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院

其他

什么!地球正在漏气?那会像气球一样变小变轻吗?

Horton教授在加拿大巴芬岛上的火山岩中发现迄今为止最高的3He/4He比值,达67Ra(大气中3He/4He比值为1Ra)。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题为“Highest
3月5日 上午 7:00
其他

白居易也“抑郁”?跟今天说的是一回事么?

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白居易《与元九书》”图片来源:杨璟绎
1月17日 上午 7:00
其他

那些年,父母给我们画的大饼可能有害……

正文共2669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9分钟也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用耳朵聆听知识~考试前,不少家长会对孩子许下这样的奖励承诺:“期末考试能考进班级前三,假期里我就给你买最新款的手机,你想打多久游戏就打多久游戏;要是出了前十,自觉把手机交上来。”也有家长在兴趣教育中会使用这样的奖励“武器”:“弹完一小时的钢琴我就给你二十块钱。”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在这时未必适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长给孩子物质奖励还可能带来一些弊端。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关键,也提供几个免费的奖励办法(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考得好就有奖”的问题在哪儿?有的家长习惯于在孩子考得好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奖励,这样做也许会适得其反。考试考得好,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奖励。一些学者认为,自尊可以分成若干维度,其中学业自尊是自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换句话说,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本身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程度。如果这时候再给孩子物质上的奖励,效果未必是锦上添花,反而可能让孩子过分在意成绩,进而导致过度的考试焦虑。焦虑会占据一些认知资源,使得个体不能把自己平时所学发挥出来。过度的考试焦虑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把压力化作动力,还让孩子发挥不出自己的应有水平。问100个经过高考的学生,可能70个都会说自己没有考好,主要的原因就是考试焦虑。图片来源:veer图库对于孩子而言,学习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大部分孩子已经非常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了。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只需要半天的功夫,孩子们就会非常清楚学业表现很可能会和不同“待遇”挂钩。如果感知到家长也非常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孩子就更容易发生考试焦虑。可能一些家长会问:我不在意孩子成绩,还在意啥呀?其实可以更加纯粹一些,学习的目的难道不是学习知识吗?一年级的孩子在幼儿园孩子面前的优势感,主要不是身高带来的,而是感觉自己会了一些知识。家长可以将考试成绩视作考察知识掌握程度的指标。会了固然是好事,不会也不算坏事,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多学多练,补起来就行了。图片来源:veer图库也有人会说:家长唯恐孩子在日后“一分一操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失利,所以不可能不看重成绩。也许可以从以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那些对待学习很认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做错了题会积极改正、分数考得不满意也不气馁的孩子,在日后人生种种“考试”时成绩可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和奖励一个好的分数相比,这些能伴随一生的品质更值得奖励。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你为什么会怕蜘蛛?是因为有毒么?

本篇文章正文共3220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9分钟“啊,蜘蛛!”很多人在看到蜘蛛时,不仅会感到害怕,甚至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尖叫。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对某种特定动物的恐惧症——蜘蛛恐惧症,大约有2.7%~6.1%的人群会受到这一病症的影响(研究昆虫的学者也害怕蜘蛛)。不怕大蜘蛛者,可点击空白查看图片↓蜘蛛的螯肢(图片来源:wikipedia)谈及蜘蛛时,有毒似乎是大家的第一印象,事实也正是如此。尽管蜘蛛不是民间所说的“五毒”之一,但在已知的约50000个蜘蛛物种中,绝大部分的种类都会产生一些毒液。大多数蜘蛛依靠毒液来保护自己和进行捕猎,它们会通过自己的螯牙将毒腺中的毒液注入到猎物体内,使猎物麻痹、溶解或死亡,而后再享用吸食。那么,人们对于蜘蛛的恐惧是因为蜘蛛有毒吗?被“误解”的毒蜘蛛事实上,在抗毒血清投入使用之后,全世界每年死于蜘蛛咬伤的人数大都是个位数。换句话说,被蜘蛛毒死的人数可能还不如因为受到蜘蛛惊吓发生意外而死亡的人数多。尽管多数蜘蛛都会产生毒液,但科学家们估计,只有0.5%的蜘蛛物种对人类具有潜在的危险,因为大多数蜘蛛的螯肢并不能穿透人类的皮肤,它们的叮咬只会造成适度的短期影响。因此,大多数蜘蛛本质上是无害的。伤口预警!点击查看被蜘蛛叮咬后留下的伤口(图片来源:wikipedia)既然这样,人们对于蜘蛛的恐惧究竟从何而来呢?有人推测,人类的祖先或许和那些危险的蜘蛛物种发生过接触,他们之间的共同演化导致了人类对于蜘蛛的负面情绪。但其实这一推论并不太可能,因为那些可以威胁人类的蜘蛛主要分布在澳洲和南美洲,在人类起源的非洲其实并不常见。考虑到这些原因,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对蝎子的恐惧可能是蜘蛛恐惧症的根本来源。蝎子与蜘蛛有相似的身体结构,但与蜘蛛不同的是,蝎子可以对人类构成真正的威胁:每年全世界报道了约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有孔虫:我为祖国找石油

本篇文章正文共3431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0分钟很多人非常喜欢海滩,常常赤脚在海岸上漫步,时不时从海滩上挑拣一些漂亮的贝壳。但除了这些贝壳之外,我们随意抓起的一把泥沙中,都可能藏着数以百计的微体生物——有孔虫,它们也有着不逊于贝壳的钙质外壳,形态异常漂亮,有些堪称艺术品。但可惜的是,这些小生物们实在是过于微小,我们极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它们的美。现代的各种浮游有孔虫,比例尺是200微米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水稻的进化过程很复杂?用“集五福”的思路理解就好了!| 草木葳蕤

正文共3600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1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作为一个山西人,我从小吃的米饭都是绵软而粘性大的。第一次去南方城市的饭店吃饭时,我在心里嘀咕:“这里的厨师怎么还不如我妈,天天做米饭都能把它做得又干又硬。”(图片来源:veer图库)直到我开始念研究生,明白了水稻的分类学知识,并开始种田后(种田不容易,不信请戳这里),我才发现自己当年错怪了厨师。原来我吃的“北方米饭”和“南方米饭”是用不同的大米做的。而且,“北方大米”和“南方大米”还不是一个祖先!它们是如何进化成今天的样子的?五常大米和泰国香米有哪些区别?水稻,通常特指原产于亚洲的栽培稻(Oryza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彩色玻璃和QLED电视,原理是差不多的? | 2023诺贝尔化学奖探秘

正文共3304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0分钟如果说前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奖给了一种让我们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那么昨天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奖给了一种将微观现象“放大”并带入现实生活的新材料——量子点。2023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蒙吉·巴文迪(Moungi
2023年10月5日
其他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2023诺贝尔物理学奖解秘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这4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你未必了解…

