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叮!恭喜你收到一份来自六合建筑工作室的招生宣传
首先是我们的自我介绍
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
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19年-2022年)
天津市首批高校智库
六合建筑工作室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坚强后盾,以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长期致力于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工作室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教学、科研、交流等工作均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进入工作室学习的研究生,有条件潜心某一科研方向,在国际会议、高水平期刊上直叙己见;有机会赴野外进行遗址调查,探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领略长城的雄壮巍峨;有选择一展身手拼搏竞赛,收获博得头筹的幸福与喜悦;也有可能赴国外著名学府访学深造,在学术前沿历练、提升、突破。工作室将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引导、支持和保障,只要努力付出、坚持不懈,就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放眼全球、心向家国,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复合性高端人才,是本团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进入六合我能收获什么?
进入工作室学习的研究生
有条件潜心某一科研方向,在国际会议、高水平期刊上直叙己见
有机会赴野外进行遗址调查,探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领略长城的雄壮巍峨
有选择一展身手拼搏竞赛,收获博得头筹的幸福与喜悦
也有可能赴国外著名学府访学深造,在学术前沿历练、提升、突破
工作室将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引导、支持和保障,只要努力付出、坚持不懈,就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放眼全球、心向家国,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复合性高端人才,是本团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壹
六合团队
团队人员配置合理,研究基础坚实,相关理论和技术兼备
工作室现有教师及研究生近10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以及8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团队负责人张玉坤教授为中国建筑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教育奖获得者,中国民居建筑大师。团队成员包括(按姓氏笔画排序):孙莉、李严、李哲、贡小雷、张睿、苑思楠、郑婕、谭立峰等多位老师,集中了建筑规划、信息技术、历史理论、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空间句法、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导师介绍
张玉坤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6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教育奖、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CTTI智库负责人,曾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建筑》常务编委、《建筑与文化》《中外建筑》《中国建筑教育》《城市环境设计》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设计形态学,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3项;主编中国首部《中国长城志卷四:边镇·堡寨·关隘》,主编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批专利10余项,完成遗产保护规划20余项。
(邮箱:zyk.tj@163.com)
王绚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委会委员及智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聚落与城市空间形态、居住环境安全性研究、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及省部基金14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出版书籍5部。曾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设计优秀教案,指导学生获得诸多建筑设计奖项。
(邮箱:xuanerwang@126.com)
孙莉
博士,讲师、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曾获天津大学沈志康奖教金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生产性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市农业与食物系统规划。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建设系统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1项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指导学生荣获2018中国建筑新人赛Top100、2016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三等奖。
(邮箱:ling20050834@sina.com)
李严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建设部村镇司传统民居调查核心工作组成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美术系访问学者(CSC资助)、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行知奖学金资助)、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访问学者(“中国地方志”工作坊资助)。主要研究方向:明长城军事聚落和防御体系、人居环境与遗产保护。主持国家级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7项。发表期刊和会议学术论文50余篇,合著出版书籍5部。
(邮箱:liyan1@yeah.net)
李哲
博士,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北洋学者”、天津市“131”科技创新人才。现担任文化和旅游部“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分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获得天津市社科二等奖、住建部“田园建筑”一等优秀实例、中国宇航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遥感影像艺术奖”等奖项。主要研究方向: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人居环境与生产性社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纵向科研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10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邮箱:lee_uav@tju.edu.cn)
贡小雷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天津大学北洋青年骨干教师、CCDI天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博地杯”2013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奖励。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建筑设计,建筑拆解及废旧材料再利用。主持完成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1项国家创新项目,参与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主编并出版《设计从空间开始:建筑设计基础作业集》,指导学生设计获奖14次。
(邮箱:gongxiaolei80@126.com)
张睿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城市 环境 设计》(UED)副主编,SCI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s》通讯审稿人。曾获天津大学北洋青年骨干教师、沈志康奖教金等奖励。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生产性城市,生态社区,可持续建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及其他科研1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28 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 13 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学生国际国内竞赛获奖10项。
(邮箱:zhangrui_tianjin@hotmail.com)
苑思楠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建筑系副系主任,中国民居建筑学会理事,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建成环境空间认知与行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虚拟现实与建筑遗产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负责人1项、住建部科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指导学生获eVolo、霍普杯等国际竞赛奖项9项,国内竞赛奖项18项。
(邮箱:yuansinan@tju.edu.cn)
郑婕
博士,高级工程师,专职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杂志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生产性城市与建筑、养老与城乡资源重构、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天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1项农业部开放课题,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2项,发表期刊论文27篇、国际会议论文15篇,专利4项,指导硕博士生论文或设计竞赛获奖6次,指导辅助多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奖励。
(邮箱:tjuzhengjie@163.com)
谭立峰
博士,天津城建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曾获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优秀教案。主要研究方向:明代传统军事聚落、明代海防聚落、传统村落堡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研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9篇,CSCD、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20篇。出版专著5部。
(邮箱:tanlf_arch@163.com)
贰
六合研究
我们探究历史变迁,我们思考城市未来
六合具体有什么研究方向?
