【303】不说再见
【303所】当我在贴海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303所】降噪与降燥:华为Freebuds3主观使用体验
【303所】关于大师的偏题——曹雪芹的风筝
【303所】入戏与出戏
【303所】逃不出的方圆
【303所】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设计师(下)
【303所】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设计师(上)
【303所】鸡毛与蒜皮
【303所】包豪斯的“一百年”和“一年”——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下)
【303所】包豪斯的“一百年”和“一年”——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上)
【303所】学习的秘密——送给孩子和家长的儿童节礼物(附极简书单)
【303所】看见《看不见的城市》
【303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03所】瘾
【303所】由巴黎圣母院大火想到的
【303所】从叶灵凤与鲁迅的设计骂战讲起
【303所】“制造”与“智造”的浮沉——流动营生工具造物思想的变迁
【303所】致马先生们——中国的设计批评从未消沉
【303所】中外动画电影海报专题赏析 | 从《大闹天宫》到《大圣归来》
【303所】聊聊食堂那些事
【303所】遥远的现实 ——中国九十年代社会心理中的机器人现象
【303所】当我在逛菜市场时我在看什么
【303所】一个设计师的死
【303所】“关系美学”——未来设计的一种价值导向
【303所】尊老不爱幼——论中国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匮乏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三)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二)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
【303所】色彩艺术力 | 和丰翼的孩子们一起玩色彩!——吴丽丹
【303所】冲锋衣和SUV
【303所】哥特式的浪漫与惊悚——以电影《猩红山峰》为例
【303所】从此认识一个一个朱赢椿
【303所】邪恶的设计谱系——黄厚石
【303所】中外动画电影海报专题赏析 | 鬼才今敏
【303所】现代设计策展史研究:1888英国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首展
【303所】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白色的汽车——黄厚石
【303所】遇到杠精后的两个小时——李鑫
【303所】铠甲里的弱者——孙海燕
【303所】论包浆——黄厚石
【303所】一个设计学的故事——陈剑杰
【303所】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卡通警察?——黄厚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