本篇文章正文共1234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认知偏差是指人类的思考和判断等容易陷入无意识,处于一种偏执状态。它不仅会导致日常小事失败,也常引发重大事故,并且再小心谨慎也很难避免。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存在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并且每种认知偏差都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断模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生活中4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吧。正常化偏误正常化偏误是一种被大家熟知的认知偏差,它是指人们即使碰到平时完全没遇到过的问题,也倾向于把此类问题放到日常生活的框架中来思考。每当出现重大事故,如人们遇到自己完全没经历过的自然灾害时,心里却想着“这应该没事吧”“不至于会波及我吧”,进而导致避难延误。这样的思维导致人们避难不及时的事例很多。2018年7月,日本西部发生大范围强降雨灾害,由于避难不及时引发的灾害影响波及甚广。据分析,在当时的背景下,就有正常化偏误的影响。因为人们无法把日常中每个异常的小事都拿来仔细推敲,那样的话生活也无法维持,因此大家对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麻木感。但是,由于正常化偏误倾向把事情放进常识范畴中去处理,就会导致遇到紧急事态时,人们很难立即采取“放下工作马上逃跑”这样果断的行为。图源“科学世界”公众号赌徒谬论赌徒谬误是指对于事情发生概率的错误理解。例如,在轮盘赌(认清赌博危害,杜绝赌博恶习)中连续5次都转出红色的情况下,接下来是押红色还是黑色?人们不自觉地就会想“既然已经连续5次都是红色了,那下次肯定出现黑色的概率大”。事实上,无论目前为止的结果如何,轮盘赌中每次出现红与黑的概率永远都是一样的。在卡尼曼与特沃斯基1972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6个子女的家庭中,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是‘女男女男男女’这样的顺序多,还是‘男女男男男男’这样的顺序多?”一看之下大家可能都觉得前者会比较多,但实际上二者存在的比例大致相同。图源“科学世界”公众号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即便见到对大多数人都适用的语句,人们也会觉得是在说自己。例如,读者在杂志的占星版块上看到自己的星座描述上写着“有时也会有烦心事”,大多数属于该星座的读者心里会觉得“说得很准”。但所有人都会有烦恼,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在生意场上,这种心理效应经常被使用。巴纳姆效应这个名字,来源于以马戏团表演闻名于世的美国表演家费尼尔司·巴纳姆。图源“科学世界”公众号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是指,仅把在战争或灾难中活下来的人的讲述当作基准的一种偏差。但是,已经死去的人是无法开口讲话的,那么幸存者的证言是否确切就无法被衡量。同样的,这种偏差还会让人们只关注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谈,只关注考试合格了的人如何学习,其他的情况都会被无视掉。这里介绍一个很有趣的事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方曾有人提出,应该加厚战斗机机身上经常中弹的位置的钢板,但这个建议被驳回了。驳回的理由是,能够返航的战斗机机身上的中弹位置,都是中弹了也不会坠机的非致命伤,而被打中其他位置的战斗机可能已经直接坠毁无法返航了。所以美军重点加厚了机身上没有中弹的位置的钢板。图源“科学世界”公众号生活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其实非常多,你可能不经意就陷入其中。你有没有过因为认知偏差而导致的错误或引发的事故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作者:前田武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文章转载自“科学世界”,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推荐阅读有关记忆的实用心理学>>大脑居然不是用来思考的?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通过二氧化碳,科学家可以“定制”你的快乐 | 前沿探秘

正文共2270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你以为本文要讲“肥宅快乐水”吗?并不是。今天要讲的是一个“二氧化碳变成糖”的故事,而且是变成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健康糖”。吃糖很快乐,获得糖的过程可未必糖是自然界存在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人类食物与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甜食使人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的糖给了我们甜蜜、愉悦、欢快的感觉。(图片来源:veer图库)不过,从古至今,获得糖的过程可不像吃糖那么快乐。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将淀粉、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储存在玉米、小麦、甘蔗、水果等作物中。人们需要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手段,经历复杂制糖过程,才能获得糖。据文献记载,在大约4000年前,中国掌握了熬制饴糖的技术,从谷物、薯类淀粉中制取甜食,名为“饴”,例如《诗经·大雅》中有“周原滕臁,堇荼如饴”的诗句,说明西周时就已有饴糖。到了唐朝,蔗糖制作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砂糖开始出现,并从皇室贡品开始走向民间。大约在18世纪,德国科学家马格拉夫从甜菜中提取成功蔗糖,真正使得糖消费平民化。时至今日,人们已经能制出种类纷繁,结构和功能各异的糖家族,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糖果、饮料、烹饪、药品、工业制造等。全世界每年糖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已突破亿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原料和能量来源。但是,这种传统的“二氧化碳——生物质资源——糖”的制糖方法,正在面临一些挑战。制糖厂和甘蔗(图片来源:veer图库)首先,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对糖需求量越来越高,受到植物光合作用能量转换效率限制,依赖作物为原材料获取糖成分的方式在未来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其次,随着土地退化和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依赖于糖类生物质资源的生产方式面临着原料供应安全和风险等问题;再次,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作物中的糖成分已经相对固定,难以获得一些稀有的或者天然不存在的单糖成分,这些单糖成分有可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等等,这种“稀有的糖”是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功能?一种稀少而又健康的糖糖的分类包括单糖、双糖、多糖。单糖是碳水化合物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根据碳原子数目又分为丙糖(3个碳原子)、丁糖(4个碳原子)、戊糖(5个碳原子)、己糖(6个碳原子)等,其中己糖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单糖,与机体营养代谢最为密切。葡萄糖分子式(图片来源:veer图库)葡萄糖、果糖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已糖。馒头等食物被人吃下后,最终会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人体血液,输送到人体不同器官或生产能量或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等。因此,葡萄糖被誉为生命结构与贮能的重要物质。果糖被誉为“最甜”的单糖,广泛存在于蜂蜜中。自然界中,除了葡萄糖、果糖等少数糖含量丰富外,大多数已糖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少,2002年这类糖被国际稀少糖学会定义为稀少糖。所谓的稀少糖,主要是指自然界中含量稀少的一类单糖。稀少糖自然界含量示范图(图片来源:国际稀少糖学会ISRS)其中,阿洛酮糖是一种重要的稀少糖,其甜味类似蔗糖(甜度为蔗糖70%),热量低(0.4Kcal/g)、几乎零升糖指数(GI)。研究证明,阿洛酮糖具有抑制血糖上升及预防肥胖作用,有可能成为改善糖尿病、肥胖人群的食糖替代品。(文献来源:Nature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滚滚”是怎么把自己熬成“活化石”的?丨爱科学的十万个理由

正文共3119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2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这些关于大熊猫的问题,你知道答案么?大熊猫究竟有多“老”?它是怎么一步步熬过800万年的漫长时光的?大熊猫明明是熊为什么选择吃“素”?为了吃竹子大熊猫都进化出了哪些“小心思”?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有关记忆的实用心理学(可能会减少你跟身边人吵架的次数)

正文共3057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0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我们偶尔对自己的记忆不太自信:差点把手机落在地铁上,不得不急急慌慌地冲进车厢拿,还差点被关在车厢里面;离家前忘了带钥匙,不得已找开锁的师傅来开门;甚至在出门后记不得炉子上的火是不是真的关了,开门进去检查一下才放心……图:杨璟绎奇怪的是,有时候我们却对自己的记忆力相当自信:我们记得第一天去上学的时候发生的事;记得第一次住校时的新奇和忐忑;记得最近看过电影的内容……我们对自己记忆力自信的原因往往是:认为我们记住了的事情,就是事情真正的样子,是客观世界的拷贝。但实际上我们的记忆,不仅不客观,还非常主观,且极容易出错。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记忆有输入——加工——输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不“客观”。输入阶段:看不到的就记不住假如我们问一下一年级的同班同学,上学第一天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会惊诧地发现,每个人记住的内容竟然没有一点重叠。原因有可能是上学第一天离现在过于遥远,很多内容都遗忘了,因此能回忆的东西可能不太一样。但如果问问最近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和爱人,让对方告诉我们ta记得的电影内容。我们也会发现,我们记住的内容中好多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而关注或者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我们最容易把注意力投给与自己有关的内容。每个人都像是一个世界,与自己这个世界关系最密切的事情最容易被注意到,也更容易被记住:恋爱中的男女更容易记住电影情节中有荷尔蒙成分的部分,陪娃苦读的老母亲更容易记住亲子间的交流和互动——甚至同为陪娃苦读的老母亲,方法得当的老母亲更容易注意到沟通中充满技巧性的部分,而不那么得法的老母亲可能更容易记住亲子间的冲突和无奈(笔者拭去了辛酸的眼泪……)。很多人可能都会与伴侣为了谁干家务多、谁陪孩子多而争吵和置气。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如果我们干家务的时候,伴侣没有看到,那么在对方的记忆中这件事情就像真的没有发生过一样。不用觉得特别委屈,对方做的很多事情,但凡没有被你注意到到,你的记忆也会“假装”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因此,家务事到底是丈夫做得多,还是妻子做得多,其实并不是“眼见为实”的。图片来源:杨璟绎
2023年8月3日
其他

