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刷新诺奖获奖年龄记录 你正在用他的研究成果看这篇文章
“平和,真实存在吗?若真如此,我要如何在际遇时运中分辨出它的存在……
责任,是生命中不可缺席的角色吗?若真如此,在哪本字典中我可以翻找它的含义……
我的个人经历见证了我所深信的爱的展开方式,它是平和的见证者,还是际遇的目击人,或单纯是我的人生旅程,这一切,全由读者鉴别。”
--译自John B. Goodenough 《Witness to Grace》
这是20世纪末/ 21世纪初最重要甚至也可能是最被低估的科学家之一的自传。
他今年97岁了,也是在今年,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古德诺(John B. Goodenough)曾在牛津大学任教多年,至今(2019年)97岁的约翰·古德诺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任教授。他是固态存储器开发中的拳头人物之一,没有固态存储器,我们将没有个人电脑。他发明了锂钴电池,来自于他的团队的一位成员发明了磷酸铁锂电池。没有这些技术,我们将无法在火车,飞机上使用甚至短短一个小时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也不会使特斯拉这样的电动汽车的使用成为现实。
获奖的同时,他也以97岁的高龄刷新了诺奖得主获奖时的最高年龄记录。
作为锂电池之父,他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从而实现商业化,同时也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
古德诺(Goodenough)曾说过“我的时间都是借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天。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97岁的古德诺(Goodenough)教授本可以依仗其宏伟的科研成果安度晚年,但他仍在努力,仍在尝试制造新电池来解决能源危机,他比我们早50年便察觉到了这一重大危机的存在。尝试用可循环充放电的化学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因为能源枯竭意味着全物种的灭绝,他给了全人类更多可持续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时间。
为了了解古德诺(Goodenough)构建的终极电池帝国宏图,让我们先从他的生平谈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古德诺(Goodenough)在耶鲁大学学习数学。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这位年轻的学者将在军队中度过一段时间,此时的他对生活茫然无措。即此,他阅读了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开创性著作《科学与现代世界》,该书分析了科学发现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我只是觉得我应该做的是科学。”古德诺说。 “我没有钱,我要如何去读研究生?尽管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但是我知道,如若我有机会,我会去学习物理。”
战争结束后,古德诺(Goodenough)接受了美国军人权利法案(美国法律,为了安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退伍军人(当时称为G.I.)对老兵重新调整的帮助,美国国会在1944年通过此法案,给与退伍军人各种福利。这些福利,包括了由失业保险支付的经济补贴,家庭及商业贷款,以及给与高等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各种补贴。在这一法案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大学津贴。“我很幸运。”他这样说到。
在克拉伦斯·齐纳(Clarence Zener)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固态物理学之后,古德诺(Goodenough)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Lincoln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帮助开发了用于防空的半自动地面环境(SAGE)系统。这一阶段,他不仅是负责发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团队的一员,对古德诺(Goodenough)来说,这也是他生命中开启下一旅程的关键时刻。
科学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所以,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通常是相互涉及的,” 古德诺(Goodenough)说道。 “这为我提供了真正朝材料科学和工程方向发展的机会。这是与真正成熟并深度启发我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一起工作的机会。”
不幸的是,在对磁性和陶瓷材料进行了数年研究之后,外界力量再次改变了他的生活。1969年,美国国会禁止将军事资金用于与特定军事职能无关的项目的研究。古德诺(Goodenough)所在的实验室受美国空军资助,但他的研究项目又与此无关,故他只能停止这项研究。
经历了历史上最偶然的裁员之后,能源危机来了。看到人们在加油站排队时,古德诺(Goodenough)知道他必须从事与能源有关的工作。“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转向研究能源材料,然后受邀去牛津大学的原因。至此,我正式成为化学家。” 古德诺(Goodenough)说道。
今天,古德诺(Goodenough)这位最出名的锂离子电池之父。不仅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也已经获得了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奖,被誉为“工程学界的诺贝尔奖”("Nobel Prizes of Engineering")。现年97岁的古德诺(Goodenough)每天早晨8点之前到达实验室与他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正在研究一种新电池,以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并提供一种可靠,有效的方式来存储和运输风能和太阳能。
他说:“我们必须在不久的将来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过渡到对清洁能源的依赖。”
“所以这就是我去世之前要做的事情—留下一个更清洁,更美好的世界。”
最后,感谢老先生为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杨欢(中日精英大学联合会)制作,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监制,“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为了不错过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请按下列操作“星标”我们吧:
进入“科学大院”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教科书又要改写了?这条虫子的出现,是动物早期演化史的巨大飞跃
7. 开学啦~欢迎来到雁栖湖畔这所“神仙学校” | 全景科学院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我知道你在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