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出台 沿海每50公里设1个观测站
近日,《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广东省政府批复并正式对外印发。《规划》明确“至2020 年,广东省初步建成以岸基观测为主,浮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应急机动观测为辅,布局较合理、结构较完善、功能较齐备的海洋观测网”,届时广东沿海将实现每50 公里有1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进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海洋基础工作。建设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省海洋综合管控实力、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于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落实观测部署 广东出台海洋观测规划
2012年,国务院颁布《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要求“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和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观测网规划”。这是国家首部要求地方政府建设海洋观测网的法律文件。
2014年底,国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出台,进一步提出“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规划》内容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实施相关规划、计划。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海洋观测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规划》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因此,广东出台海洋观测网规划,是落实国家对于海洋观测工作部署的具体体现,是对全国海洋观测规划的进一步补充和细化。
完善海洋基础工作 服务海洋强省建设
建设海洋观测体系,是开发海洋资源、开展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等的基本需求,是开展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的基础支撑。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预报减灾处长陈镜亮表示:“海洋观测是从事海洋工作一切的基础,用国家海洋局王宏局长的话来说就是‘观测预报是海洋部门的看家本领’”。
由于起步晚,就海洋观测网的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技术保障、运行机制而言,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还相对落后。据了解,在2010年前,广东省的海洋观测设施还是一片空白。2010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设立了海洋预报减灾处,并赋予了观测预报的管理职能。2015年,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又增加了海洋预报的职能,实现了海洋观测体制的突破,解决了广东长期以来无预报管理机构和预报机构的问题。从此,广东开始逐步启动海洋观测预报工作。从2010年至2016年,广东省整合国家和省的资金,开始建设海洋观测站点。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的海洋观测站点(含国家海洋局建设运行的)海洋站、平台站和浮标站,包括21个海洋站、2 个平台站和 5 个浮标站;初步搭建起广东海洋观测的雏形,填补了我省地方海洋观测设施的空白,实现了我省海洋观测设施从无到有的跨越。
但是,离《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要求“沿海县(市辖区)至少建设一个海洋站(点),全国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 100 千米以内,重点区域岸线间隔在 30 千米以内”的要求相距甚远,更不能完全满足广东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大陆海岸线长达 4114公里,居全国之首;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沿海城市。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东海洋产业发达,截至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连续 22 年居全国首位。但另一方面,广东也遭受着频繁、严重的海洋灾害的侵袭。国家海洋局908 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是我国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每年都造成广东省的人员伤亡和至少10 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广东亟需加强海洋观测网的建设,提高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建设海洋强省作出贡献。
优化观测布局 建设“四位一体”观测网
《规划》明确提出了广东海洋观测网的建设目标,是完善广东省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规划,建设岸基、海基、空基、天基“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立体观测网,“到2020 年,广东省初步建成以岸基观测为主,浮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应急机动观测为辅,布局较合理、结构较完善、功能较齐备的海洋观测网,初步建立海洋观测网综合保障体系和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
为了实现目标,《规划》提出了建设广东海洋观测网的4项主要任务:一是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二是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三是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四是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规划》明确将强化广东省沿海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综合海洋观测能力,沿海每50公里设置有 1 个岸基海洋观测站,中心渔港、重要港口、重要产业园区、重大滨海工程附近至少有 1 个岸基海洋观测站。逐步建立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权益维护等相适应的海洋观测网。
《规划》加强了对由台风引起的海洋灾害观测,要求“在广东省沿海城市开展台风浪、台风风场的观测,布设 11 个浮标观测站位和 39 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初步构建广东省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
《规划》加强了海洋灾害的应急机动观测,明确“沿海地市各配备 1 辆应急灾害观测车,主要配备自动气象站、X 波段测波雷达和便携式水位仪;全省配备三套车载激光雷达测风系统;配备抛弃式海洋浮标。在海洋灾害发生时,利用应急机动观测仪器设备开展应急观测,弥补固定台站的观测空白区,为应急事件辅助决策提供支持。”
《规划》提出要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建立国家和地方、地方各涉海部门间海洋观测网、入海河口水文监测网共建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建设面向城乡建设、沿海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的海洋观测数据服务中心,实现观测数据的有效共享,并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观测数据服务。
结合产业实施 助力海洋大数据建设
据悉,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决定以五大海洋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即把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海上风电建设、海洋公共服务业五大产业作为当前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抓手,加以重点扶持。陈镜亮表示,《规划》出台后,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结合这五大新兴产业的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陈镜亮也坦言,将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还面临三大难关。首先是时间紧,任务重。广东省大陆海岸线 4114公里,现有站点的密度分布相当于 200 公里一个海洋站,分布过于稀疏,大量临海重大工程、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不具备常规海洋环境要素观测能力。如果未来要达到每50公里设置有一个岸基海洋观测站,中心渔港、重要港口、重要产业园区、重大滨海工程附近至少有 1 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相当于三年时间增加建设现有观测点的三倍。其次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专业的观测预报人员,这将严重影响海洋观测运行维护保障能力。最后,缺乏地方法律的依据。据了解,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国务院颁布的《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这部全国性的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但在地方层面,广东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海洋观测预报工作缺乏细化的法律支撑。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王中丙表示:“海洋预报减灾是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要立足做好观测工作,建设现代化观测预报体系。他强调,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将在《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的指引下,做好海洋大数据的建设工作,服务海洋经济建设,为建设海洋强省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供图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