三十年气候战争的终结

Baliunas),她是美国天文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美国物理学会、太平洋天文学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等的会员,曾在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工作,担任过威尔逊山天文台副馆长。她和Willie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来自宇宙的这“根“线,一百多年里收获了三次诺奖

正文共4813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今天我们说的这“根”线叫宇宙射线,简称宇宙线。宇宙线这个名称,不少人都听说过(至少在热搜上看过)。但是,如果问“什么是宇宙射线”,可能会出现各种奇怪的解释,甚至令人哭笑不得:其实,宇宙射线这个名词可以被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宇宙,一个是射线,就是“来自宇宙的射线”。射线命名小八卦
2023年7月6日
科学研究

听说,“进化”这个词不能用了?

正文共522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7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Evolution”这个词有“进化”和“演化”两个译法。细心的小伙伴也许会发现,这些年“进化”一词见得少了,不少人只愿意使用“演化”,连“进化论”都被刻意地改成“演化论”,甚至有人明确指出“进化”这个词是错误的。比如一些典型言论:“进化这个词害人很久了,高中老师甚至为了不让学生觉得是有方向性的费尽心思。用演化比较好,特别是科普和主流媒体。”“我们所讲的高等生物,在生物中占极少的部分……这个星球上全部细菌总数加起来,远高于所谓的高等生物的总量……如果都进化的话,今天绝大部分生命为何还停留在简单状态?”那么“进化”到底有什么问题?它真的错了吗?进化过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图片来源:2008,2017
2023年7月5日
其他

为了“捕天”,他们在海拔4410米的山上布了一张大网

本篇文章正文共58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编者按:约20亿年前,一颗比太阳重20多倍的大质量恒星燃烧完其核聚变燃料,瞬间坍缩引发巨大的爆炸火球,发出了一个持续几百秒的巨大“宇宙烟花“——伽马射线暴(Gamma
2023年6月9日
其他

我,一个高能物理博士,最近在当驯马师 | HEPS

正文共223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你最近在干什么?”“给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直线加速器调束。”“说人话!”“我在当‘驯马师’。”“你不是在高能物理所吗???怎么去动物园了?”是的,你没听错。我最近要驯的这匹“马”,就是我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直线加速器。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一下直线加速器和驯马有啥关系?“调束”究竟是怎样一份工作?直线加速器:HEPS的“火箭一级发动机”HEPS是我国在建的首台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它可以为我国科学家照亮微观世界,帮助他们更好的探索其中的奥秘。HEPS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加速电子,生产光”。电子枪产生的高品质电子束,经过直线加速器加速到0.5GeV,然后进入增强器,在增强器进一步被加速到6GeV。最后,达到6GeV的电子束团从增强器里引出,注入到专门为电子发光准备的储存环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保持回旋运动。在储存环上的不同位置,电子束通过弯转磁铁或者各种插入件时,会沿着偏转轨道切线方向释放出稳定而且高能量、高亮度的光——同步辐射光。在后续调制后,就可以给用户实验提供高品质的同步辐射光了。HEPS主要由加速器、光束线和实验站构成,其中,加速器由直线加速器、增强器和储存环三台加速器组成,它们就像火箭的三级发动机,而直线加速器就是它的第一级发动机。直线加速器是HEPS电子束的源头同时也是它的第一级加速结构,由端头的电子枪、聚束单元、加速结构、微波功率源等设备构成。在这里,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经过压缩、加速和聚焦,最终达到500MeV的设计能量后经过输运线进入增强器再加速。直线加速器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
2023年6月5日
其他

大脑为啥要删除 3 岁前的记忆?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本篇文章正文共37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4分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我们常常把婴儿的记忆比喻成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自适应的硬盘更加的恰当。就像电脑硬盘在厂里造出来,通电后就开始损耗一样,你的大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损耗了。这是你
2023年6月1日
其他

神舟十六飞船升空!除了“戴眼镜能上天”之外,还有这些值得关注!

正文共2308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由“神箭”长征2F火箭顺利发射升空,直奔天宫空间站而去。此次任务将继续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7小时左右即可进入空间站。(图源:新华网)可以说,从今天开始,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意味什么?对未来,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元老加新人:这个“天团”不简单本次任务的最大亮点莫过于飞行乘组。其中,乘组的指令长由出生于1966年的景海鹏担任,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景海鹏此前已圆满完成了神舟七号(2008年)、神舟九号(2012年)和神舟十一号(2016年)任务,成为我国执飞次数最多、经验最为丰富的第一批航天员。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桂海潮,景海鹏,朱杨柱(从左至右,图源:载人航天办)朱杨柱和桂海潮是第一次执行飞行任务。两位“新人”都是2005年进入大学开始航天方向的学习,也同时成为我国于2020年9月选拔出的第三批航天员。特殊的是,朱杨柱的身份是航天飞行工程师,桂海潮的身份是载荷专家(点这里了解什么是载荷专家)。这两个角色也是首次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任务中。可以说,在个人求学和事业的黄金期里,朱杨柱和桂海潮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共同成长,一步步“理想照进现实”,成为征服太空的英雄。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多批次“老带新”的乘组安排,还会有更多新的航天员进入太空,逐渐扛过中国载人航天的大旗。载人航天进入新阶段新角色航天员的出现是中国载人航天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从1992年起直到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经过3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跨越。在“长征”“神舟”“天舟”“天宫”等一系列极具浪漫主义的航天特色名词的背后,是一整套载人航天工程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直到今天,全世界也仅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拥有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中国天宫空间站艺术效果图(图源:国家航天局)自从天宫空间站于2022年建成后,载人航天事业正式进入了应用与发展阶段。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根本目标,还是为了科学研究,把“天宫“变成一座国家实验室,摘到更多工业文明中“皇冠上的明珠”。换句话说:“以前种树,现在纳凉”。30年打下来的载人航天能力基础,要“变现”成高新航天技术来反哺各方面的科技发展了。因此,此前的任务中主要需要负责技术验证和空间站建造的专职航天员,而现在的空间站则需要工程师和科学家来实现更大的科研产出了。目前公布的第三批航天员名单中,有7名航天驾驶员、7名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这些新鲜血液将“助推“载人航天事业达到新高度。在可见的将来,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人数,会进一步快速增加。戴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戴眼镜影响我上太空吗?”也许影响你,但不影响载荷专家

