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风云:毛泽东与惠特拉姆
晚年毛泽东会见惠特拉姆总理
作为澳大利亚国内一名老资格的政治家,尽管惠特拉姆当政的时间不长,但后世认为他在1972年至1975年担任总理期间建树颇多。这其中,令惠特拉姆颇以为自豪的事便是,在他执政期间,推动澳大利亚和新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由此奠定了中澳两国关系的基石。惠特拉姆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中澳建交之父”。
惠特拉姆对华向来比较友好。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工党越来越意识到,应该尽快地与中国建交。惠特拉姆同当时的工党书记米杨分析了国际形势,认为凭借工党对中国的友好印象和反对侵越战争的态度,很有可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且,如果工党能在对华问题上有所突破,则很有可能赢得1972年的全国大选。为此,工党作出与中国积极接触的决策,并开始付诸实施。
1971年7月2日,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惠特拉姆一行5人从香港经广州到北京,前来中国访问。值得注意的是,惠特拉姆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澳大利亚政治领袖。而且,他的这次公开访问比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还早一个星期。同基辛格轰动一时的访华之旅一样,他的这次中国之行也在某种程度上震惊了西方乃至全世界。
惠特拉姆这次中国之行,加快了中澳建交的步伐,为促进中澳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贡献。结束访问返回澳大利亚之后,工党就在竞选中明确宣布:要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12月2日,澳大利亚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惠特拉姆出任联邦总理。在对华关系上,惠特拉姆没有食言。当选之后,他即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示将尽快使中澳关系正常化。12月6日,在宣誓就职当日,惠特拉姆就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已指示澳大利亚驻法国大使艾伦·雷努夫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黄镇讨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他希望澳中两国之间能于1973年年初互派大使,并希望明年能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友好谈判,同年12月22日,中澳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魅力感染了他
应中国政府邀请,惠特拉姆于1973年10月底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11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惠特拉姆,并同他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友好谈话。在这次谈话中,双方就广泛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惠特拉姆首先提到了他对尼克松访华的看法。他说:“在尼克松访华之后,西方世界任何人访华都是安然无恙了。”
惠特拉姆还对中国共产党不久前召开的“十大”很感兴趣,向毛泽东询问党的“十大”后的人事情况。毛泽东说:十大’解决了林彪的问题,他准备搞政变。王洪文是党的代表大会选出来的,总理1927年搞上海暴动和南昌起义时29岁。中央委员会妇女的比例太少了。”当惠特拉姆问及在台湾省被重新统一于中国的问题上你们预期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时,毛泽东说:“我们还要看一看,我们不忙。那些人要解决相当困难,我讲的是从大陆去的200万人。国民党军队中的兵都是台湾人,现在就是下级干部恐怕也是台湾人多。总而言之,都是中国人。”
毛泽东对核武器的见解
毛泽东深知澳大利亚和其他南太平洋国家一样,对于核武器及核试验坚持反对的立场。所以毛泽东主动问惠特拉姆:“你们、新西兰、日本3家站在一起,反对中国和法国进行原子弹试验?”惠特拉姆也直言不讳,回答道:“是的。”毛泽东说:“这是一种例行公事,我们也不在乎。” 惠特拉姆向毛泽东介绍了他们反对核试验是因为法国的核试验在他们那个半球的大气层中进行,中国的核试验对日本等国比对澳大利亚有更直接的关系。他们可以理解苏联和美国的核力量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但并没有人同样地威胁到法国。
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不见得,有威胁。不然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搞?英国、美国、苏联,强迫通过部分禁试条约,强迫各国签字。法国就不签,中国就不签,还有不签的。据我看,核武器这种东西没啥用,真正打仗还是常规武器。” 惠特拉姆在跟毛泽东的谈话中,多次对新中国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为此,毛泽东谦逊地说:“我做的事很小。中国到现在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用美国总统的话讲叫作‘潜在力量’,发展中国家。可见我的工作不行啊。”
后来,回忆起这次谈话的情景时,惠特拉姆说:“我们的谈话范围涉及历史、当前问题、亚洲地区、文学和当代的一些人物。他很熟悉情况,知道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乐意对一些人物和问题发表意见。交换意见,显然使他感到高兴。听取来自不同社会的一个陌生人的意见,他从中可能得到某种刺激,不论我的看法多么错误。他的智慧和历史感深邃而又明晰。”
后来,惠特拉姆还多次访华,并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直到晚年,他还对1973年他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印象格外深刻。
(据张秀娟董振瑞杜剑南著《握手风云—毛泽东与国际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