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谈▏真正优秀的人,大都不合群
人
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是要在社会中寻找归属感的,天性使然选择抱团群暖。在一个大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各种的小圈子。圈子里的善谈者便成为了社交达人,周围的人都争着抢着去与他攀交,就连社会上也在宣扬着这种社交能力。
而那些选择独处的人就成为了异类,要忍受着他人鄙夷的目光,或许还夹杂着几句嘲讽。然而,事实上相比于社交,独处才是一种能力。优秀的人没必要花精力迎合别人,花心思经营人际关系,因为时间会证明,谁才是对的。事实上呢,相比于社交,独处才是一种能力。优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或者对他们而言孤独更像是一种享受,他们更耐得住寂寞。这就印证了那句话:真正优秀的人,大都不合群。
一
每
个人除了外在的自我外,还有着一个内在精神性的自我。而大多数人,都只是通过与外界地沟通,通过存在感去获取别人对外在的自我的认同,却忽视了精神上的自我。一到夜深人静,四下无人之时,就会从心底里涌起对自我的怀疑,惶惶不安。
那些“不合群”的人习惯独处,则更能正确面对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更了解真实的自己。他们的内心精神足够强大,不需要他人的赞同,拥护。
而那些习惯独处的人,也不一定是不合群,而是不需要通过他人来证明自己。真正优秀的人,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也不在乎他人的嘲讽。“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二
商
鞅说过:“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即: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也会被常人嘲笑。
古往今来,很多才智过人的人,他们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能力,或者提出一般人不能接受的观点,因此受到众人的排挤和针对。不是因为他们不合群,而是群众选择了孤立他。
过去的科学家,每每提出一些新的观点,都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愚昧无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异端邪说,然而事实却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尚处于愚昧之时的人,不相信科学,宗教就是他们的信仰。当时,自大的人们以为地球就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就有了“地心说”的理论。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日心说”和宇宙观,却被教会处以火刑。
同样的事例,在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有。每当有反对旧食物的新鲜事物出现,每个人先是对其抱有一个怀疑的态度,等到大众都接受了之后,才相信这个新事物的是对的。反之,很多人被骗都是因为太过相信大众的判断,觉得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一定都好。然后,就上了骗子的当。而那些“不合群”的人,反而幸免于难。
那些不合群的聪明人,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就如叔本华所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总是有些玄之又玄,无人能懂的思想,因此很多哲学家都是孤独的。比如康德,终生未娶,一生未出柯尼斯堡,但他去创造了出独一无二的康得主义。比如尼采,在他的时代被世人称之为“疯子”,不被理解。在这个时代里,尼采一些简单的话,却成为无可辩驳的真理。
三
优
秀的人没必要花精力迎合别人,花心思经营人际关系,因为时间会证明,谁才是对的。优秀的人更喜欢独处,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在与人社交中,反而显得不自在。
“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有可能完全地成为他自己,而当他投身于人际交往时,他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
我们一直称颂其伟大的乔帮主,不也是一个社交障碍患者吗。他不喜欢与人相处,情愿终日对着电脑,埋头研究代码。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找各种理由,不去参加腾讯的例会,觉得压力大了,就听听自己喜欢的歌,一个人去打打高尔夫,打打网球。独处的时光,足够让自己舒缓工作的压力。
他们都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合群的人。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讨好他人,获得别人的赞同。他们惊为天人的产品足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优秀。也许,他们压根就不在乎别人绝自己优秀与否。他们选择了孤独,不代表选择了与世隔绝。他们同样入世,只是他们社交门槛,不是一般人能够进入的。
四
现
在的人为了让自己合群,变得越来越平庸。女生热衷于泡沫偶像剧,依附于她所恋着的男人。反倒让那些真正优秀的女强人,备受流言攻击。那些女强人不合群吗?她们只是不合“庸俗”女生的群,她们可以自如地在精英人士地圈子周旋。
不是别人怎么样,我们就应该怎么样。我们没必要向这个世界屈服,总要有点“反叛精神”。我们不需要向世界证明我是谁,我们只需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我就我,不是马路上的路人甲。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对外物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少,别人对他而言就越不重要。所以,真正优秀的人,不需要合群。因为这个群体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来源:新蓝网,略有修改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