本篇文章正文共24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成为酷酷的“天神”航天员是几乎所有人从年少就坚持的梦想。然而,在近视遍地的今天,相信不少人已深感“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飞行员招募都已经有极高的裸眼视力要求了,培养比飞行员还要严格许多的航天员一定会更难吧?目前来看,确实如此。不过,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能让你不会放弃、重燃“飞天”的希望。我国将于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桂海潮、景海鹏、朱杨柱(图源:新华网)在神舟十六号乘组中,似乎有一位“略显不同”。这副近视眼镜向人们透露了他独特的身份——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神舟十六号载荷专家桂海潮(图源:中国新闻网)为什么航天员对视力要求这么高?航天员的一大工作职责是驾驶载人飞船,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驾照”,它对航天员的要求极高。一方面,太空不同于日常生活环境,有微重力、真空、强辐射等现象,航天员需要系统学习轨道动力学、空间环境、航天医学等航天知识。飞船的设计也完全不同于普通载具,甚至有很多极其“反常”的操作。例如,在地面上赶上一辆车要加速,在太空中交会对接可能要减速(取决于轨道高度关系),没有拐弯、刹车、坡起,更没有停车、倒车的概念。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必须过硬,眼睛也要能够驾驭住这运行速度7800米/秒的飞船,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国的航天员培养中必须进行荒野求生训练(图源:我们的太空)另一方面,载人航天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事情,既要坐着“轰隆隆”的火箭一路进入太空,又要全程“电闪雷鸣”冲击大气返回地球,多个环节都面临巨大风险。例如,返回时有一定可能性降落于荒漠、深山、海洋,要求航天员有足够强的荒野求生能力,等待搜救队伍前往救援。如果这个时刻,航天员来一句“哎?我眼镜跑哪里去了?”,是不是感觉画面很惊悚?太空生活也并不简单。在失重环境下,人的体液会重新分布,尤其是头部会明显“肿胀”起来。大家经常感觉到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变胖了,就是这个原因。相应地,眼睛附近的体液也会增加,眼压变化对视力的影响肯定是有的。矫正视力能不能行?从理论上讲,人的眼睛、甚至整个人的身体,无论它好到什么地步,都是远远不够航天事业直接使用的,它们根本无法直接面对真空、低温、微重力、强辐射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载人飞船来运载人体,一旦进入太空,航天员还需要进入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舱外服,它们是人脆弱身体的功能延伸。相信大家都见过舱外服,它最亮眼的地方就是黑黑大大的头盔,主要就是服务于航天员的眼睛。即便是在舱内模拟的地球大气环境,在进行一些太空科学实验时,航天员也需要佩戴一些特制的眼镜。NASA的著名航天员Peggy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分享一些人类还在演化的好消息,比如我们正在失去智齿丨说点人事

本篇文章正文共456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4分钟正如“说点人事”开篇语所说的,我们已经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重要问题有所作答。对于“人类走向何方”的问题,上一期也给出了答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主旋律。本期是“说点人事”的最后一期,我们将继续讨论“人类走向何方”的问题——在主动改变环境后,人类如何再适应环境的变化,将决定“万物之尺度”的命运与未来。从身体变化说起近现代以来,由于科技的爆发式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营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使人类出现了相应的演化。这在智齿、豆骨、前臂第三根动脉的变化上有所反映。1.好消息:我们正在失去智齿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人类的食物进一步精化,对咀嚼的要求进一步降低,智齿(第3臼齿,即离门齿最远的牙齿)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低。加上智齿在口腔最里面,难以清洁,常常和邻近臼齿一起,成为最容易长牙周炎和龋齿的地方。同时,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脸部变小,容纳智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成长时容易发生异位,影响旁边的臼齿发育。智齿的生长往往会挤压到其他臼齿,造成牙疼,本图绿色箭头处即为智齿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直播预告|今天下午2点整,带你解锁理论物理博士的花样日常!

大家想象中的理论物理博士,在科研之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不记得从哪里听到这样一个描述:理论物理的博士通常只做两件事,忙的时候在工位上科研,不忙的时候在工位上打游戏。不信就对了。坐落在中关村基础科学园区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里,有一群理论物理博士生,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打球、健身、养花、练书法、看剧……当然了,打游戏也可以有。2023年公众科学日,带你了解理论物理博士的花样日常。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独自在山洞中“修炼”500天后,她的时间变快了

本篇文章正文共17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图片来源:pixabay500天的极度孤立,让这个女人失去了时间感。对许多人来说,独自一人在洞穴中生活一年半听起来像是一场噩梦,但对西班牙运动员Beatriz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人工智能时代何时到来?这个问题谁说了“算”?

正文共493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近日,由ChatGPT点燃的大模型这把火,正在全球科技圈子里愈演愈烈。国内,随着多家互联网大厂相继官宣大模型动态,创业领袖们纷纷紧急招兵买马,一场大模型的“战争”一触即发。国内外相关领域在此时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将开启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谁能引领下一个人工智能黄金时代?决胜的关键又是什么?4月5日,ChatGPT官网宣布停止Plus付费项目的购买,业内分析就是由其算力不足按下了暂停键。算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对人工智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被誉为人工智能“发动机”的算力。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什么是算力?从大脑、算盘、计算器说起这几年,“算力”的概念频繁出现在互联网圈,成为科技大佬们常挂在嘴边的热词。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算力的本义也并不复杂,顾名思义,就是指计算的能力。如果用《中国算力白皮书(2022年)》来进一步进行专业解释,就是指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实现结果输出的一种能力。人类的大脑就是天然的计算服务器。生活中,小到去菜市场买菜、大到破解一道数学难题,人类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口算、心算的方式来为我们的需求提供算力。但这样的算力有点低,尤其碰到非常复杂的计算问题时,就这样催生出了一代又一代计算工具。首先当然要从人类自己身上找工具,于是手指成为了最简单方便且一直沿用至今的计数工具,而这大概也是十进制计算得以发明并且普及的根本原因。到远古时期,人们开始用绳子、石头等自然物来计数。中国古籍《周易·系辞下》中就有“上古结绳而治”的说法;在南美,古印加人也用绳子来记录。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终于发明了自己的计算工具。算筹就是中国早期的计算工具,一般由木棍、竹条或兽骨(称为“筹”)等做成。算筹采用十进制记数法,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摆法。个、百、万位等用纵式,十、千、十万位等用横式,空位表示零,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就可以表示任意自然数了。并且,中国古代的算筹,在整数四则运算、分数四则运算、开平方等问题上均有成熟的法则,在问题解决的每一步上都有规格化的程序,也因此被一些数学史学者认为具有构造性和“机械化”的特点。汉代骨制算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不过,与机械时代工具的改良类似,随着算筹的软件,也就是运算法则的发展越来越快,算筹的硬件,也就是“筹”虽然也一直在改进,但终究跟不上算法的进展,最终被更为方便的算盘取代了。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算盘的原理与算筹类似,但在操作上更加实用,尤其在熟练掌握珠算口诀和基本技巧之后,运算速度更是惊人。15世纪左右,由中国人民发明的算盘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又经商路逐渐传入西方,至今在一些地区仍有着广泛的应用。17世纪之前,在手工计算时代,我国的算力和算法无疑走在前列,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数学及计算工具的发展中心渐渐转移到了西方,计算工具也从手工计算正式进入机械计算时代。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工具——加法器,是由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设计成功的,计算过程只需拨动机器上的齿轮就能实现。尽管这台机器只能进行加减运算,但完全不用再依赖人类大脑,其设计原理与现今计算机的原理也是相通的,为后人制造机械计算器迈出了开拓性一步。在他的基础上,德国哲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学者莱布尼茨对机械计算器进行重大改进,不仅研制了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器,还有一个重大的发明——二进制。虽然当时莱布尼兹发明的计算器并没有融入二进制,但这种进位规则却被现代计算机一直采用至今。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算力的飞跃:现代计算机与摩尔定律从远古时期结绳计数到手工计算时代,再到机械计算时代,计算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算力的极大跃迁,并进一步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但过去人们对算力的感知并不明显,直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才让人们深刻感受到计算的威力——比如问世于2016年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1分钟的计算能力就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在这样的超强算力支持下,许多以前无法想象的难题顷刻就能得到解决。也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越来越快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才让算力的重要性真正为人们所关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其使用电子管作为开关,可以进行大量的计算操作,速度比之前的机械计算器快了很多。这台计算机虽然能满足不同计算需求,但不具备存储的功能。1950年前后,冯·诺伊曼主导制造完成了第一台现代计算机EDVAC。这台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的计算机系统有两大开创性突破:一是采用了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二是提出了“存储程序”方式。直到今天,电子计算机的设计仍然是这种结构。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现代计算机的算力是怎么衡量的?简单来说,当人类使用计算机时,输入的字符或者信息首先需要被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编码:0或者1的排列组合。而电子晶体管就是作为0或者1进行数值运算的基本单元,此时电子晶体管的通路可以代表数值1,断路就代表数值0,每一个0或1就是一比特(信息量的最小单位)。这也意味着,算力的大小与晶体管数量呈正相关,晶体管数量越多,就能表示越多的信息量。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拥有18000多个电子管,占地面积达170m2,体重达30吨。如此庞然大物当然不便推广,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ENIAC之后推出的新机如UNIVAC、IBM、Ferranti、Burroughs等都是大型机,价格昂贵,只有政府和大型企业等有实力的组织才能够购买和使用。不过,变革很快到来。1958年,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发明了一种能将一个电路中需要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连在一起的电子器件,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熟悉的集成电路(同时期,罗伯特·诺伊斯也带领仙童半导体公司发展出了近代实用的集成电路),而集成电路的载体就是“芯片”。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可以说,芯片的出现真正推动了现代计算机的飞速发展。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摩尔应邀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撰写评论。在绘制数据时,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趋势:每个新芯片大体上包含其前任两倍的容量,每个芯片的产生都是在前一个芯片产生后的18-24个月内。按照这一趋势,芯片的密度还有计算力相对于时间周期都将呈指数式的上升。这一发现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摩尔定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芯片的性能不断提升、体积不断减小,计算机终于实现了小型化,PC(个人电脑)诞生了。这也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算力终于不再仅为少数有实力的机构服务,而是开始真正走向千家万户,进而推动全民信息化时代到来。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挑战按照摩尔定律,算力基本每两年就要翻一番。但这样恐怖的增长速度也无法满足人类对算力的需求,尤其是2012年深度学习的发展带领人工智能崛起以后。早在2019年,OpenAI就在其更新的AI计算量报告中分析了AI算法消耗算力的情况,并发现在之前的几十年中,AI计算量的增长速度基本和摩尔定律保持同步,而2012年成为了AI两个时期的分水岭。2012年之后,最先进AI模型的计算量每三四个月就翻一番,也就是每年增长近10倍,比摩尔定律2年增长一倍快得多。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在此情况下,如何才能提高算力以满足智能计算的需求?目前有两大方面可供突破。第一种方法,找更多人一起计算,也就是借助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提高算力,也是现在最为主要的提高算力的方法。其中,高性能计算的最核心技术就是并行计算,即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从架构上看,并行计算又分为同构并行计算——把计算任务分配给一系列相同的计算单元,如多核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架构;还有异构并行计算——把计算任务分配给不同制程架构、不同指令集、不同功能的计算单元,如CPU+GPU(图形处理器,又称显示核心、视觉处理器、显示芯片)的架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CPU与GPU的差别,虽然总体上两者都包括运算器、控制单元、高速缓存器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但这些成分的构成比例却是不同的。CPU中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占的比例较大,计算单元则比例较小且不多,而GPU正好与之相反,这就造成了CPU长于控制和存储,而GPU则擅长计算,两者的组合正好形成互补关系。图片来源:Piqsels图库2012年深度学习崛起之后,人们发现GPU非常适合用来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因为其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将不同的矩阵进行相乘或者矩阵和向量进行相乘,而GPU在矩阵相乘上就是非常高效,因此GPU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人工智能。与此同时,GPU的主要生产商如英伟达等也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重点关注对象。如运行ChatGPT的微软数据中心就用了上万块英伟达H100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一段堪称「野性之旅」的野外考察,绝对够野!

