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海军装备快速发展迎来的机遇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将逐步实现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相结合的转变,海军战略转型对我军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海军现代化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需要,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给民参军带来了的更多机遇与挑战,军民融合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必由之路。
前不久,国产航母正式下水后开始舾装,预计2~3年可进行海试,最终交付海军使用。这意味着3年左右我国将可拥有两个航母编队,这对于我国海军的实力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海军航母一般都以战斗群编组形式在海上活动,战斗群中既有航母和舰载机,还有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攻击型潜艇、补给舰和快速战斗支援舰等,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海军全部装备,这也意味着发展航母可以促进整个海军装备的全面升级。
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全面实施
2016年,全球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大选,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周边地区,南海方面中菲、中越关系向复杂化发展;东海中日问题持续多年。20世纪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和提升海洋政策,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以海上贸易为切入点,推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提高中国的海洋能力,推动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海军的建设。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我国海军职能经历了从沿岸防卫、近岸防御、近海防御到“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转变,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海军在国防安全的战略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海军职能向“近海防御+远海护卫”转变,要求全面提升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能力,海军装备将面向航母编队、核潜艇、信息化等方向发展,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
二、我国海军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发展需求迫切
根据中国2013年4月发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我国海军兵力23.5万人,约占全部兵力的10%左右。中国海军兵力仅为美国的二分之一左右,海军兵力占比远低于美国的37%,另一方面,也低于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平均水平20%。虽然中国海军舰艇总数量与美国相当,但中国海军以小型化舰艇居多,在航母、驱逐舰和主要两栖舰艇等大中型舰艇方面数量严重不足。中国海军舰艇的总排水量仅为美国的18%左右,在各类舰艇的平均排水量和最大排水量方面均处于落后水平,影响到海军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舰船目前仍然以中小型舰艇为主;航母方面,目前仅有一艘“辽宁”号航母,第二艘国产航母交付海军还有待时日,尚未形成战斗力;大型驱逐舰方面,近年来刚刚列装,数量方面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就航空母舰而言,美国的福特级航空母舰采用核动力,排水量超过10万吨,可搭载75架舰载机;而我国的“辽宁号”由前苏联航母改造,性能可参考俄罗斯同级的库兹涅佐夫号。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采用常规动力,排水量5.5万吨,属于中型航母,最大续航距离8500英里,配备近50架舰载机,与美国福特级航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主战驱逐舰和以及两栖登陆舰等船型在排水量、续航能力等指标上同美国同类舰船差距明显,比如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排水量在9000吨级,领先于中国驱逐舰。
三、海军装备加速列装,发展空间巨大
2016年中国军费增速7.6%,受到GDP增速下滑以及军改影响,低于预期;但中国军费占GDP比例仅为1.3%左右,仍低于其他主要国家。考虑到15年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认为中国的军费占GDP比例需要达到2.5%~3%,假设中国GDP维持6%的增速,中国军费增速未来15年仍有望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
2015年国防白皮书提出,中国海军要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十二五期间,中国海军航空母舰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第一艘国产航母开始建造;多艘052C/D型导弹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以及056型轻型护卫舰等陆续服役,中国海军装备建设进入提速阶段。
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是中国军用舰艇建造的国家队,其中,中船集团在水面战斗舰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几乎涵盖了我国海军所有主战舰艇和军辅船装备。海军装备的快速发展,有望带动中船集团的军船业务快速增长。
四、当今造船业持续低迷,军民融合是拐点
船舶制造是典型的强周期行业,这与船舶建造周期(高峰期需要2~3年)、使用寿命(20~30年)较长,导致航运和造船均难以达到供需平衡有关。结合世界造船三大指标看,当前全球民船业仍处于大周期底部。根据有关资料,全球造船完工量自2011年见顶达到16250万载重吨以来,一直处于下行阶段。
全球船舶新签订单在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7050万载重吨后开始下行通道,在2013年迎来反弹后再次下行。2015年全球共交付船舶1842艘,合计96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2015年全球新签订单量为1306艘,合计96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新接订单量在底部震荡。2016年全球造船产量约1.03亿载重吨,实现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实现小幅增长,但相比于2011年仍处于底部位置。
船舶行业的低迷与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有关,受制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航运需求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增长阶段,运价处于低位波动的态势。自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航运公司盈亏平衡点以下,并于2016年一季度创下历史最低点290点,尽管在11月反弹到1257点,但随后又拐头向下,航运市场的低迷短期难以改观。截止2015年,全球干散货运力过剩率达30%以上,集装箱运力过剩达25%,油轮运力过剩达20%。
自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以来,日本、韩国、中国相继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三国鼎立格局持续多年。根据相关数据,2016年1~11月,中国造船完工量3311万dwt,仅次于韩国的3502万dwt,位居第二;新接订单量1583万dwt,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在手订单量12539万dwt,保持领先优势。目前全球剩余423家船厂年产能可达1亿载重吨左右,而需求仅为6500万载重吨左右,去产能形势依然严峻。全球主要造船国家通过关闭船坞、破产清算和转型升级等方式消化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其中韩国及日本的船舶行业削减产能幅度都超过40%。
