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猕猴桃和新西兰奇异果有什么区别?“我觉得中国人最不应该问这个问题”
本篇文章正文共6823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6分钟
看到老百姓用我们的品种、技术挣到钱了,
就是作为育种人最大的幸福。
钟彩虹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钟彩虹,从事猕猴桃研究有31年了,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和猕猴桃这些年的经历。
说起猕猴桃,很多人会问我,中国的猕猴桃和新西兰的奇异果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新西兰的奇异果就是中国的猕猴桃。
右:唐朝就有人工栽培记载
(黄宏文等著,《猕猴桃属:分类·资源·驯化·栽培》,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
猕猴桃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水果,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记载,叫苌楚;在唐朝时就有人工栽培的记载。
但是为什么新西兰的奇异果比我们的猕猴桃更让人记住呢?这要追溯到100多年前的一袋中国的猕猴桃种子。1904年,新西兰的一名教师到湖北宜昌探亲,从当时在中国收集植物资源的英国植物探险家威尔逊(E H Wilson)手上得到了一把种子。
后来,这把种子被带回新西兰,交给了当时的苗圃工作者。苗圃工作者通过这把种子,在上世纪20年代时培育出以海沃德(Hayward)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种。
这些品种的名字都是当时的苗圃工作者用他们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这个猕猴桃那时候还叫什么呢?还叫做Chinese gooseberry(中国醋栗),很有中国特色。
但到了1959年,为了开拓美国市场,新西兰就用代表国家形象的国鸟“几维鸟“来命名猕猴桃。为什么呢?因为几维鸟也是棕色的,毛茸茸的,很像猕猴桃。所以猕猴桃就被命名为Kiwifruit,翻译叫几维果,也有叫奇异果的。西方很多国家好多年都认为这个奇异果是来自新西兰的,好像跟中国没什么关系了。
上世纪70到80年代,“海沃德”猕猴桃从新西兰传到了全球,欧美很多国家,也包括我们中国在80年代最早种的猕猴桃也是“海沃德”。在这时,这个品种在全球的栽培面积占到了95%以上,独霸全球市场。
90年代时,新西兰的奇异果也出口到中国。其实那时国内也开始种植猕猴桃了,但大家可能看到最多的还是在大超市里,要到进口柜台去买,买的时候是论个卖的,都是写着Kiwifruit的奇异果。确实,它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拿在手上就能吃,回去以后也很经放、很好吃,当然价格又很贵。
但我们当时的猕猴桃,首先种植面积小,在当地就销售完了,基本上到不了这些超市。后来产量高了开始上超市了,是直接从园子里采下来就进超市,硬梆梆的,消费者买的时候体验感非常不好。
当时民间有一个说法是“七天软、十天烂、半月扔一半”。所以很多消费者跟我说:“我不太愿意买猕猴桃,我愿意买奇异果。”
还有一个原因是口味不稳定,因为我们的猕猴桃是千家万户种出来的,每家每户种出来口感都不一样。所有这些原因,就导致大家对奇异果和猕猴桃的印象是这好像是两种水果。但实际上,这是因为我们的品种和技术没跟上来。
培育好吃、好管、好放的猕猴桃
那什么才是老百姓喜欢的果子呢?我其实也是参加工作以后才慢慢领悟到的。我是1992年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的,毕业就来到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幸运的是正好分到了猕猴桃课题组,所以我就跟猕猴桃结缘了。
到园艺所时我们的第一个工作是什么呢?去管园艺所的猕猴桃基地,才20亩地,但这20亩的资源圃里各形各色的猕猴桃有七八十份。园子里的所有事情,除了挑担子做不了之外,其他任何事情,施肥、浇水等等我们都要做。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接手基地的当年冬天,我那时还不懂,刚刚从大学毕业。搞冬季修剪时有两位老工人舍不得剪,那一年只要是好的枝条都留着了。结果到第二年产量是很高,但大部分都是小果子,到销售时就增加麻烦了,因为太小的果子不好卖。
那我们怎么做呢?为了减少损失,我们从9月初到10月底,就开始带着两个工人,把果子摆到三轮板车上到处去推销。
我那40多天下来,听到了很多关于猕猴桃的抱怨。他说你这个猕猴桃,要不就太硬了,太硬了我不能马上吃。还有你这软的我也不敢买多了,我可以买个一斤、两斤,但买多了之后回去放了呢它又坏了。还有因为品种太多,所以味道也是各种各样的,甜的、酸的,基本上是各种各样的风味。
所以从这里开始,我就意识到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猕猴桃:大家想要的是买了就能吃、拿回去还能放久一点的猕猴桃。所以我接下来就想,我们要培育出一个好吃、好管、好放的猕猴桃品种。