岩羊已与山体融为一体,岩石为5亿年前的火山沉积岩,已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以我有限的经验,这声响绝非是岩羊所为,应该是某种野兽,在惊慌之下踩落滚石的声音,在一些纪录片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情景。
2023年5月21日
其他

有关情侣送礼心理学的研究(无用的知识增加了!)

正文共31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9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阅前声明(求生欲拉满):1.本文仅分享基于生活特定场景的科学研究及相关学术讨论,供读者指正批评,不代表作者认可相关结论。2.作者支持以下观点:(1)在亲密关系当中,男女平等,礼物赠予行为是一方对另一方心意的表达,并非为特定生理性别的义务;(2)礼物的价值并非仅体现在价格上,在充分了解另一方喜好特点的前提下送出适当的礼物才是个人心意的最佳体现,无节制的消费主义是不可取的;(3)对于所收到的礼物作出情绪反应是正常现象;(4)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最好的礼物是长久且体贴的陪伴。3.如果您与作者观点不一致,不要怀疑,就是您对……你可能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迷惑提问:“攒了很久的钱给女朋友买了一个包,她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兴,难道‘包治百病’都是骗人的吗?”在我们过往的印象里,奢侈品礼物不仅显示了男性的财富,也代表着男性对这段关系的在乎,愿意为这段关系投资。因此,很多人相信,与普通礼物相比,女性更喜欢奢侈品礼物,也有前人研究证实了这一点(Aknin
2023年5月20日
其他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小改变”成就顶刊文章

正文共373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2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除了用来直接做燃料,煤还有什么用?图片来源:veer图库煤可以先气化变成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再进一步生产清洁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这也是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实现石油资源替代的重要化工路线。小知识合成气是主要由一氧化碳与氢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煤、天然气、生物质等都可以用来生产合成气。合成气的用途广泛,除了直接燃烧外,更多的是作为化工原料,通过催化转化获得高附加值的下游化工原料及产品(例如低碳烯烃、芳烃、汽油、乙醇等)。但是以上过程并不容易。比如想通过催化反应把煤炭气化得到的合成气变成重要的工业原料(小分子烯烃)时,有些方法能快速将原料转化掉,得到预期产品的同时还会生成不需要的副产物;有些方法虽然减少了副产物形成,可以相对精准的得到目标产品,但是原料转化速率却不高,很难做到既“快”又“准”。不过,有时做一点小改变就能够解决大问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焦峰博士、潘秀莲研究员和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煤经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的催化反应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论文)。为了实现这项突破,科学家努力了五年。那么,这个“小改变”究竟是什么呢?煤怎么变成小分子烯烃?这要从一百年前说起小分子烯烃一般包括乙烯、丙烯、丁烯,统称为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溶剂、颜料和药品等都是由它们生产的。目前,低碳烯烃主要是从石油化工中得到。自从百年前费托合成技术被发明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技术,把煤炭转化为氢气和一氧化碳组成的合成气,再用催化剂将合成气转化为烯烃、液体燃料。可以说“合成气转化”是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贫油、少气、相对富煤”的国家来说意义更加重大。(Franz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邹承鲁院士:只向真理低头,偶尔为爱温柔

本篇文章正文共67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7分钟编者按今天是2023年5月17日,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的邹承鲁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邹承鲁先生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阐明了胰岛素分子正确折叠的分子机理,创立了“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满腔热情地积极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科学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呕心沥血。邹承鲁先生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人民和中国科学事业。那颗以“邹承鲁”为名的小行星镶嵌在星空,正如他一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家精神,在科学的灿烂星河中熠熠生辉,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本篇文章摘自《中国科学报》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直播预告 | 诺奖得主回忆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探索基本物理五十年

点击这里预约直播!直播标题从加速器到太空: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探索基本物理五十年直播信息报告时间:5月16日9:30-11:00报告人: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主持人:王贻芳,中科院高能所所长,中科院院士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还是一篇直截了当的)大院今日直播预告

没错!还是那个你熟悉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为你开放,500多场特色科学活动等你参加,1000多位顶尖科学家陪你玩转科学……昨天没看够?没关系!今天还有一大波直播等你围观!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公众科学日官方网站(中国科普博览),即可一键收看直播!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直播!或者在大院后台回复“直播”,获取最新直播安排~第一场主讲人:罗喜胜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为实验流体力学,长期围绕多相流动、可压缩流动、高超声速流动等开展实验,理论和数值研究,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本报告将讲述人类对飞行梦想的探索历程,从中得到的教训与启示,以及对飞行的科学认识。第二场主讲人:施剑林院士,无机化学与无机材料学家,主要从事无机纳米与介孔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环境能源应用研究。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1983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无机材料专业,1986和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场主要内容:【中科院严选·中国古代科技宝物】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嘘,我在高原挖“海鲜”!

