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综述▏钱学森讲坛:“天空海一体化水下组合导航”会议纪实

郑伟 溪流之海洋人生 2021-09-20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2017年12月10日,基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航天强国”和“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围绕“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主题,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报告厅召开了“中国惯性技术学会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交流—钱学森讲坛:天空海一体化水下组合导航”。本次会议同时也是“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委会”成立大会。

本次会议由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空间与水下应用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会议邀请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院陆建勋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培德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吴宏鑫院士、院总体部黄江川总师等12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

会议吸引了来自军工系统、高校、科学院、军队、新闻出版机构和国家部委等共计近400位专家和学者参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主任陈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刘亚东书记、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夏刚研究员参加了本次大会,会期一天。

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由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刘乃金研究员主持。首先,分别由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陈泓主任、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刘亚东书记、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夏刚副理事长分别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会议资助方和中国惯性技术学会致辞,对各领域专家的莅临指导和学术交流表示诚挚欢迎,并预祝专委会成立大会和学术会议圆满成功。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陈泓主任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刘亚东书记致辞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夏刚副理事长致辞

刘乃金副主任主持会议

接着,陈泓主任和夏刚副理事长共同为“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委会”揭牌,中国惯性技术学会赵凯嘉常务副秘书长宣读了“关于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委会组成人员的批复”。

陈泓主任和夏刚副理事长共同为专委会成立揭牌

专委会主任与副主任委会上台接受聘书并合影

会上,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夏刚副理事长为专委会主任委员郑伟研究员和8位副主任委员逐一颁发了聘书,专委会主任委员郑伟代表专委会汇报了专委会组建情况。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业委员会具体组成名单见下表。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职称

单位

担任职务

郑  伟

1977

研究员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主任委员

王大轶

1973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五院

副主任委员

王长青

1972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工

集团三院

副主任委员

刘  刚

1970

教  授

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

副主任委员

王海斌

1974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声学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殷敬伟

1980

教  授

哈尔滨工程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朝晖

1984

教  授

中国海洋大学

副主任委员

李钊伟

1986

研究

实习员

钱学森空间

技术实验室

专委会秘书


本次大会共征集到来自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科院光电技术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等单位的论文共计65篇,其中32篇论文被收录入会议论文集。经过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的综合评议,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

上午10时左右开始,按照既定的议程安排,大会进入学术报告环节。围绕“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题,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邀请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来访,诚邀相关领域专家莅临指导和进行学术交流。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院陆建勋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培德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吴宏鑫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黄江川总师、山东大学许国昌教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林明森研究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王长青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王大轶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殷敬伟教授、中科院海洋所徐永生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陈朝晖教授、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郑伟研究员作大会主题报告。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院的陆建勋院士首先开始,他报告的题目是“极低频在深地深海的应用展望”,陆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无线电频率最低端-极低频的世界科研进展和我国“十一五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低频探地(WEM)工程”在“深地和深海”探测的科研进展情况。他指出:现代无线电波可以探查以光年计的宇宙空间,但对我们脚下的陆地和海洋的探查却只能以米为单位。

陆建勋院士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陆建勋,男,1929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和1955年荣立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92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2004年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委员,主席团成员;1985~2002年担任中国造船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通信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现任第七研究院研究员,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委员,空军院士顾问,广电总局高级顾问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译著1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培德院士报告的题目是“对未来导航面临挑战的思考”,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①依据不同领域对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体积重量、降低成本和全寿命管理的要求,认真开展对导航新需求的分析;②围绕新型器件、新系统途径、新的组合、协同、监控模式研究,提出要努力加强对导航新技术途径的探讨;③针对超长航时导航、相对导航、快速自定向、大机动运行的导航等特点,希望高度关注对特殊导航问题的解决。

冯培德院士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冯培德,男,1941年生,广东省恩平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专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6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自控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航、西工大、南航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航空六一八所所长,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航空惯性导航系统国家专项的研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发明奖各一次,航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机械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大型飞机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吴宏鑫院士报告的题目是“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进一步研究”,他围绕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介绍了国内外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的研究现状,分别从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航天器自主导航、航天器智能自适应控制、故障自主诊断和重构问题、信息智能自主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智能自主控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重点介绍了航天器的智能自主控制系统研究:包括航天器智能控制系统结构形式研究,多种信息获取及应用,多种执行机构研究,突发事故创造性智能研究。最后讨论了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发展的研究规划。航天器的智能自主控制要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工程实现以及飞行验证与工程应用,这是一个全新过程,是一个大的工程系统。本报告对整个智能自主控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设想和展望。

