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一)
老照片的故事
《我的老连队》《爱民医院》等
鹿景怡
文字/图片: 鹿景怡
“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间房,同修一辆车”,这是当年咱们在连队战斗生活时生动的写照。
1968年3月1日,40多位来自广州市各中学应征入伍的小伙子,穿上绿军装,在广州沙河军用火车站,乘上一列开往广西前线长长的军列,在同一个“牛卡”里,咱们互相认识了,从此成了革命军队里的战友,也从此踏上了咱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征途。当军列停在一个四面山峰耸立的站上,已是晚上的时候,咱们这一“卡”的新兵,接到带兵排长的命令:“全体下车集合!”,下车一看,原来站台上写着是“桂林北站”。接着咱们被两部“解放牌”卡车,运到了一座四面环山的营房。啊!一打听,这就是咱们连队的所在地。
咱们的连队是广州部队一个汽车修理连,当时担负着援越部队的汽车修理任务。咱们在“解放军这所大熔炉”里,学会了修理汽车,学会了种菜养猪,……更学会了如何做一个革命的军人!
四十余年兄弟般的战友、手足情,把咱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咱们经常聚会,战友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助,也经常结队去探访外省的老战友……
“友谊万岁!”这首歌,永远在咱们心中高歌!
老鹿当年
连队党支部一班人
咱们的连队驻守在桂林甲山,连队全景
一群广州兵,前排中间就是老鹿当年英姿。
老照片的故事:《爱民医院》
在1970年的夏天,我受命到解放军166医院进驻广西全州县邵水的“爱民医院”,采访摄影报道该院落实毛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为当地山区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的一组新闻照片。当时我坐火车从邵水站下车后,背着行李和摄影器材,也不记得步行了多少公里,来到了这个叫“大荷塘”的地方。去到那里一看,根本不像一个“医院”的样子,看到的只是连一起的几间破草房,这就是工作区和生活区。看到的全院医务人员就是(照片里采药)的那几个人。医院的设备非常简陋,生活非常艰苦,但医务人员的工作,却非常投入和出色,他们的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刊登在各大中央报刊上,成为全军的一个学习典型。
当年《人民画报》的用稿通知书
老鹿从拿起照相机摄影的那天起,到今年已是40周年。1969年的3月,正是党的九大召开的日子,自己从部队的基层连队调到某分部机关政治部任新闻摄影干事,从此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为纪念这有意义的日子,将陆续推出老鹿的《老照片的故事》与影友们分享,愿影友们喜爱。
《山洞医院》这幅照片是1975年随解放军第32野战医院野营拉练时拍摄的山洞手术室,黑白片入选当年的全军影展。
老照片的故事《彩照贵如油》
在我保留的70年代的底片资料中,发现有几张彩色底片,30年来从来未见过其“庐山真面目”,近年经过扫描整理后,使它们重见了“天日”,也令我想起了当年许多的往事……
在70年代初,能够弄到一筒彩色菲林进行摄影,是 一件不容易的事,不像今天彩照那么普及,可以说是“彩照贵如油”!就算用彩色胶卷拍摄了,要冲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小心计量着如何使用这个彩色胶卷,往往一筒120的彩色胶卷,要拍上几个重点题材。当时,我只有一台禄莱的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当遇到要拍彩色的时候,就在随身带的“暗房袋”里,把黑白胶卷从相机中退出,再装上彩色胶卷,小心奕奕地拍上一、二张彩色后,又换回黑白的胶卷,经常就是如此反复地的“折腾”一番。
“手术成功啦!”(广西兴安瑶族)
解放军第158医院医疗队深入广西三江侗族村寨为群众防病治病,培训侗族女“赤脚医生”。
老照片的故事《阿姨来侗乡》
1975年,解放军158医院医疗队深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侗族人民看病治病,深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此作品曾入选当年全国、全军影展优秀作品。
当年在创作此作品时,由于交通非常不方便,从广西柳州乘长途公共汽车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就坐了一天的时间,记当时得到了县城后,又搭乘机轮船到一个公社,在船上突然全部的人,都到跑到船头,看刚开通的铁路,有一列火车经过铁桥,这时我想起了广西新创作的热唱的一首歌《火车进侗乡》。于是,我的创作灵敏一闪,就想好这次侗乡之行的创作题目。
老照片的故事《阿姨来侗乡》
刊登于1975年《民族画报》
《老照片的故事》情结南海油田
结缘南海东部油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一晃就是廿年。
我国自从发现南海东部油田后,南海东部的油田群就进入开发建设阶段。
自从电视台分工我采访海洋石油这条线后,由于是工作的关系, 1990年开始就认识了RABY,与他结下兄弟般的亲密友谊,我们为宣传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对外合作和勘探开发生产,采访制作了大量的南海石油的新闻。由于我们的紧密合作,在新闻媒介中,总是率先抢发出有关南海油田建设的电视新闻。因而,我也被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的同志们称是他们的“名誉职工”。
到海上油田采访,乘坐中国海洋直升飞机,是必用的交通工具。航拍,也成为我们经常采用的摄影手段。这些年来,为我航拍争取了许多的机会,航拍必须承受空中巨大的气流冲击力和离心力,从中也锻炼了我的勇敢与坚韧。
25万吨的“南海发现号”储油轮,在惠州油田上就是一个小型原油加工厂与大型储油仓库,它是海上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真像是一艘航空母舰,直升机降落到储油轮上,就像一只小蜜蜂似的比例。
航拍中的惠州21-1油田生产平台,是南海东部油田第一个海上生产平台。
要在海上拍石油生产平台,首先要从生产平台下到海上的工作船上,全靠平台上的吊车,用一个空中吊篮,将人与设备吊落船上。这时,你的双手就要紧紧抓住吊篮的网绳,身体趴在外网,脚踩着像一个大游泳圈上,从几十米高慢慢地放在海上的工作船。在空中,吊篮像打秋千似的晃动,往下所看到船上的人,就像小蚂蚁般的大,你会觉得身体不是自己的,耳边的风声,呼呼的叫,吊篮入到了船上后,才感到身体这时是自己的。
像班车一样定期搭载交换班海上工作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的头上似的,嗡嗡地叫。
经历已经成为历史,印在相片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老照片的故事《瑶胞姐妹》
这是30多年前我跟随解放军166医院医疗队到广西桂北山区一个瑶族山寨采访时,留下的一组历史老照片。时隔30多年,看着这些老照片,感到还是昨天的事情似的,她们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仍然是那么的历历在目,不知照片中的主人翁,现在怎样呢,真想再去探访一下。由于当时天气是阴天,大部分的照片都用了人造光,包括在室外,是用闪光灯打出来的假阳光。
迎来瑶寨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