本篇文章正文共17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海鲜美味,但在内陆价格贵不说,而且常常是不够新鲜的,可以说,海鲜是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孩子心中永远的痛。然而看到这个标题,不少人心里可能已经开始骂骂咧咧:“高原上怎么可能挖到海鲜?这不胡扯嘛?”咳咳,同学你先别急,容我“狡辩”一番。2019年上映的电影《攀登者》中,方五洲送给徐樱一块化石。这是一块从珠穆朗玛峰上获得的海洋生物化石。1924年,探险家首次发现了嵌入珠峰岩石中海洋生物化石。据曾参与攀登珠峰的人介绍:“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营地,你可能会随时捡到一块海螺化石。”听到探险者和科学家们在高原上挖海鲜的经历,你应该相信我没有在胡扯了吧?但你可能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好家伙!难道亿万年前的海洋生物都是鲲鹏不成?!还能扶摇直上九万里!那个海洋生物化石又是什么?这些原本存在于海洋的化石,又是怎么跑到珠穆朗玛峰上的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了解什么是海洋生物化石,我们要先聊聊什么是化石。简单来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那么海洋生物化石则是原本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后的遗体与包围在四周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所形成的“石头”。鹦鹉螺化石在科学家的眼中,这些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就是书写地质变迁史的“活文字”。从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古生物的样子,推断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况,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并了解生物从古到今的演变。根据化石记录,我们还可以划分和对比地层,解释地质构造问题等等。三叶虫化石那些曾经存在的生物,指示着它们曾走过的路,并给我们这些“后来者”诉说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故事。而探险家和科学家们在珠峰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正是喜马拉雅山脉剧烈地壳运动的见证者。海胆化石这就为我们解释第二个问题指明了方向。根据地质考察证实,珠峰所在地在两亿多年以前曾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即古喜马拉雅海。今天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可通过古喜马拉雅海和古地中海(特提斯海)互相连通。在距今1200-2500万年的晚第三纪中新世中期,这里的地壳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古喜马拉雅海南边的印巴板块(印巴次大陆)向北移动,与其北边的欧亚板块(欧亚大陆)玩“贴贴”,结果用力过猛,把欧亚大陆撞肿了半边脸,特提斯海退缩成现在的地中海,最惨的莫过于古喜马拉雅海,直接被撞出一个“大鼓包”,也就是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上演了一幕“桑海变沧田”。海洋里的生物万万没有想到,它们习以为常的“海景房”,有一天却变成了“山景房”,过上了天寒地冻的高原生活,只能默默地感慨一句:世事无常呀。更为神奇的是,其中含有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岩层并没有在造山运动中被过度破坏,其中含有的化石自然也就依然保持完好,它们是地球历史最好的见证者,默默记录着一切,如今以化石的身份出现,向我们叙述过去的故事。喜马拉雅山在未来几亿年的时间内,由于板块之间“贴贴”的过程仍在持续,喜马拉雅山会一直长高,平均每万年增高20-30米,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群山之中,自然也伴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高而升高。但随着高度的增加,珠峰的重量也随着大幅升高,最终自身的结构强度将无法维持稳定,重力会让珠峰发生坍塌,随后继续再升高,再倒塌。直到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再次分开,这时珠穆朗玛峰所在的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很可能就会重回大海的怀抱,再次上演“桑田变沧海”。到时候,海洋生物们或许又可以回到它们熟悉的“海景房”了~珠穆朗玛峰看到这里,赶紧拿起你的小锄头,在你家挖挖看有没有“海鲜”吧(bushi*造山运动:一个板块对另一个板块的压力(通常是海洋板块撞击大陆板块)会导致海洋岩石板块的断裂,这些岩石会在推动的过程中互相堆叠在一起。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它们不断堆积,山脉便形成了。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文章转载自“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什么?越光滑摩擦力越大?

本篇文章正文共3411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1分钟有一种力,不论你的物理学得是好是坏,我们确定!一定!及肯定你不陌生!!这种力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我们走路需要它,开车需要它,连用手端起早餐也离不开它——它就是:摩擦力。摩擦力基础知识复习时间到简单的说,摩擦力是指接触的物体之间出现的一种抵抗横向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很显然,摩擦力不是一种基本力,它是由接触面处的微粒集体作用的效果。实际上,它的微观本质源于电磁相互作用力。由于摩擦力是大量粒子集体参与的,因此它的作用过程是一种宏观现象,必然与大量粒子的运动相关联,也就是所谓的热现象。当物体接触面相对滑动时,那些彼此靠近的原子或分子就会互相推动和拉扯。这会导致两种主要作用,一是那些粒子之间的结合被打破并重新结合,这往往会导致放热;二是原子受到外力作用,会导致加速运动,从而使其热运动的动能增加,温度升高,这也会导致放热。无论沿着哪个方向运动,摩擦力都会导致一样的后果,都是让机械能变成热能,你不可能通过相反方向的摩擦回收之前产生的热。路径越长,经摩擦产生的热更多。换句话说,摩擦力是非保守力,它做功的过程不是可逆的。摩擦起电是另一个由摩擦导致的典型现象。简单的说,不同的物质中的电子受到的束缚作用存在差别,当二者接触时,就有电子被其中一方获得,这就导致了电荷分离。摩擦力的作用不过是加强了这种物质间的接触,所以导致了更明显的电荷分离。由于涉及的原子数量如此之大,从第一性原理的层次计算摩擦力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摩擦力一般只基于经验分析来研究。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Amontons,1663~1705)最早系统地给出了固体间摩擦力的三条经验规律,即定律一:摩擦力与施加的正压力成正比。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攻略 | 如何在公众科学日听50多位院士讲课?

2023年5月13-14日,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研究所将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在公众科学日期间,50余名院士将围绕公众关心的天文地理、航天探索、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科普讲座。不少即将参与现场活动的粉丝问:“我参加的活动里,能听到院士讲课吗?他们都会说什么?"没有机会来到现场的粉丝也在问:“如果我没抢到公众科学日的入场券,还能听到院士讲课吗?”为此,大院er整理了这份攻略。院士们会讲什么这里是部分院士的讲课信息,向你预告!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如何用毒蛇的蛇毒以毒攻毒?