【小贴士】吴宏鑫,男,1939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丹徒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专业。现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定且具有良好性能。在智能控制方面提出了“特证建模”、“基于对象特征模型描述的黄金分割智能控制方法”、“航天器变结构变系数的智能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特征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等,为降阶控制器和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拓了新的道路,对航天器控制和工业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上述理论和方法已在航天控制和工业过程控制等多项实际对象中取得成功应用。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部。《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获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基于特征模型的智能自适应控制》获2010年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2011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五十年杰出贡献奖”,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2004年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黄江川总师报告的题目是“小天体探测进展与展望”,他首先结合国际上小天体领域的科学热点和技术态势,分析了小天体探测的科学价值和技术难点;其次介绍了在过去十多年中,以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战略研究发展课题为代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小天体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所提出的“选、探、控、用”的发展策略。同时他指出:随着观测与航天技术发展,国际上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研究不断深化,其科学原创性和技术先进性往往代表着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水平;持续开展小天体探测活动将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也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黄江川总师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黄江川,男,1961年生,研究员,长期从事月球和深空探测器研究,历任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目前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小天体探测研发项目技术负责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创新团队奖和一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在短暂的午间休息后,下午14:00会议继续。山东大学许国昌教授首先开始,他报告的题目是“低轨导航通讯遥感一体化及其应用”,他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中科院院士局的战略研究,指出该研究结果已正式递交国务院,并列入国家规划;其次介绍哈工大深圳与山东大学的通导遥卫星计划;最后描述该卫星系统的应用前景。

许国昌教授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许国昌,男,1953年生,山东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GFZ)资深研究员,布兰登堡科技应用大学兼职教授,柏林工业大学兼职博导,Springer系列著作Sciences of Geodesy主编,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海外通讯评审专家。曾是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和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里斯本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兼职博导,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兼职教授。历史上首次推出了卫星受摄运动的二阶理论解,奠定了星上自主定轨的理论基础,是许氏无奇点理论,拉格朗日—许和高斯—许运动方程的创立推导者。世界知名的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世界著名的卫星轨道力学家。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林明森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我国海洋卫星及其应用”,他首先介绍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其次介绍我国已发射的海洋卫星、未来到2025年的海洋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提出未来后续的发展方向,同时介绍海洋卫星遥感在海洋环境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岛礁测绘、全球气候变化和军事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展示。

林明森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林明森,男,1963年生,福建莆田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现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HY-2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兼任《海洋学报》副主编,《遥感学报》、《遥感信息》、《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海洋预报》和《东海海洋》等编委,国家奖励办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审专家、海洋科学鉴定和评审专家、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国家海洋局空间遥感与应用研究、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科学、海洋灾害预报技术、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复旦大学微波散射与遥感信息和武汉大学卫星导航与定位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海洋学会理事、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遥感专委会主任委员,航天标准化委员会、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目前是国际光学组织SPIE中国专家成员,国际海洋大气联合委员会(JCOMM)组织的海洋气象卫星专家组国家成员,同时也是国际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组织的海洋地形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导师。发表论文100余篇,负责和参加科研项目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项、青年科技奖2次。入选国家海洋局“双百人才工程”、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获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成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王长青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数字地球+”与智慧海洋应用”,他指出:伴随“互联网+”的兴起,“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地球进入“数字地球+”时代,在空间维度、技术维度和应用维度得到极大提升,天地组网、时空基准、感知认知、实时地球、万物互联、智能决策构成其发展基本要素,使得数字地球全面进入服务化、定制化、智能化应用的时代。“数字地球+海洋”是“数字地球+”在“陆海统筹、天地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下面向海洋领域的综合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是智慧海洋的一种体系化的解决方案,报告中对此进行了相关应用探讨。

王长青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王长青,男,1972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副院长,中央军委科技委深远海领域专家,某重大专项制导控制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导弹总体、导航制导与控制、测绘遥感、任务规划技术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研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王大轶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航天器自主光学导航技术”,他指出:航天器自主导航是指在不依赖地面支持的情况下,不依靠人造信标,仅利用自身携带的测量设备在轨实时确定其运行轨道的过程。自主导航能够显著降低航天器对地面测控的依赖程度,提高自主生存能力,是保障航天器安全和航天任务成功实施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航天器自主导航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内也取得了一批成果,一些已得到在轨应用和验证。报告从工程实现自主导航面临的关键问题入手,梳理了核心技术,归纳了创新点,介绍了自主导航在地球轨道航天器和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对目前自主导航的热点研究领域进行了总结。

王大轶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王大轶,男,1973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副部长,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技术首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航天器自主导航与控制领域进行了创新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嫦娥月球探测卫星等型号飞行试验成功做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4项,部级二等奖3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殷敬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极地声学及跨介质信息传输技术研究”,他指出:“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的北极航线潜力巨大,极地矿产资源丰富;北极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北极信息技术成为新的制高点。北极地区常年受冰层覆盖的影响,冰下水域内的军事和民用活动均迫切需要水声技术的支持。由于冰盖的存在,水声通信成为冰下信息交互最为可取或者唯一可取的手段。北极冰下信息上行透冰出水、空天信息下行透冰入水,是构建极地立体化信息链路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展极地跨介质信息传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殷敬伟教授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殷敬伟,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导,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院长,黑龙江省杰青,“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任职包括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主题专家(深远海领域)、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声学学会秘书长等;近年来先后在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任职。主要从事极地声学、水声通信与探测、声纳信号处理等方向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以及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作为核心骨干获得2016年度“国防创新团队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入选黑龙江省青年学术骨干教师支持计划,荣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出版专著1部《水声通信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获2016年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科技图书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青年基金3项,以及国防技术基础科研、海装预研、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20余项课题;参与国防重大基础科研、863计划等多项课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永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深远海水底声学观测阵列与水下定位和导航”,他指出:随着海洋学和科技发展,人们对深远海大尺度海洋现象的观测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深远海大面积、长时间、连续、实时观测方面有长足发展。实现此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坐底式声学仪器观测阵列(PIES),其具有造价低、易收放,适合大面积、长时间观测等特点。PIES观测阵列能够探测三维温盐场、内波、涡旋、海流,海浪等动力学要素。PIES阵列已通过水声通信实现深海大洋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如建立与潜艇间的水声通信,就可能利用PIES的位置信息在阵列覆盖区域进行水下定位与导航,同时把海洋动力环境信息传给潜艇。

