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窗外有晴天--外院的发光计划

新媒体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23-02-23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教师用所行引导践行,以生命影响生命,教育也只有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与探索、尝试与进取的过程中,才能知晓该如何发光发热。




听说过吗,在师大科院的外国语学院,有一个发光计划……科小院采访了其中两位老师,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声音,走近发光计划。




陈绍平,男,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专业。2010年入职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外语系。主要承担《英语写作》、《英语语音》专业课程,所授课程多次评为优质课程。多次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写作大赛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优秀指导教师。两次获评为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育人先进工作者。


朱亚光,男,中共党员,毕业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可局(NAATI)认证译员,白马时光文化传媒集团、果麦传媒、Special Focus特别关注杂志(英文版)签约译者,已出版译作六部,包括《重返19次人生》、《第十三个礼物》、《窗外有情天》 、《燕子号与亚马逊号》《燕子谷历险》等。





教育要凝望着最初的凝望




1




    

能上课、上好课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教书育人的老师。文化因交流而多元,人生因学习而丰满,在办学的20年中,外院一直秉持着这两个重要理念,鼓励同学多交流、多学习。

“我们师范类的学生会不会上课、能不能上好课?”陈绍平如是问到,在他眼中,能上课、上好课是对师范生最基本的要求,就像一个演员,演好戏并不是一件值得用来夸赞的事,而是职业的基本素养。怎么让学生“能上课、上好课”呢?对此,外院近年来在师资配备方面,一直采用高要求、严标准,用大树来动摇这些正在生长的小树;在人才培养方面,每三年左右就会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只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才对得起对教育的初心,对立德树人底线的坚守。师大科院有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能上课、上好课正是在应用这一方面的体现,师范类院校不仅教的是学生,更是教能教学生的学生”陈绍平说。

教学虽然是以目的为导向,但是能上课、上好课并不是学院对学生的唯一要求,身为青年学生,提升自身为第一要务,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棵树、一朵云。为了让学生们既有“扎根”的能耐,也有“上天”的野望,能透过教室的窗户,看到窗外的晴天,外国语学院还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专门开设了思辨英语写作课程,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进上课过程。”陈绍平说。

初心,一直在原处,教育,永远在路上。




走得可以很慢,但是要向前



2




    

看到自己前行的脚步



教育就像一束光,成长就是在那一个个光点中,在日常那些细节里,看到自己前行的脚步,在一次次与自己的对峙、融合之中,蜕变得更加强大。因为失败,所以有了对自身的审视;因为碰撞,所以有了对生命的思考,路可以走得慢,但必须向前。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外院搭建了诸如英语演讲社、禾译翻译工作室、中小学英语教师孵化工作室等平台以供学生学习、实践。不仅如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外院还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活动,积极举办院级、校级活动,在一次次的磨砺与碰撞中,学生们的热情得到激发。“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竞赛活动,比如上半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下半年有外研社的演讲、阅读写作大赛、翻译类别的有口译、笔译大赛,前段时间的粉笔字大赛、红色翻译大赛、思政教学比赛等。很多赛事每年都会举行,而且这些赛事基本上是对全校同学开放的。”陈绍平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在外语这条路上,有些人走得很快,有些人走得很慢,但无论快慢,都殊途同归,可以走得很慢,但必须向前,成长可以回头望,但不能向后走。




“我们在教学方面还是很有信心的,在上一轮的专业评估中,我院英语教育、日语专业均位全省独立学院第二,在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力还是很大的。”关于未来,陈绍平信心满满。





一起去啊,更远的远方



3




    

知行合一



朱亚光第一次接触图书翻译还是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和一位访问学者合作完成。通过那次机会,他改变了对于翻译的理解,他意识到翻译不只是一个文字的转化,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翻译人的认知和一些生活环境,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作品的呈现。但让他影响最深的,是《重返19次人生》,主人公从一次次穿越当中学会珍惜美好。他还在教学当中引用了其中的内容作为翻译课给学生的练习指导,同学们的反响都很好,这也让他坚定了用翻译实践来教育学生的教育方式。


翻译本身就是与外语专业相挂钩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做一件事才算成功,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他创立了禾译翻译工作室,工作室由他和余婷婷、柳涵、谢佳伶几位经验丰富的学生带领,一共三十多位成员,到目前为止共有三期学生,其中第一期基本已经毕业了。工作室的每次活动都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但是气氛都很欢乐,大家畅所欲言。

翻译没有捷径可走,朱亚光强调,“语言是灵活的,输入很重要,怎么输出也很重要,考过四六级,只是证明有这样的一个笔试的功能,但是能够给你以后的工作实践生活带来多少帮助呢?还是看你怎么运用到实践当中。”


翻译工作室的2019级负责人范思婧谈到工作室的氛围时面露笑容,“前段时间有一个工作室联合外国语学院举办的红色翻译比赛,我们所有的成员都积极报名参加了比赛,为了获得好的名次,我们也都互相帮助,那个比赛的有关材料其实是很多的,又涉及许多的政治专有名词,可以说难度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几个成员就会互相押一押重点,互相提问,大家在怎样学习提高自己这方面毫无保留,结果也很理想。”








踏遍深林攀险壑,一朝飞渡仙琼,横云万里破长空。

教育要凝望着最初的凝望,也要站在高处向未来远望,当一群人为同一种热爱而聚在一起,为“育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劈风斩浪,其实就已经足够闪亮了。

想要去更远的地方,就要有更坚韧的翅膀,其实目光不该仅仅放在黑板上,应当多往外边看看,窗外总该有天晴的时候的。

一起成长是外院的童话,发热发光是外院的计划,它一直在发光,也一直在闪耀。








大通社—新媒体中心


文字:许凯伟 方琦 熊艺磊

图片:外国语学院 欧阳江伟 旷佳艺

排版:周慧晴 审校:李星 付锦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