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为什么要自己研发冬奥会的造雪技术?

中国科普博览 科学大院 2023-11-13

北京冬奥会开幕已经进入倒计时,一个月后北京冬残奥会也将如约开赛。冰与雪是冬奥会的“灵魂”,不过,二、三月的北京并不是冰天雪地景象,还很可能遭遇各种极端天气,赛事需要的滑雪赛道怎样保障?


在历届冬奥会中,“人工造雪”早已是常规操作。打造优质的冰雪赛道,可为运动员创造佳绩提供条件,又在客观上增加了竞速比赛的激烈程度。


但是,你以为造出符合奥运标准的赛道很容易么?其中有什么科技含量?我们将用两个视频给你讲清楚。


上篇↓↓↓



奥运赛事的用雪标准,对密度、硬度、含水量等等参数要求,比大众娱乐型雪场要严苛好多。


常规处理手段搞出来的雪,是完全没法满足赛事标准的。而北京冬奥会的雪上项目共计76块金牌,占金牌总数的70%。因此场地雪务保障技术,是影响北京冬奥的重中之重。


照理说此前冬奥会已经举办了20多届,相关的技术积累也有一大堆,直接照搬不行吗?还真不行,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在中国举办冬奥会之前,现有的雪务保障技术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了。不同的比赛场地,面临不同的气候条件,并没有一套普遍适用的技术去应对。北京地处大陆季风性气候区,少雪且温差大,要做好造雪、保雪、储雪工作,是难上加难。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因为雪道质量问题,5次比赛延期,9次比赛推迟。2014年索契冬奥会吸取教训提前进行储雪,但还是因为气温因素出现了几次推迟和提前。2018年平昌奥运会也做足了应对措施,依然因为大风等意外因素,数次出现比赛延期改期。所以说,光吃老本不行,必须依照北京冬奥的气候特点研发配套对应的技术。


第二个原因,国际上现有的相关技术及设备,并不是想拿就拿。以核心的造雪设备、雪道技术、储雪技术为例,分别掌握在意大利、俄罗斯、芬兰的相应团队手里。为了垄断生意,国外团队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封锁。最典型的行为就是,施工的时候不让看,监测验收的时候就告诉你达标还是不达标,至于哪里参数不吻合,对不起,无可奉告。



有人也许会觉得,国富民强了,我们花得起钱,全部用国外的技术服务有什么不可以呢?这就要说到第三个原因。掌握精准的雪务保障技术,才能掌握整套相应的技术参数,才能帮助到我国的教练员运动员去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技战术水平。


基于上述原因,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组建了以科研院所、冰雪高校、滑雪场和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团队,经过几年的艰辛摸索研究,终于研发出适合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雪务保障一体化解决方案。既保证了冬奥的顺利成功召开,也为我国后奥运时代我国冰雪运动产业“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和“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他们是怎么做的?明天请继续观看~~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实现制冰自由,究竟靠什么黑科技?>>

这么多雪花,竟然找不出两片一样的 >>

让我们也去看看,青藏高原的雪 >>

玩雪,我们是专业的!>>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