正文共383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2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温馨提示:当你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已经想到本篇的大概内容了。恐蛇🐍人士量力而行哦~公元前一世纪,东欧的黑海地区出现了一方霸主——本都帝国(Pontus),它野心勃勃,不断兼并周围小国,甚至和古罗马展开过三次旷日持久的战争,而掌控这个战争机器的狂人名叫米特里达梯六世。但是比起赫赫战功,米特里达梯六世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毒药的痴迷,人送外号“毒王”。据说他为了获得百毒不侵的超能力,每天都要吃点毒药压压惊.....卢浮宫中的米特里达梯六世雕像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来中科院过周末 | 西安分院&兰州分院&新疆分院·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年5月13-14日,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研究所将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当我们谈论科学时,你会想到什么?是古代的伟大发明?还是现代的科技魅力?是那些让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科技进展?还是人类探寻世界客观规律征程上闪耀的群星?正因为我们时时遇见科学,我们对“科学”才有如此丰富的遐想,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到问题,更想要答案。在公众科学日里,你可以走进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你不仅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展示,收获不一般的互动体验,还能和科学家们亲密接触,遇见答案,更预见未来。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为你开放,500多场特色科学活动等你参加,1000多位顶尖科学家陪你玩转科学。现在,以中科院的名义邀请你近距离领略科学的魅力激发未来的无限想象特别提示:科学大院会陆续发布中科院各所的公众科学日开放信息,参与活动请预约报名,预约方式见文末,也可在大院后台回复“1314”(有惊喜,报名快人一步)~西安分院
2023年5月7日
其他

来中科院过周末 | 沈阳分院&长春分院&合肥地区&其他·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年5月13-14日,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研究所将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当我们谈论科学时,你会想到什么?是古代的伟大发明?还是现代的科技魅力?是那些让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科技进展?还是人类探寻世界客观规律征程上闪耀的群星?正因为我们时时遇见科学,我们对“科学”才有如此丰富的遐想,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到问题,更想要答案。在公众科学日里,你可以走进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你不仅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展示,收获不一般的互动体验,还能和科学家们亲密接触,遇见答案,更预见未来。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为你开放,500多场特色科学活动等你参加,1000多位顶尖科学家陪你玩转科学。现在,以中科院的名义邀请你近距离领略科学的魅力激发未来的无限想象特别提示:科学大院会陆续发布中科院各所的公众科学日开放信息,参与活动请预约报名,预约方式见文末,也可在大院后台回复“1314”(有惊喜,报名快人一步)~沈阳分院
2023年5月7日
其他

来中科院过周末 | 广州分院&成都分院&昆明分院·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年5月13-14日,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研究所将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当我们谈论科学时,你会想到什么?是古代的伟大发明?还是现代的科技魅力?是那些让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科技进展?还是人类探寻世界客观规律征程上闪耀的群星?正因为我们时时遇见科学,我们对“科学”才有如此丰富的遐想,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到问题,更想要答案。在公众科学日里,你可以走进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你不仅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展示,收获不一般的互动体验,还能和科学家们亲密接触,遇见答案,更预见未来。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为你开放,500多场特色科学活动等你参加,1000多位顶尖科学家陪你玩转科学。现在,以中科院的名义邀请你近距离领略科学的魅力激发未来的无限想象特别提示:科学大院会陆续发布中科院各所的公众科学日开放信息,参与活动请预约报名,预约方式见文末,也可在大院后台回复“1314”(有惊喜,报名快人一步)~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活动时间:2023年5月13日9:00-11:30活动地点: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活动内容:1.科普讲座(1)玩转声音的声学材料主讲人:广州化学研究所
2023年5月7日
其他

来中科院过周末 | 北京周边·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年5月13-14日,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研究所将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当我们谈论科学时,你会想到什么?是古代的伟大发明?还是现代的科技魅力?是那些让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科技进展?还是人类探寻世界客观规律征程上闪耀的群星?正因为我们时时遇见科学,我们对“科学”才有如此丰富的遐想,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到问题,更想要答案。在公众科学日里,你可以走进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你不仅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展示,收获不一般的互动体验,还能和科学家们亲密接触,遇见答案,更预见未来。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为你开放,500多场特色科学活动等你参加,1000多位顶尖科学家陪你玩转科学。现在,以中科院的名义邀请你近距离领略科学的魅力激发未来的无限想象特别提示:科学大院会陆续发布中科院各所的公众科学日开放信息,参与活动请预约报名,预约方式见文末,也可在大院后台回复“1314”(有惊喜,报名快人一步)~中关村地区
2023年5月6日
其他

来中科院过周末 | 上海分院&南京分院&武汉分院·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年5月13-14日,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研究所将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当我们谈论科学时,你会想到什么?是古代的伟大发明?还是现代的科技魅力?是那些让日常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科技进展?还是人类探寻世界客观规律征程上闪耀的群星?正因为我们时时遇见科学,我们对“科学”才有如此丰富的遐想,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到问题,更想要答案。在公众科学日里,你可以走进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你不仅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展示,收获不一般的互动体验,还能和科学家们亲密接触,遇见答案,更预见未来。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为你开放,500多场特色科学活动等你参加,1000多位顶尖科学家陪你玩转科学。现在,以中科院的名义邀请你近距离领略科学的魅力激发未来的无限想象特别提示:科学大院会陆续发布中科院各所的公众科学日开放信息,参与活动请预约报名,预约方式见文末,也可在大院后台回复“1314”(有惊喜,报名快人一步)~上海分院
2023年5月6日
其他

人类还在演化吗?比如脑子变小……丨说点人事

正文共5844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6分钟接受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一般都具有两面性。于演化而言,也是如此。在诸多爆款文章反复说明现代人类演化至今身上存在的bug的时候,我们还是想聊聊演化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有哪些演化,能让人过得“更好”?农业的出现,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对环境的改造,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国之大者”农业为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狩猎和食物收集者变为农耕者,不再居无定所,而是聚居在村落中,这导致人口密度大大增加。由于农业需要灌溉用水,居住地附近常有沟渠水塘,其中往往蚊虫滋生,给聚居的人类带来疾病。畜牧业的发展,也让许多人被比如天花和鼠疫等动物传染病感染,痛不欲生。天花可能来自某些动物中无害的痘病毒,但在人类驯养或密集接触它们后,变成了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天花病人图片极易引起不适,请读者慎重搜索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为了送几个柜子上天,我们每0.5小时排班,提前4小时到岗

正文共5120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6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提起中国的空间站,也许大家最熟悉的还是航天员的“天宫日常”、妙趣横生的太空授课、还有他们的“太空漫步”……不过,我们花了这么大的力气”上天”,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去年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2月16日,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首次在轨点火测试,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我们为什么要在太空中做各种实验?科学实验柜又是什么?造出中国自己的实验柜,究竟难在哪?科学家们研制实验柜的日常,又是怎样的?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张璐。(本文根据专访内容整理)我国空间站布局示意图为什么要到太空做实验?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探索地球,可先从区分³He和⁴He入手

正文共3338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1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He从太阳来,我们却在月亮上继续找它,希望有一天用在地球上。从这一拧巴的路径,不难看出人类对这一元素周期表排名第二元素——氦(Helium)的孜孜追寻。(点击此处了解科学家对氦的发现与利用过程)今天,我们书接上回,先暂时不提上月球开发He的事情,而是脚踏大地,看看区分不同的He同位素能对我们探索地球有何作用。图1.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比灯泡亮1亿亿倍,比太阳亮1万亿倍!这就是它发出的光 | HEPS

正文共4768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注意看,在北京的怀柔科学城,正在建一个“放大镜”:它将发出世界上最亮的“同步光”!它发出的光会比灯泡的亮度高1亿亿倍,比普通的X光机高10万亿倍,比太阳亮度高1万亿倍,将成为我们探测微观世界的利器,照亮科研之路。这就是HEPS,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什么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似乎每个字我都懂,但是合起来就不知道是啥意思了?下面我们分别解释一下。光源:太阳、电灯,抑或是燃烧着的蜡烛……这些能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光源发出的是看不见的X光,相当于一台巨型的X光机。光是一种电磁波,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以及伽马辐射,都可以看作不同形式的光。同时,光也是一种粒子,叫做光子。我们可以用波长或者频率表征光波,也可以用能量表征光波。波长越短,能量越高。波长在0.01⎯100埃(1埃=0.1纳米=10-10米)范围内的电磁波,就是X光,也称X射线,由德国物理学家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两个人,他们能繁衍后代并拯救人类吗?

