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监测身体健康,也许只需一滴汗?

蔡鑫 科学大院
2024-08-25


正文共1417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

也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用耳朵聆听知识~


炎炎夏日,太阳暴晒之下,光是走在路上就能走出一身的汗。不过擦拭汗水的你是否曾想过,仅仅通过一滴汗,就能洞察你的身体健康状况?


其实,作为人体的自然产物,我们身上流出的汗液远不止是利用简单的水分蒸发来实现体表降温那样简单。汗液蕴藏着丰富的健康信息,是连接内在机能与外界环境的桥梁,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监测人体健康的重要渠道。


人体的汗液隐藏着丰富的健康信息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汗液中的电解质离子:

人体健康指标的“晴雨表”


可别小瞧了我们身上流出的汗液,它含有电解质、代谢产物、药物、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尤其是电解质离子,如钾(K+)、钠(Na+)、钙(Ca2+)等,其在体内的平衡状态对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心脏跳动等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品。


例如,钾离子参与心脏肌肉细胞和心肌细胞静息/动作电位的形成,与心脏的正常跳动和节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流失过多可能影响心脏跳动和神经肌肉功能,而钠离子的流失可能导致疲劳、头晕、肌肉痉挛等症状。


部分饮料能补充人体流失的电解质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因此,汗液中的离子浓度作为评估人体水分平衡、神经肌肉功能乃至心脏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浓度变化往往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汗液中的离子浓度,我们就可以监测体内水分平衡、电解质状态、能量代谢情况乃至一些疾病等潜在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信号。


人体汗液分泌生理学

(图片来源:Wei Gao)


可穿戴汗液离子监测设备:

健康科技的“保护侠”


与其他生物流体,比如血液、尿液等体液的监测相比,汗液监测有独特的优势:既没有很强的侵入性(不用扎针!),也可以实现连续长时间监测,极大地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因此在健康监测和医疗诊断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最初汗液的成分必须依赖大型仪器进行化学分析,后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更加先进的传感器,能够直接贴合人体表皮,实时“解析”汗液,从中获取各种重要的生理指标信息。


通过集成微流控技术,传感器能以更少的样本量完成高效分析;结合无线传输技术,传感器能实时同步数据至智能手机或云端,为用户提供即时的健康反馈。小小的穿戴设备设计精巧地贴合于皮肤表面,可随时随地实现微量汗液中电解质离子的检测,成为当今健康科技的“保护侠”。


可穿戴汗液传感监测设备

(图片来源:Jihong Min)


全集成多路腕表:

医疗健康检测的“预报灯”


汗液离子传感芯片的核心部件是固体接触层,其稳定性关乎传感器的应用效果和使用寿命,是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传感芯片得稳,才能准、用得久,这是长期可靠监测的硬指标。因此,设计高稳定固体接触界面,同时开发全集成多模块汗液离子传感器,对于多种离子的实时稳定监测极为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研究部黄行九研究员团队研发出全集成多路腕表,包含高稳定的固体接触层、敏感的传感器阵列、新型微流通道、高效信号转换与处理系统,以及直观的数据可视化界面,能够精确识别汗液中的钾、钠、钙等关键电解质离子,宛如医疗健康检测的“预报灯”。相关研究发表在ACS Nano国际期刊上。


监测汗液中电解质离子的全集成多路腕表:(a-c)三通道传感器阵列示意图;(d)全集成多路腕表;(e)包括电源管理、信号转导、处理、有线/无线传输到用户界面的传感器阵列传输组件的系统示意图;(f-h)志愿者佩戴腕表时的运动监测示意图及结果。


该腕表即使在存放半年后,仍能够保持对人体汗液中钾、钠、钙离子的精准监测,长期可用性远超其他多种传感芯片。该研究深刻融入了材料设计、界面机理研究、传感器芯片量产、模块化完全集成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为推动多种技术融合的可穿戴电化学汗液传感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未来,汗液传感器的跨学科共同研发将使得汗液监测将更加精确、全面和深入,让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身体的健康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心。


作者:蔡鑫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49秒,室温磷光取得新突破!>>

巧驱蚊产品选购指南:别瞎买! >>

不爱“吃苦”、能跑路、出汗多… >>

科学家在种子上撒尿液防鼠 >>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学大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