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的青年返乡探索||李园春:此心安处是吾乡

【编者按】在山西农业大学召开“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之际,由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和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当代青年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研讨会暨青年返乡交流会”于2019年9月4-7日在山西永济市蒲韩联合社举办。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推动和参与青年返乡议题的伙伴直面这个剧烈变化的世界,共同探讨乡村振兴和我们切身的关系,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挑战,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把各自的生活和乡村的未来结合起来,在城乡之间发掘乡村和青年新的生命力,探寻乡村的文化价值自信。会议通过不同青年返乡案例的深度分享与研讨,让大家共同探求青年在乡村安身立命的路径与方法,让推动返乡议题的组织平台之间深度碰撞与交流,进而让大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乡村生存方式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是根据蒲韩新青年公社的李园春于9月6日在返乡青年论坛上分享的内容整理而成,已经过本人修改。通过分享者的分享去看一个返乡青年如何在以合作社为载体的返乡青年创业团队中与社区互动并实现自我成长的。

 

图|李园春在演讲


作者及所在机构简介:

李园春,河南新乡人,蒲韩新青年公社干事。2012年—2016年就读于河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在校期间多次参加有关三农及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015年参加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在蒲韩乡村驻扎一年,并在2016年毕业后留在蒲韩新青年绿色公社工作至今。主要参与蒲韩新青年公社社会企业板块工作,具体负责的工作有:陪伴小农进行土壤改良,书写小农生产故事,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改良农产品。

蒲韩新青年公社作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乡村建设试验区的联络平台,于2015年3月,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与山西永济蒲韩乡村共建,梁中心青年培养部具体执行。其开展的业务如下:

1、以蒲韩乡村成熟的农民合作组织经验为载体,执行自2005年就开启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为12名有志于参与乡村建设的青年提供为期一年的专职学习平台,提升其乡村建设思想理论与实操技能。同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短期的培训和实践学习平台;

2、以蒲韩老石农场为基地,试验以发酵床养殖为载体的种养循环的自然农业技术,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乡村建设试验区的农户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以蒲韩乡村为平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在记录与分享中陪伴小农户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在地生态产业的发展,试验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RRPGS),探索县域生态社会企业的发展;

4、探索青年人集体工作生活于乡村的机制和经验,在有条件的区域因地制宜的进行复制推广,构建返乡青年互助网络;

5、推动以乡村生态生产为载体,应用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以教育和医疗为切入的可持续生存体系的构建。



与蒲韩结缘


大家好,我叫李园春,我是2015年来到这里(蒲韩乡村),当时我还没有毕业,在读大四,我用大四一年时间在这里参加人才计划(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到现在为止,我在这里四年了。这四年期间,我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很大的成长,拥有很多的收获。


非常感谢以郑冰老师为代表的一方土地、百姓和合作社,给我们提供这样的空间,这样的环境;还有我们少雄哥带领团队伙伴们共同努力创造的这个能够承载大家返乡期望的平台——蒲韩新青年公社。



家乡巨变


我和剑华哥(南塘一返乡青年)比较像,我不是本地人,我是从河南到这里的。在这里待这么久,放下对河南、对自己老家的期望是个比较漫长、痛苦的过程。我给大家先介绍一下我的老家。


我的老家是河南新乡卫辉。曾经的我的家乡和标哥的南塘很像,没有名山,没有名水,没有历史文化遗迹,就是在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村庄,但也很有乡村的特点:村子里很多大树,绿荫浓郁,村边还有小河环绕,还有可以游泳的小湖。但那只是曾经,如今我的家乡变化巨大。


我是2012年读大学的,也是2012年那年家乡开始出现了非常剧烈的变化,我觉这种变化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农村面临的一个普遍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我的家乡表现的更加剧烈了一点。这里有些照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我的家乡变化前后截然不同的那种样子。

第一张照片是12年我上大学之前拍的:这是我家院子正在拆的砖,房子后面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树。后面的三张照片是我大学毕业后拍的,村庄变成一模一样的房子,你们看这是一个乡村的样子吗?


