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如约到桑庄赏梨花。
而凌晨飘落的一阵细雨,恰给这次赏花凭添了几多话趣。
刚在梨园饭庄扎了营,人便消失在香雪深海里了。
照相机、手机咔咔声响个不停,为了找到一朵更具代表性的雨花,可谓费了不少眼神儿。
当然,大家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一朵梨花是孤芳,一树梨花还娇羞,而眼前是白锦无纹覆满园,春色都被这银装素裹的圣洁场面渡了灵魂。
雨露、阳光,我们和田畴,因为梨花而相聚,泥土的芬芳和着花的清香,如香槟美酒让久居闹区的人瞬间迷醉。
桑庄是邓州市一个乡镇的名字,于是故意问当地人,这里应是桑蚕的故乡吧,这泄银漏玉的雪梨花岂不夺了桑树的风头?
那农人狡黠地笑了,说这个问题有待你们这些喝墨水的来考证了。
其实,我心里是明白的,种什么果是市场和园主的个人喜好而定,自己的这个问题纯属多余。
然而冥冥之中,我还是坚持要把这个万树甜雪般的梨园与桑庄捆绑起来尽情想象。
梨花沐春晖,玉颊洗风露。总感觉“梨园”、“梨花”这些词儿随时随地那么一出口,便幽幽地散发着圣洁的天真味儿。何况是站在晨露遍洒的香雪海,周遭的所有尘杂更是若初见般清新起来,此时,如果有表演天赋,随性喊几嗓子,便是天籁之音。
难怪多才多艺的唐玄宗李隆基要在梨园、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这些皇家禁苑中独选梨园,供艺术人才演习歌舞戏曲,在梨园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校。梨园也成了戏曲学苑的代名词延传至今。
巧的是,初唐有个名叫罗卷戏的宫廷戏曾传到民间,随着岁月的风蚀,这种戏竟在大多地方声消曲散了,然而据《邓州市志》记载,清雍正年间,罗卷戏传入邓州,民国十八到民国三十二年间,邓州罗卷戏到豫东、豫北演出,曾唱红整个中原大地,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根据线索,相关研究机构竟然在桑庄找到了这个稀有戏种的传承人,并把罗卷戏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里干部群众一条心,开展了发掘、抢救和保护罗卷戏的一系列活动,目前已排练义演了上百场次罗卷戏。
桑庄因为罗卷戏成就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梨园佳话,而由此引领的乡村文化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诗词、书画、民间艺术等,几乎达到一村一品。
在我们赏观梨花的间隙,便有乡村的二胡手、小号手前来助兴。
亲近一朵花,享受一个节日,而我们亲近了一园子花,享受的该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
蓝天白云之下,春阳暖暖地照着,在这玉树琼葩的甜雪包围中,微风送来阵阵清香,和着音乐的乡情,我们似在人间仙境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