我们还真是幸运,几年之后,我还真碰到一个这样的品系。这个品系是当时湖南当地的一个老乡在山上找到的资源。他发现这个品种很好吃,就送给我们。我们拿来看了之后,它不仅好吃,还发现一个好特点,就是很经放。在放的过程中,它皱皮之后还能吃,微硬的时候也能吃。
为了把这个品系做得更好一点,我们在湖南省的很多地方,到不同的海拔梯度做区域试验,告诉老百姓怎么栽、怎么种。经常要亲力亲为地教他们怎么做,到冬季告诉他们怎么修剪,夏天怎么授粉。
整个过程花了9年时间,终于把这个品种选育成功了,就是现在的“翠玉”。
这个品种的优点确实就是耐储,硬的时候也能吃,很多消费者很喜欢。但它有个缺点,就是不好看,没有吃过这个猕猴桃的都不太想买它,但吃过它的人回头客特别多。
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品种还有个抗溃疡病的优点。说溃疡病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它其实相当于猕猴桃树上的一种“癌症”,是很难防治的,目前来说还没有找到攻克的办法。但这个品种特别抗溃疡,所以这几年推得非常快,现在成为国内的一个主栽品种。
2006年10月份,我报考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博士生,有幸加入到武汉植物园的猕猴桃研究团队中来。我到植物园后,正好碰到当时四川的一家公司来寻求帮助。他们前期承包了将近1万亩的土地准备种猕猴桃,前期也种了两三千亩,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他们没有品种、没有技术,特别着急。
当时也巧,正好武汉植物园通过前期20多年的积累,选了一个非常好的黄肉猕猴桃品种“金艳”。这是一个种间杂交品种,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种间杂交培育品种。
这个品种不仅是黄肉、果子大,它同样具有前面说的“翠玉”耐储的特点,硬的时候也能吃,常温下能放40多天,低温下可以放到第2年的六、七月份,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商品性状。
所以当时通过所里跟企业多次交谈,最后把这个品种授权给他们种植。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把品种授权给企业来做授权种植的案例。
当时我们园领导、也是我导师黄宏文研究员让我去指导他们技术,我还是很担心的,因为那是将近1万亩。对我来说,我以前就指导过几百亩的园子,确实从来没搞过这么大规模的,所以心里很没底。
在忐忑的心情下,在2007年1月,我和组里的老师带着枝条和嫁接师傅一起到四川蒲江县,开始了长达5年的对企业的跟踪服务。
不仅是企业,其实还有整个成都地区,我们在那边指导怎么育苗、怎么建园,以及夏天整形、冬天修剪,一直到最后什么时候采收,怎么分选、怎么包装……整个环节我们提供技术方案,白天在地里指导他们,晚上给公司的年轻人讲课,教他们怎么做。
花了整整5年时间,效果也很好。2007年嫁接的,在2008年亩产量就有800斤,后面持续增加。到了第5年,它每亩的产量就达到4000斤以上。所以“金艳”这个品种是丰产性、稳产性非常高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6000多斤。
带动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这对公司所在的复兴乡是带来了“福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地老百姓自己跟我说,这个复兴乡当时是一个最穷的乡,通过这家公司在当地发展猕猴桃,使他们乡成为了最富的乡。
一方面是公司在做将近1万亩的基地,每天需要大量工人,所以这些老百姓都成了公司的产业工人了,不管是田间,还是采后的分选、包装。
同时,公司试种成功也带动了老百姓自己种猕猴桃的欲望,很多老百姓开始用自己家里房前屋后的地种猕猴桃。
其中很有力的一个例子是当时有一个叫老郑的,家里种了20多亩猕猴桃,种的就是“金艳”这个品种,有一年产了有50多万收入。两三年后,他就把家里的旧平房变成了一栋小洋楼,这是让我非常高兴的。所以我每次去,老百姓一见到我就把我拉到他家里去吃饭,其实就是表现他们的热情。
更让我高兴的是什么呢?就是培训。其实刚开始去,当地老百姓会想:你能指导好我们吗?所以上课都是没有多少人来听的,就零零星星几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听我们的课。结果到后面,越来越多老百姓来听。有一年整个乡政府会议室里三层、外三层全部挤满了人,连会议室外面的过道上都站满了。
到了2010年培训时是什么状况呢?因为他们前期种猕猴桃致富了,团购奥迪,那些农民都是开着奥迪、穿着西装来听我们的课。
当时我同事就说:钟老师,这他们还要种猕猴桃吗?我说:因为种了猕猴桃致富了,所以更需要,对科技更相信了。当时给我们感受是非常深的,确实带动了整个蒲江的猕猴桃产业发展,高峰期达到了12万亩。
(钟彩虹、韩飞、李大卫、刘小莉、张琼、姜正旺、黄宏文. 红心猕猴桃新品种东红的选育. 果树学报,2016,33(12):1598-1601.)