本篇文章正文共243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两个人,他们能繁衍后代并拯救人类吗?首先,并不是只剩下两个人,后代就必然出现「基因」上的亲近繁殖。其次,即便出现「基因」上的近亲繁殖,也并不一定会出现遗传病。如果这两个人是天选之子,没有携带任何的遗传病基因,且没有任何生存和交配忧虑,那么他们很快就能创造一大群“天龙人”。这群天龙人,的确基因纯合度太高了,很容易出现弱残个体,但没有关系,在人丁足够兴亡的时候,以开疆扩土的名义,流放到环境恶劣甚至被辐射过的地方。在一代代基因突变,以及经过环境的不断淘汰之后,剩下的后代,自然就拥有了丰富的基因型。只剩下两个人,就只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科技已经足够发达,这两个人只需要繁衍生殖就可以了,其它各个方面,自然有人工智能体系提供所有的服务。那么,这种情况下,科技已经无比发达了,想要怎么生殖都可以,大批量克隆,突变诱导,基因改造甚至是设计……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不说还剩下两个人,哪怕仅仅剩下一个活体的具有分裂能力的人类细胞。那也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繁衍出整个人类来。二:就像伏羲和女娲,亚当和夏娃。没有啥发达的科技,但还算衣食无忧。这种情况下,虽然无法避免道德伦理上的近亲繁殖,但其实只要后代足够的多,就可以在基因上避免近亲繁殖。人类有23对染色体,一个人可以产生223种配子,也就是8388608种,但其实这些配子也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因为还会存在基因突变,以及联会时互相交换等位基因。也就是说,每一次产生的配子都可能完全不同。当然,这些小变化,在短期与是否近亲没有任何的关系,主要还是在染色体的配对上。假如:对于完全没有亲缘关系的父母来说。父亲减数分裂出了A1和A2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母亲减数分裂出了B2和B2两种次级卵母细胞。如果A1和B2配对生下儿子A1B2,A2和B1配对生下女儿A2B1。那么,A1B2和A2B1结合,就不会存在任何纯合现象。也即,他们虽然从人伦的角度上来说,是近亲繁殖,但是,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后代并不近亲。这些配子产生的后代中,不会发生纯合现象的组合还有:A1B1和A2B2。总共有两种方案,为啥不是四种?因为女女和男男无法产生后代(当然,出现性反转且具有生育能力的可以有,但十分罕见。极低概率对人类短期繁衍生息影响不大,也不用考虑)。除此之外,也并不是发生纯合现象,就一定会出现遗传病,主要看等位基因自身的情况如何。而且出现1个染色体纯合和出现23条染色体纯合,得遗传病的概率是完全不同的。人体基因突变的概率很低,碱基出现错误的概率低至1/106~1/109。但人类身上存在2~3万个基因,31.6亿个DNA碱基对,这就造成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基因突变个数,可以达到100~200个新的突变,当然,每一个突变产生遗传病的概率其实是很小。例如血友病大约是1/5000的概率。另外染色体的突变率较高,大约有0.47~0.84%,不过染色体突变绝大多数都会通过流产自然淘汰掉。所以,能够活下来的,大多数也都健康。如果父亲产生一个常染色体的隐性致病基因,那么子女有1/2携带隐性致病基因,孙辈致病的概率就是1/4。亲缘代系越远,致病性也会更低。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代的生育能力足够强,那么代系传得足够多,正常的子女就越来越多。女性一生10胎,在古代大家族其实并不少见。例如,在食物充足,恰好生理情况十分理想的情况下,保证每个代系平均能养大成人5胎,同时排除1胎不能生育的。五六代之后,就能繁衍出100多个健康的后代。如果还是不存在环境和食物忧虑,基本上就能自然传代了。但如果同时含有5个隐性致病基因,那么孙辈至少存在一个遗传病的概率高达76.3%。如果这些遗传病全部影响生殖,哪怕生个十胎,也大概率绝后。当其实绝大多数的遗传病,并不会影响生育。如果绝后的概率是1/10,也基本不影响繁衍,只不过后代质量堪忧,环境出现恶劣变化,就会存在灭绝之忧虑。现实中的普通人,每一种遗传病的发生概率从几千到上万分之一不等。人类遗传病的总数多几千种,每个人总会暗藏那么几个隐性致病基因。所以近亲结婚,都会存在很高的遗传病概率。当然,严重到影响继续繁衍生息的比率,还是更低一些。虽然不同的社会学家,从现实的角度预估的人类最低繁衍数从51(一般来说女性最少保证50人)~5000不等。但从十分理想的角度来说,如果衣食无忧,且至少前十代完全没有人伦忧虑。两个人是完全能够保证繁衍生息的。当然,且至少前十代完全没有人伦忧虑。总的来说,无论未来、现代还是原始社会,只有给予的生存条件足够的优渥,两个人是的确可以让人类繁衍生息的。当然,在自然生育状态,要绝对保证繁衍生息,往往还是需要数百的人口。但其实,当人类快要灭绝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AI助力帕金森病诊疗:通过呼吸诊断、可穿戴设备监测、激光调整异常步态……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仅通过读取一个人的夜间呼吸特征就可以检测出帕金森病,该研究也表明人工智能可以获得传统手段上无法获得的临床见解。图7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不爱“吃苦”、能跑路、出汗多……我们身上有多少DNA突变? | 说点人事

正文共4813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3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在上一期,我们谈到了有关“人从哪里来”的猜想,介绍了支持“人类可能演化自非洲的猿类”的诸多分子生物学证据和化石证据(点击此处回顾上一期)。我们已经知道,正是由于DNA序列改变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后果,使一些猿变成了人。这一期,我们就以举例说明的方式,看看环境变化过程中DNA的突变,是如何促进人类演化的。太长不看版什么变化令我们对苦味的敏感度增加?——TAS2R16基因的第172位的氨基酸从赖氨酸变为天冬酰胺(K172N)。什么变化让我们更能奔跑?——CMAH基因的失活。什么变化让我们成为最能出汗的动物?——EN1基因增强子的序列变化。为什么人类肤色有不同?——emmm很难缩减,建议直接看彩蛋。能用火,吃熟食让我们的基因发生了什么变化?——使肌球蛋白16基因失活和唾液淀粉酶基因份数增加。从生命的“设计蓝图”——DNA说起DNA是生命的“设计蓝图”,并且作为遗传物质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在几百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分道扬镳以后,遗传给后代的设计图就不断改变,与黑猩猩DNA的差别也越来越大,最后导致了人类的诞生。黑猩猩是与我们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了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当我第一次看到“天眼”的招聘,感觉可能是个忽悠人的项目,比卖拐还不靠谱 ……

本篇文章正文共4524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3分钟一般一项工程有一项世界第一,就已经很难了,但是这个索网却集齐了三项世界第一,可以想象它的难度有多大。姜鹏
2023年4月9日
其他

蝗虫是野生动物吗?需要保护吗?

本篇文章正文共8256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8分钟在今天的内容开始之前,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蝗虫是野生动物么?”“稻鱼共生系统里的泥鳅是野生动物么?”“这只龟是受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联和效益,采取何种行动去干预,以及如何定义“野生动物”。2020年5月,一篇探讨野生动物元概念的文章《“野生动物”的概念框架和术语定义》在《生物多样性》杂志见刊
2023年4月8日
其他

最容易被ChatGPT抢饭碗的科学家,竟然真的是数学家???

工具无法直接帮助我完成核心任务——如尝试解决一个尚没有答案的数学问题,但是它们对于各种次要(但仍与工作相关)任务时非常有效(尽管之后需要一些手动调整)。”隐私隐患如何解决目前来看,这些职业是否会被
2023年4月7日
其他

月球基地建在哪儿?洞里

正文共3230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0分钟也可点击本篇推文音频,用耳朵聆听知识~在科幻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充满现代工业质感的月球基地。比如下面这种:《独行月球》电影中月球基地
2023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