我们有三大研究领域,一定有你感兴趣的方向。
1
研究方向一
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
该研究方向通过大规模、长时段的明长城全域现场调研、历史文献查询考证等途径,遵循创新性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不断推进的技术链路,建立明长城整体性理论研究体系,还原明长城防御体系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真实性;探索出以社会/军事组织结构为核心,集历史考证、现场调研、信息技术支撑于一体的综合性新方法;同时将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广泛应用到明长城保护规划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拓展到明代海防军事防御体系、传统聚落和其他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
新平堡路城(大同镇)
明九边重镇军事聚落分布
长城航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系统关系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明长城防御体系系统关系研究及其可视化”)
明代海防层次体系示意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
2
研究方向二
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
生产性城市是将城市由单纯的资源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以绿色生产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农业生产、能源生产、空间生产和文化资本保护与物质资源利用等,建成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在每个层次内,开源、节流、保护并举,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生产,力求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生态村与合作居住、都市农业、建成环境与光伏一体化、城市空间信息数据挖掘与分析、生产潜力评估与空间映射、生产性养老与城乡资源重构。
生产性城市·梯田森林城市生态再造
里坊重塑下的未来生产性社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绿色生产与生态节地理论研究”)
基于地铁通勤数据的社区共享办公选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既有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与方法研究”)
3
研究方向三
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
该研究方向侧重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遥感、行为模拟、科学可视化、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识别提取技术等空间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构建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数据库、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及多维信息展示平台。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明长城全线建筑遗产资源图像监测;明长城防御体系系统关系研究及其可视化;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建设;太行八陉线路传统村落类型谱系量化研究与可视化展示等。
基于WEBGIS及自主编程制作的图像库人机交互界面(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明长城全线建筑遗产资源图像监测”)
课题组前期研究中自主研发并长期使用的低空平台及部分激光扫描案例、对外交流活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明长城全线建筑遗产资源图像监测”)
基于三维点云分类的村落及建筑空间特征快速统计示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快速量化与比较研究”)
介绍了这么多,那六合都有什么成就呢?