那么我到武汉植物园后,除了科技推广之外,其实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资源的鉴定和育种。这个照片,大家看了很有食欲的这个品种,就是我到武汉植物园后全程选育的一个品种“东红”。
“红阳”这个品种大家可能都吃过,红心的,口感非常好吃。但是它不耐热,也不耐储藏,到了武汉以后就没有红色了。那我们就想培植一个在武汉能红、又耐储的红心猕猴桃。所以就把红阳的种子洗种、播种、育苗,从苗子里再去筛选好的品种。
很幸运的是,从这1000多棵苗子里终于找到一棵又红心,果子后熟期又很长的品系。当时测出来二三十天才后熟,并且后熟以后硬硬的也能吃。
我就高兴了,立马把这个品系做重点,通过不断观察它的遗传稳定性,就是它的性状是不是一直稳定下去。还有在各个地方,我们在全国三四个省份都去布点、去种植,看它是不是表现好,然后寻找最佳的种植区域,就是它在哪里种的品质是最好的。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对这个品种做了一系列评价工作,从果实的评价、田间的评价以及抗性的评价,2011年申请品种保护,最后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品种审定。
然后我们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到现在“东红”这个品种已经成为全国第三大主栽品种了,种植面积有30万亩。最让我高兴的是,这个品种帮助了贵州的水城县。
我们是2012年受当地邀请过去的,他们当时也想发展猕猴桃,结果过去一看,很多是煤炭老板转行做猕猴桃。他们又不懂,很多果园都是没有规划的,因为是山地,直接把地稍微翻一翻,就把苗子栽下去了。所以后期田间管理跟不上,效益也很差,单产产量上不来。
当地政府很着急,就跟我们形成长期合作。很凑巧的是,后来水城的定点帮扶单位就是我们中科院,我们院里科技促进发展局引进项目、引进资金来进一步支撑水城的猕猴桃产业发展。
经过10年,从2012年不到2万亩,到2020年已经超过20万亩了。当时最早由煤炭老板的企业发展,之后也带动了很多老百姓种植,涌现了很多好的家庭农场。
上面照片就是一个家庭农场获得的荣誉证书。他其实2016年才开始种,当时还是个贫困户,所以利用扶贫项目的资金种了一点点猕猴桃,刚开始只有三五亩地,现在发展到15亩地了。这个老百姓很相信科技,我们每一次到他的地里去,他都能够把我们讲的落到地里。
其实我们做技术推广,最头疼的就是很多老百姓将信将疑、半信不信。而他是全信的,所以他达到效果是,2016年春栽的实生苗,2017年春嫁接东红,2018年亩产就达到1000多斤,然后到2019年就上了2000斤了。到盛产期后,现在的产量稳定在4000斤以上。
所以他从2019年开始,多次被评为整个六盘水市的“果王”,也因此获选了贵州省人大代表。前段时间我去水城出差,他给我报喜讯,他们的家庭农场又被评为全国家庭农场的典型案例,所以他很高兴。
这是我们在他家里装的防雹网。为什么装防雹网?因为六盘水市时不时会有冰雹发生。安装后,前几年还好,没有发冰雹,就是改善它的生态环境,调节果园温湿度。但是去年(2022年)四五月份,六盘水很多乡镇遭了大冰雹。他这个网子底下没受什么损失,但网外面七八亩地全军覆没了。
多亏网子底下的四五亩地,去年收入还有18万多,不然他去年就基本上没收入了。贵州的精准扶贫我们做了差不多10年时间,当然现在还在做,也会一直做下去,巩固前期成果。
育种背后的曲折
可能有人会问,你看你一下做一个品种,怎么这么容易啊?其实育种真的不容易,它是建立在太多失败的基础上。可能你们听到的都是好的,那是因为我成功了才说。没有成功、没有品种怎么跟大家说啊?