就是我上大学的几年,村庄经历着非常激励的现代化、城镇化的变化,几个村庄合并为一个社区,曾经的老村子全部拆迁。我不太能适应这种变化,大学每个假期回家,都要数着房子回家,一不小心会走到邻居家的。到现在我回村都认不清楚谁家住哪里。


过年回家时我又发现,家乡的变化真是永无止境啊!去年我回家时,我们卫辉市正在建一个面积非常大的公园,公园规划面积很大,其中囊括了很多耕地以及村庄,于是好几个村庄在几个月内迅速的拆迁消失了。我们村有幸不在规划面积内,但我家的耕地也减少了三分之一。


就在昨天又听到一个更惨的消息,我爸说家里的土地都要被集体收回再统一租出去给别人大规模经营了。我就在想,像我妈这样半辈子没有给别人打过工、就会种点地的地道农民,这以后没有地了,要去干什么呢?会不会就盼着我有孩子,她好带孩子呢?日子该多无聊呀!


这种规格建设方式对传统农村的破坏是特别大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大家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上,还有生产结构。我在16年的时候,带领大学生下乡队去我们村下乡,当时也想在我们村里做些事情,当时我们走访了我们村子里最后一家养羊的农户。以前我们村养羊的农户很多,但新村庄的房子大家也看到了,根本没办法做养殖了,甚至连农具都没地方放了。这个最后的养殖户,只能把羊养在老村子里,当老村子被推平了,最后的养殖户也消失了。


所以,当我想去选择返乡时,我不知道我该如何回到我的家乡,也不知道我能返乡做些什么?我真的很是幸运,我能遇到乡建,能遇到蒲韩乡村,能遇到另外的返乡路径。



接触乡建的历程


分享一下接触乡建以来的历程吧!我的大学是河南农业大学,我当时选择河南农业大学想法很单纯:一是从小在乡村生长,对农村生活有很多很美好的记忆;另一个是很模糊的责任感,我觉得我上大学以后是要回家为家乡做贡献的。所以我选了农业大学,在大学里我又加了支农社团,最后我发现是这个支农社团拯救了我的大学。


大学期间我对教育还没什么反思,还不会觉得“现在的教育已经是以城市为导向”,但那时候会觉得课堂上的很多东西很别扭,不对劲。最不对劲的是我有一门课是城乡规划课,本来我学那个专业应该以是农村规划为主,但我们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包括讲的课都是和城市相关的,让我们去郑州的几个小区、公园做调查,画图。


很幸运,我通过支农社团接触到乡建,遇到“对劲”的人和“对劲”的事儿。



这张图片挺久的,16年我参加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当时是在江苏嘉泽,照片里有在座的何志雄老师,还有刘坤哥。在那里我感觉是“对劲”的,因为大家是以农村为主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考虑乡村应该是怎样的?所以说支农社团拯救了我的大学。



参加人才计划的成长变化


在我大三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我应该延续着我大学里面在社团所学所做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做个返乡青年。当时的想法还是返回自己家乡,但我还是一个小白,啥都不会,也不懂,应该先好好的去学习,所以大四的时候,就去参加了人才计划。



这是我参加人才计划的照片。少雄哥打电话给我面试的时候,聊了很长时间,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少雄哥讲以往大家的学习多理论上的、多批评性的,而人才计划考虑的是在与理论结合的同时学一些实用的东西,能够直接去支持大家返乡。这对于我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


人才计划期间,我们的学习真的是很丰富,那个时期基本上是蒲韩乡村鼎盛的时期,合作社对我们的态度比较开放,合作社所有的会随便我们听,我们旁听了蒲韩乡村大量的会,还跟着他们的辅导员天天下乡入户。即使是少雄哥去台湾的两个月,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很有节奏,跟着蒲韩乡村学习了大量乡村组织工作的方法,入户、办联欢、做老人活动、做儿童活动等都参与了。人才计划的后半年,我们开始做发酵床养猪,做农场,关于生态农业的内容我也都学了。



返乡的纠结


即使学了很丰富的内容,在我结业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不敢返回家乡。那时候我的家乡就变成我快要找不到家门的地方了。