根据工信部统计,近年来,我国通过淘汰、消化、整合、转移过剩产能,将2012年的8000万载重吨的产能削减至2015年底的6500万载重吨,然而仍然存在着30%以上的过剩产能。相当于,我国未来仍需要削减的产能将超过2000万载重吨。目前,我国造船产能大部分被三大传统船型占据,有60%集中在运力过剩和订单下滑最为严重的散货船等低附加值的船舶,产能结构优化调整已成为突出问题。
LNG船:17.2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石油气(LNG)船首次实现出口,该类船型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典型代表;
VLGC船:8.3万立方米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VLGC)完成建造,打破了日韩在该船型领域的技术封锁和长期垄断;
大型集装箱船:中国最大、全球前列的18000TEU集装箱船完成交付;
其他:8500车位汽车滚装船、4.5万吨集滚船、3.7万吨沥青船、北极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圆筒型海上生活平台、R550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于2015年实现交付;2万箱级集装箱船、新一代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超大型原油船(VLCC)、7800车位汽车滚装船等新船型获得批量订单。
五、军民融合给造船业带来的上升空间
中船集团拥有包括总部在内的56家下属企事业单位,在业务上形成了以军工为核心主线,贯穿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中船集团下属具有军船业务的造船企业中,除去中船防务子公司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外,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中船桂江、中船西江等军船资产尚未实现资产证券化,未来集团军船业务优化整合空间大。
据披露,中国海军002型航空母舰已经在江南造船集团开工建造。002型航空母舰是我国脱离俄式航母道路,真正自行研发的第一款航空母舰,采用了蒸汽动力、蒸汽弹射器的载机起飞方式而被俗称为“双蒸”方案,在技术上和作战模式上相比以往的001型、001A型航空母舰有质的飞跃,所以在技术储备上和施工方案上也会更加困难一些也是意料之中的。以同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长春舰来说,2008年10月长春舰开工到2011年12月下水,中间的时间长达3年多。再看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的首制舰,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0开工于2014年,直到2016年055型驱逐舰的预制分段才进入到研究者研判视野内,这只是就驱逐舰而言,航空母舰的建造是一个更为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工程。
中船重工作为一家以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为核心业务的军民融合型企业集团,近年来,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30万吨、15万吨、10万吨级船台(坞)和一批先进工艺设备,既保证了军船建造的需要,又提升了民船建造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军品为根本、以民船为主业、以非船为延伸的产业格局,产业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目前,正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产业(包括船舶与海工装备、动力装备、水中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机电装备产业(包括交通运输、特种装备)、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包括军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格局,概括为四大领域、十大军民融合产业方向。
大船重工是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和第一艘自主研制国产航母的总装单位,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海军力量强大的重要体现,航母的建造也体现了中船重工集团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船重工集团一直致力于为国防建设提供先进的舰船装备,未来也将持续深入发展海洋防务装备业务,用世界一流的海军装备体系更好地支撑海军战略转型,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六、“民参军”是大势所趋
民口企业多数从民品生产起步,经历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有一些产品国有企业成本降不下来,而民营企业则在相同价格情况下可以又好又快地生产出军品。在一些科研项目竞争中,有的民口企业甚至提出自己投资,不要科研经费,这使得更多的民口企业正逐步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经营领域。
2016年10月,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会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在京开幕,此次活动先后有700余家民营企业报名参加。最后经过主办单位严格评审筛选,最终确定了87家民营企业入展,民企对于参军的热情可见一斑。
不少优质民营企业已初步形成研制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人才、技术优势,特别是在光电系统、新材料技术等方面,部分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遥遥领先。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有利于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为增强国防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从国际市场来看,军工实力位居全球首位的美国,其军工企业近90%为私营企业,军民融合高度发达。在我国,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民营企业占军工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重,“民参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当然,对少数“民参军”企业而言,横亘在民企与军企之间的,还不仅仅是技术与资金。对军标不够熟悉,执行标准意识不强;对军品科研生产程序不够清楚,过程控制随意;对于军品全过程、全寿命管理理解上有偏差等问题,都要下功夫加以解决。还需要指出的是,民企的专业化程度高,虽然有其优势,但在“参军”过程中,受行业限制,很难承担整机装备,大部分只能承担配套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且部分企业技术单一,持续发展能力弱,综合竞争力不强也是普遍的现象。
同时也应该看到,为破解信息的不对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已上线两年多,为军地企业架起一座信息桥梁。如今一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产业规模,已经不亚于军工企业。用足用活用好“民参军”的科技、人才、信息和体制机制优势,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防军工水平必将产生巨大推动。
据预测,未来5年,海军通过“新舰换旧舰”大量装备现代化舰艇,有望建造近100艘新型舰艇,总市场规模超过666亿美元;而2020~2030年,假设我国届时拥有4支以上航母编队,则按照编队配置将再建造近200艘新型舰艇,总市场规模达到1725亿美元。利好消息不断,民营企业在军品生产中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正在成为全社会共识。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军网、国际船舶网、湖南日报、国防信息科技网、新浪军事、大众证券报等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