我们围绕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成就颇多
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明长城整体性研究与保护规划示范——以京津冀地区为例”(2014BAK09B02)、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12&ZD2319)两项子课题、国家社科重点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与数字再现”(21AZD055)等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28项,校级项目10项,横向项目33项;出版中国首部《中国长城志卷四:边镇·堡寨·关隘》,主编《六合文稿 长城-聚落》丛书(16部)、《六合文集》;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建筑学报》20余篇,《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一区TOP)、《Energy and Buildings》(SCI二区TOP)、《Building and Environment》(SCI二区TOP)、《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SCI二区&AHCI)等高水平论文20余篇;自主研发长城和建筑文化遗产低空信息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6项、软件著作权2项。强厚的科研实力和师资储备,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工作室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部分)
叁
六合培养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
1
培养一
国际交流
团队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6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具有开放的学习研究环境,和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培养机制。
团队合影
团队长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2015年以来,共有30余人次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境外国际会议并口头宣讲论文;常年有多名研究生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并有3名毕业生在2015、2016、2017年度连续得到行知奖学金和发现中国奖学金资助,赴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学半年,占全球华人区获批资助率50%。
团队支持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先后派出学生到英国卡迪夫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院、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淡江大学、台湾逢甲大学、新加坡-ETH中心未来城市实验室、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罗马大学学习交流。派出多名学生参加本领域国际会议并作报告。
硕士生于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交流学习
师生在意大利罗马
马雪莹2019.9-2020.1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交换
唐芷辰 2019.09-2020.02 意大利罗马大学交换
ACE2016国际会议 新加坡
第十二届国际空间句法学术研讨会(北京)合影留念
师生参与各项国际交流(下滑看更多图文)
2
培养二
考察实践
长城资源普查、生产性社区能源调查等均需要大量实地考察实践。团队曾多次组织师生赴河北、辽宁、甘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市开展长城、堡寨、聚落等多元文化遗产信息采集。研究与考察成果屡次受中国科学报、 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文汇报、大文网、美国CNN、英国BBC等媒体,以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等刊物报导。
长城沿线考察
长城沿线考察
长城沿线考察
长城沿线考察
鸡鹿塞考察
广州调研
实践工作
野外调研骑行装备
师生各项考察实践(下滑看更多图文)
3
培养三
科研竞赛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屡次获奖。如“2021年eVolo摩天大楼竞赛”三等奖、“2021年霍普杯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第十五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金奖、“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学生组一等奖、霍普杯、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等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奖项;以及“清润杯”、“金经昌”城乡规划学生优秀论文奖等论文类奖项。每年均有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如韩丹、张文、杨元传、丁潇颖、张寒、黄斯、孙璐璐、吕雅婷等。另外,工作室的毕业生分赴教学、科研和设计单位工作,成绩突出,多有赞誉;2011年以来,团队毕业生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有27人次获得资助,成为多所建筑院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2021年霍普杯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成员:申申格、罗子瑜、李同、纪伟洁指导老师:谭立峰、苑思楠)
“2021年eVolo摩天大楼竞赛”三等奖(成员:孔祥殊、张晓勇、孔铭崧,指导老师:苑思楠、谭立峰)
“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学生组一等奖(成员:杨元传、丁潇颖、吴浩然、陈格格、侯丹蕾;指导老师:张玉坤、贡小雷)
六合获奖学生竞赛图纸(下滑看更多图文)
那么六合对于学生有什么要求呢?
招生要求
1
方向要求:
申请者对大型文化遗产(长城)保护、聚落变迁与民居保护、建筑遗产信息技术及其应用、GIS数据库搭建、生产性城市与绿色建筑、城市农业、考古天文学等方向抱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有较强的科研或专业能力。
2
方向要求:
申请者本科专业要求不限于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欢迎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学、近代史、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跨学科学生报名。
3
院校要求:
针对2023级夏令营与预推免考生:招生对象为本科毕业学校应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含天津大学)或所学专业所类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列B-档及以上的其他重点高校。
针对2023级国家普通招考考生:招生对象为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含天津大学)或所在学校建筑学专业已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
4
院校要求:
申请者本科成绩优良(最低80/100、GPA3.0/4、3.5/5);英语水平良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成绩≥425分)或四级成绩优秀(成绩≥550分)。
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liuhe_tju”,关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有意申请者请将个人学习计划、简历、作品集、已发表学术论文(若有)、考研成绩单等材料汇总成压缩包,以“2023级+推免/普通招考+姓名+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命名文件和邮件主题(如2023级+推免+张三+天津大学+建筑学),以附件形式发送至liuhe_tju@163.com。若需了解相关招生信息,亦可短信或致电问询。
六合期待你的到来!
【联系我们】
名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21号教学楼建筑学院301室
邮编:300072
邮箱:liuhe_tju@163.com
电话:+86-13602118271(李严)、+86-18812775772(马锡栋)
图文:马锡栋
排版:常笛
校审:张玉坤 李严
“建筑文化遗产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我们探究历史变迁丨我们思考城市未来
获取更多内容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