但我们在蒲韩的团队“蒲韩新青年公社”开始有一点形状了,最早(2015年)只是少雄哥一家人来这里,后来我们十一期学员结业(2016年),农场建立起来了,人也多了起来,我们大家经过一年的共事,大家磨合的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团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对这里(蒲韩乡村)有一些长久的预期。


于是我也觉得可以延续人才计划时期形成的链接和想法继续做些事情,所以留在了这里。但是心里还惦记着河南,如果返乡回不到自己村庄,或许可以回到河南。于是我会盯着魏丰收大哥的河南爱故乡,会盯着河南生态农产品销售网络等等。



以团队的形式构建共同的乡村愿景


后来(2017年)社会企业工作开始启动,做农户土壤改良推动工作以及农产品销售工作,我开始参与这个工作是被少雄哥“坑”了。因为工作开始之初,少雄哥给我说:“园春你先做,等我忙完这一段和你一起做。”然而他一直没有忙完,直到过了一段时间让谭波和我一起做这个工作。


我们就这样零基础一点点做起了农户工作,我也经历了从对少雄哥等人各种指望与依赖到后来独立努力承担这个工作,也在独立承担中逐步的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在工作中逐步找到的感觉还不足以使自己完全放下对河南的执著,安心留在这里。


去年一年是比较动荡的,不仅仅是我个人,团队也有些动荡。随着年龄的增长,团队里的伙伴们逐渐结婚生子,去年有两个宝宝出生,我自己也打算结婚了。我们团队里形成的对未来医疗与教育问题解决方法的构思,是非常能凝聚我们的重要原因。


但是大家还是面临“钱”的问题,我们团队比较穷,去年大家收入也比较低,面对家庭有一定的压力。直到年末,工作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大家能看到前进的希望,我们的状态又更加稳定了一些。



陪伴合作社小农户进行土壤改良的行动与思考



这张ppt是我参与工作的梳理。我在我们社企工作里主要做农户工作,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呢?一方面如少雄哥所讲,与当地村民建立链接;另一方面也是考虑我们的生计问题。


做这个工作之初,我们真的是经验不足,做到今天终于觉得积累了一些经验与能力。前几天我和谭波还说,如果我们把我们这两三年积累的经验做系统的梳理,都可以给返乡小白使用,做返乡的指导了。


这是我对我们面对的困难的简单总结:

小农户具有天然的复杂多元性,另外主流不管是农产品的市场还是生活方式导向都已经对农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加我们自己本身对农户的认识不足,打交道的能力不足,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一大挑战。


蒲韩当地的农产品非常丰富多元,而我们对农业、农产品的综合认识都有欠缺,在工作开展之初一下子接触这么多农产品也是很有挑战的。


最后就是,零基础做起来销售,压力也比较大。



参与其中,便是最大的收益者


最终自己能长久的参与这样的事情,留在这个地方,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不断的得到了很多成长。大学时,满腔热血以为自己要做的是拯救、帮助他人的事情,而后来最终发现:参与其中,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能够更加敏感细腻的去感受自然,去感受人,或者说是感受生命。


以往我的生活是有点脱离自然的,钻在屋子里甚至感受不到天气冷热的变迁,而如今我可以去感受自然天气的各种变化,可以真的为了庄稼作物去期盼风调雨顺。


还有在与农户的打交道中,涉及交易时往往不是客客气气的样子,我被农户欺骗过,但也会被农户感动,曾经会愤怒,会失望,如今我渐渐得可以去感受农户一切行为背后的想法,我也能理解他们的善良以及狡猾。


我做的工作本身灵活性极高,少雄哥给了我们极大的自主空间,所以我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很大的发挥,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完整的人,生活工作都很丰富,不像流水线上单调的零件。


最后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期望越来越清晰,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团队是一个有希望的团队。




- End -


文字整理|翟永梅

编|夏涛



延伸阅读

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的青年返乡探索||梁少雄:蒲韩新青年公社的实践探索

黄河岸边,那人、那猪、那床、那肉!| 生态发酵床猪肉预售

300箱生态甜柿急售|  支持小农生态之路

报名||综合性农民合作社与集体经济深度游学

走理想之路  过有意思的生活

蒲韩新青年公社

乡村|自然|生态|教育|永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