实际上很多情况是失败的,育种就是不断创制、不断评价、不断筛选、不断淘汰的过程,淘汰了很多不好的。
我2006年到植物园,当时喜欢到地里去转。我就找,找好的。结果发现一个山梨猕猴桃,是资源圃保存的另一个野生种类资源,它有个很好的特性,那个时候冬天12月份了,这个果子还挂在树上,也不落下来,摘下来直接就可以吃啦。
我说这个好,要是能用它做亲本,来改良一下现有的中华猕猴桃,让它过了成熟期也不落果,这多好呢!可以解决采收时期劳力集中的问题。
在2007-2008年,我就开展杂交,做了好几个组合,结果杂交因为跨倍体,只有一个组合是成功的,得到了苗子,也结了果。但每一个单株的果实到了成熟期不采都会落掉,所以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这次失败了,我没有成功。
但有时也有些意外收获。当时我不仅做了这三个组合,在2008年做了将近四五十个组合,培育了将近5万多棵杂交苗,没地方栽。我就到大悟县租了一块20亩的基地,有点靠河边,想办法在2009年的冬天把这些苗子栽下去了。
结果到了2015年刚开始开花结果,来了场大暴雨。那个基地淹了1米多深,所有苗子淹了大半天,大概超过5个小时。后面十几天,这些苗子都在高湿状态下,湿度太大了排不出去。结果我那20亩基地的苗子基本上全军覆没。这对我来说是损失惨重的,特别痛心。
但就是山梨猕猴桃这个组合,它倒是还有将近一半苗子存活,并且结果还很好。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发现山梨猕猴桃还有耐涝的特性。
我们立马就把这些没有淹死的苗又采回去,嫁接成嫁接苗,在植物园里栽了一小片,大概有1亩地。栽下来后到第4、第5年就开始开花结果了,结果又碰到武汉的高温干旱,所以说天气太影响田间育种了。
那年我一看栽培园里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山梨猕猴桃表现特别地抗高温,叶子长得特别好。其他树都看着萎靡不振,到了中午叶子就蔫搭搭的,只有这个组合很正常。我就太高兴了,我们找到了同时耐湿、耐高温干旱的品种。
这样的品种如果好吃的话,在生产上老百姓管理的成本就降低了。的确,它也遗传了中华猕猴桃高糖、口感很好的特性,并且它是种间杂交,很多品系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风味更浓甜,还有一种特殊的清香。
“中科绿猕”系列新品系
我们选出来5个品系申请了品种保护,也希望在三四年之后,这些品系能够成为品种在社会上推广。这就是我们育种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收获。
为中国猕猴桃夺回国际话语权
从前面的这些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到,其实育种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资源。如果没有资源的话就不要谈育种了。
新西兰那么多年后期再推品种,就没有资源,所以想尽办法从我们中国引进。所以我们特别需要收集、保存、利用资源。武汉植物园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经过了4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保存的资源有1400多份,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培育了各具特色的品种有45个。
特别是中间的金桃、金艳、东红,这3个品种不仅成为国内的主栽品种,也实现了海外授权,不仅推动了中国猕猴桃的产业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那么有了好品种,怎样让这些品种为老百姓服务呢?我们要深入田间地头,将这些好品种变成致富的“金果果”,让它们真正帮助老百姓。
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都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老百姓,先后带动了20万农民脱贫致富,人均增收超3000元。
到2021年,我国猕猴桃收获面积已经占全球的69%,年产量占到全球的53%,并且栽培面积中94%是国产品种。所以我们的猕猴桃真正夺回了国际的话语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业依赖“海沃德”的局面完全被改变了。
通过我30多年的体会,我觉得要把猕猴桃产业做好,其实真正需要的还是我们的品种、我们的技术这两大块。
能够不断科技创新,就能够推动国家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看到老百姓用我们的品种、技术挣到钱了,就是作为育种人最大的幸福。我们育种是做什么的?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最后,期待大家多吃猕猴桃,并且多吃国产的猕猴桃。
谢谢!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转载自“ 格致论道讲坛”,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
推荐阅读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