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风采▏陈吉余院士:我国河口海岸学的奠基人

2017-11-25 溪流 溪流之海洋人生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陈吉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河口海岸学家,河口海岸教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河口海岸学科奠基人,我国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主要开拓者。1921年9月17日出生,江苏省灌云县人。1947年浙江大学理学院史地学系研究生毕业;1947~1952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1952~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6年,陈吉余(左)和盛莘夫(右)在浙江肖山龛山—赤者山间潮滩上进行钱塘江地质调查

陈吉余院士自1952年——华东师大创立的第二年,就来到了这里,一待就是65年。他见证了华东师大的成长,华东师大也成为了他实现梦想的地方。1952年,华东师范大学刚刚创办一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那一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31岁的陈吉余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进入华东师大地理系教书。当问及最初的华东师大如何时,陈吉余院士说,当时学校还不大,只有丽娃河的东面是行政和教学楼,西面的空地正在建设中。那时地理系也不大,办公室只是一座平房。

“虽然条件艰苦,但那时的华东师大很牛,调整时师资力量和复旦大学差不多。”陈吉余回忆说,由于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除了浙大的地理系外,还有许多优秀高校的学科并入华东师大,所以当时学校的学科背景是很强的。同时,学校本身的教学氛围也很好,教师们对教学非常认真,一心为办好学校,也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如何上好课,因此教学水平基本和复旦大学相当。

陈吉余自豪地说:“在上世纪50年代,华东师大的全国高校排名在第8~10位。1959年学校也被中共中央确立为16所重点高校之一。这都是很厉害的。”

65年中,他也始终坚持用“任务带学科,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方法。他教学生们如何认识自然,他说:“光知道书本知识不够,还要会在实践中运用。”

地理系教学课程安排了野外实习。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还带着年轻教师在一段海岸地带进行实习,每天晚上,他要求学生谈谈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最后,再由他自己来讲。陈先生说:“我看到的大多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样他们跟着我一路学习、一路实践后,到了一个新的海域就懂得如何解决现场问题了。”

当问及现在的学生和陈先生那个时代学生的区别时,陈先生说:“所处的时代不同,我年轻的时候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小就产生了一个信念:国家要强盛和复兴,需要靠每一个人。社会责任感很强。现在的社会难免有些浮躁,一些‘向钱看’的思想也渐渐腐蚀到学生和老师,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1959年陈吉余、虞志英、恽才兴、

王宝灿开展天津新港泥沙回淤研究

“搞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国家实际问题。” 陈吉余说,现在我国考核一个科研人员就是靠论文,论文写得再好,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陈先生在65年的科研历程中,始终身体力行,解决了许多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陈吉余院士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发展了以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的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组建了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国家综合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孵化器探索的“河口海岸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培养人才”的模式,先后培养一大批河口海岸学科带头人和影响的学术骨干,同时也培养了由“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国家级河口海岸创新团队。

他积极倡导全国海岸带调查,并负责技术指导,为沿海经济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他提出长江河口发育模式及自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河口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建议利用潮滩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并主持九段沙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使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他根据涨潮冲刷槽理论提出陈山原油码头选址方案,开创了在杭州湾强潮海湾建港的先例,为金山石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并在水资源、滩涂围垦、护岸工程等方面,为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70年代,陈吉余教授向国务院建议,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79年得到国务院批复。陈吉余教授主持我国海岸带温州调查试点工作和调查规程的编写,并任全国和上海市的技术指导,承担了全国和上海地区的技术领导和成果总报告的编写。

1982年陈吉余登船开展海岸带调查

这项工作历时十年,首次比较全面地调查了我国沿海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海岸带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环境提供了可靠地科学依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大家都知道,上海浦东机场选址采纳了陈吉余院士的建议。浦东机场成为世界著名的建在海滩上的航空枢纽港之一,是我国机场建设的壮举。

1995年陈吉余院士机场选址建议手稿

1973年,受上海市交通办委托,陈吉余教授率队开展上海金山石化总厂陈山万吨级原油码头选址研究,陈吉余勘查后提出在乍浦陈山前沿建设码头建议。该码头于1975年建成,是杭州湾内建成的首座深水码头,当时被誉为“突破建港禁区”。由于研究院的突出贡献,上海石化总厂出资为研究院建造了一座2200平方米的水工模型大厅。

1984年课题组在研究金山石化

总厂二期工程化工专用码头选址

1990年陈吉余与严恺、

石衡一起前往连云港西大堤考察

1995年陈吉余、何其祥与荷兰著名河口海岸专家Eisma教授在荷兰海洋研究所进行交流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我国最大的航道交通建设项目,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重大举措。陈吉余教授领衔的研究院首次提出长江河口的自然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提出了长江河口要重点抓住三个分汊口的治理原则,被水利交通部门采纳,成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和综合开发长江口水土资源的理论依据。2011年被交通部授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荣誉。

洋山深水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以来,小洋山岛链中的三个汊道被封堵造陆用于码头建设。三汊封堵后,颗珠山汊道是否要封堵存在较大争议,研究院开展了堵汊工程影响的系统研究,为洋山港合理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海是水质型缺水城市,陈吉余教授提出取水长江河口的论证报告,基于此,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位于潮汐河口江心的大型水库——青草沙水库。水库建成后,供水规模逾719万m3/d,占上海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受水水厂16座,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人,改写了上海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

工程建成后,研究院科研人员继续潜心研究,揭示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规律,为解决盐水入侵背景下的水库调度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上海市科委、建委重点项目《青草沙水源地盐水入侵规律研究》立题论证会

1996年,九段沙生态工程纪念碑前

1989年,陈吉余院士领衔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团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持续近十年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项目,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院作为主要参加单位之一);2000年,陈吉余院士领衔的“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项目团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6年,陈吉余与张经两院士讨论长江流域新问题

陈吉余院士说:“院士的名称,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是对科学、对祖国、对人民奉献的责任。”他又说:“我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我对实际问题有想法,有科学思想,还是会去推敲、去研究,这是我对社会的责任。”

而今进入耄耋之年的陈吉余院士,依旧放不下自己对我国河口海岸发展的关切,还在给自己定目标:每年完成一件事。他说:“在国家建设上,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就是侦察兵,先行部队,为国家建设提供资料、提出建议。”一代代河口海岸人正是在他的感召下,从丽娃河岸、黄浦江畔走向了全球。

■本文依据《科学时报》与华东师范大学官网的相关资料综合

相关阅读推荐

海洋话题▏大规模围填海对滨海湿地的影响与对策

海洋论坛▏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海洋论坛▏我国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初步研究

海洋论坛▏海岸线分类体系探讨

论文专区▏强潮河口水下地形测量潮位控制研究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