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文化▏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如
果把生活中犯错最多的事情进行排序,写错字、用错字、读错字一定位列前十。你常写的“甘败下风”应该是“甘拜下风”;你常用的“感同身受”本义应该是“代表别人表示感谢”;你以为“祎”念“wei”,其实它念“yi”……
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书《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中,天下第一错字、笔画最多的字、人名里的读音误区、坑人的汉字等生活中常会出错的汉字,都被一一揪出。作者程玉合是一位语文教师,把多年的教学经验融合在书里,用诙谐的语言分享了用错的汉字和背后的语言学知识。
老
程不惜自黑,把自己读错、写错过的公之于众。十年前,班里一个小女生神秘发问:“程老师,‘冒’怎么写?”“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目’啊!”小女生露出了胜利微笑,“老师您错了。”老程赶紧查字典,惭愧地发现是自己错了。还有“媒妁之言”,人家小程读了多年“媒妁(yuē)之言”,直到上大学和同学发生了激烈争论,最后才悲哀地发现是自己错了。感冒的“冒”,被程玉合称为“天下第一错字”。通常,人们写“冒”时,上面是“曰”下面是“目”;实际上,“冒”上面不是“曰”也不是“日”,而是“冃”,里面的两横和两边都不相连,读“mao”。古文中的“冃”是个象形字,形似一顶古人的帽子,那两横是帽子的装饰物。
“感冒”也不是医学术语,而是官场用语。宋代的馆阁(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官署——记者注)每天都有一人留宿值班,如要请假,得在请假簿上写“腹肚不安,免宿”,这本请假簿也被称为“害肚历”。南宋时,太学生陈鹄别出心裁,把请假理由写成了“感风”,“害肚历”变成了“感风簿”。从此,“感风簿”风靡官场,到了清代演变为“感冒假”,“感冒”的意思是,感风之后仍带病工作。
再比如,“我”本指兵器,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秦代后逐渐消失。现在,在故宫博物院、陕西扶风县博物馆中,还能看到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形状有点像猪八戒的铁耙子,所不同的是,“我”只有三根齿。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出现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应该是某个地区的人称自己为“wo”,但有音无字。老祖宗没办法造新字,所以“依声托事”,借走了武器“我”的字形。想想出现这样的对话——“别用‘我’打我”,也是别有一番乐趣。
这样的故事在《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中还有很多,貌似枯燥的文字学一下子变得好玩起来:“驴是有户口的马?”“烦是头上火”“有猪就是家”“立早章还是音十章”……程玉合抖了不少机灵和包袱,把语言学说得风趣幽默,把我们不会注意到的文字错误、想不到的历史故事,就这样活灵活现地讲了出来。
这
些字都从生活里“淘”来,程玉合老师说。
“儿子哎,帮妈wǎ勺米来?”老程给出了答案:“搲,舀的意思。”“妈,我袖口开了,你给我敹几针?”老程谆谆教导说,“敹,liáo,缝缀的意思。”老程的这本书不足10万字,讲了我们读错、写错、认错汉字方面的故事,但和那些正儿八经的汉字书不同,这些汉字出现的场景特别接地气,很多都是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读来往往会心一笑。
多年来,那些亲戚嘴里听来、路上听来和看到的错字、错音,统统被老程用心记了下来。到侄女家里,侄女错把电饼铛(chēng)叫电饼铛(dǎng)。挤地铁,旁边人高谈阔论,错把“混淆(xiáo)”说成了“混淆(yáo)”。还有繁体字不能乱用、滥用,比如:“醜”和“丑”,繁体字里,前者表示丑陋,后者是十二地支之一。如果写成“子醜寅卯”就会很尴尬。
对汉字格外关心,和老程的专业背景有关,他是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毕业的;更与他对文字有极高的探究热情有关,“我为汉字狂”用在老程身上很贴切。有一天,他胡乱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居然翻到特别好玩儿的东西。“北京人说人身体特好,很壮,一般说,这人很zhuǎng。可这字怎么写,真没注意过。”偶然中,老程翻到了“答案”,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迫不及待地与同事分享:“zhuǎng,原来是唐玄奘的‘奘’字!”还操着山东德州口音普通话,一板一眼地念了起来,“奘,zhuǎng,方言,形容粗而大:身高腰奘(这棵树很奘)。”
最终,这些容易写错、读错的字,繁简转换问题,外形稀奇古怪的字,通过四十余篇有趣的文章,被分在“不怕你写不错”“你一定因为念错被人笑话过”“那些坑人的汉字”“好玩儿的拆字游戏”等不同栏目下。日常小事不仅引出某个汉字的造字原理,有的甚至已经超越汉字,让人进入到了语言学范畴。
老程文字风趣,和他的网上活跃史有关。2006年开始,他就在网上论坛发表东西,并以写足球起家。当年他还写过《网络聊天的秘密》,但挂在网上很快就沉下去了。他立马儿把题目改成了《其实裸聊也没啥》,点击率成功升至70万。老程由此顿悟——网上发文得研究大众阅读的心理,“我在网上混的时间长,对题目、风格是有自己独特感觉的。”“这些文章最初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为了娱乐,写的时候也很随性,所以比较幽默。”程玉合经常对他的学生说,“语文就是玩。”
汉字诞生的几千年间,从甲骨文到篆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每一次演变背后都是深厚的历史,汉字所蕴含的美也跃然纸上。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也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撇一捺都是岁月的积淀。
不过,每个人都会写错字,尤其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汉字本身的含义。“这也很正常,不用太着急。”程玉合认为,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现象,很多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湮没在云烟里,就像他在书里说的,“文化就是这样,有传承,也有更新和淘汰”。
■文章依据中青在线、华商网相关内容综合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