徐永生教授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徐永生,男,1970年生,中科院海洋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复旦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美国罗德岛大学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分会主席。2013年入选青岛创新领军人才。曾在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物理海洋和海洋遥感等方面研究工作,参加了ECCO2、Jason-2、OSTM、SWOT等著名海洋卫星项目,并与美国高度计卫星项目(Topex/Poseidon,Jason,SWOT等)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Fu Lee-Lueng在物理海洋学国际权威期刊JPO合作发表论文3篇(第一作者),其中利用高度计卫星观测对海洋中地转湍流的研究曾入选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2010年度对外展示性成果。科研成果发表在JPO、JGR、GRL、Ocean Modeling、IJRS,DSR、Climatic Change、Jtech等国际知名期刊(34篇);2011年发现海洋中不符合经典地转涡流理论的区域,结果在JPO上发表,迄今已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他引40余次,2012年发现了去除卫星高度计仪器噪音影响的方法,从而解决了卫星高度计观测中长期存在的“速度功率谱蓝移”问题,推动了面向海洋亚中尺度的新一代干涉测高成像高度计的发展,此成果已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他引30余次。主持中科院先导专项、航天背景预研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


中国海洋大学陈朝晖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移动平台与深远海观测”,他指出:海洋科学发展史每一次里程碑式的推进都离不开海洋观测探测技术的提高。本报告先回顾过去几十年海洋观测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从当前海洋科学前沿问题出发,讲述移动观测平台在今后深远海观测的重要性,并引出了诸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陈朝晖教授作大会报

【小贴士】陈朝晖,男,1984年生,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多尺度过程机理研究和海洋观测与仪器研发,近年来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Scientific Reports,GRL,JPO,JG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项。201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位),同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7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称号,以及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学者称号。目前担任国际CLIVAR NPOCE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会议最后,由“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委会”主任、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郑伟研究员作大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天空海一体化卫星重力反演与潜艇组合导航”。报告围绕二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①围绕“卫星数据处理和重力反演”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旨在为我国首颗重力卫星观测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精确建立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保障;开展了我国下一代重力卫星技术方案、观测模式及关键载荷精度指标的顶层设计和需求论证;②融合卫星、航空、海洋等多源信息,构建新一代水下潜器惯性/重力/地形/水声组合导航系统。开展新一代GNSS-R测高/重力星座优化设计研究,提出改善水下潜器组合导航精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高精度和高概率的重力匹配、地形辅助、水声定位等关键技术,力争实现高效、自主、长期、无源和隐蔽的水下潜器高精度导航。

郑伟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小贴士】郑伟,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理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曾工作于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现工作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卫星重力反演和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现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空间科学与空间探测专业组)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空间与水下应用传感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天安全平行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委会)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海洋测绘专委会)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惯性仪表与元件专委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委会)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测绘专委会)委员,《Applied Geophysics》(SCI)、《深空探测学报(专刊)》等期刊编委,浙江大学兼职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导、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高分专项重力评审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921载人航天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Surveys in Geophysics》(IF=4.413)、《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Journal of Geodynamics》、《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等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SCI收录31篇);以独立作者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出版基金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资助;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和受理3项;以排名第一荣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奖、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奖等20余项;曾主持中央军委科技委前沿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结题特优)、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青年人才项目、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和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日本JSPS项目课题、国家留学人员科技择优资助基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杰出青年人才基金等20余项;研究成果获航天、测绘、海洋、地震、国防等11个部门应用;获奖成果被《长江日报》、《中国航天》等媒体跟踪报道。


参与报告的专家学者在为期一天的大会中,围绕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主题展开了交流,各报告内容均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会场交流讨论热烈,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会议的形式加强了同行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使与会人员对天空海一体化领域的现状、需求和未来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相关单位间的合作意愿,推动了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会议取得预期的收效。

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领域是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自2015年起从零开始建设的研究方向。此方向是面对国家战略需求,以“齐谋深空深海,共建航天/海洋强国”为目标,联合航天、航空、海洋等多种手段,融合、同化多源信息,开展天空海一体化导航、探测、通信、安全等探索研究,支撑与推动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探索和应用落地。2年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形成了共同谋划、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委会的挂牌成立,标志此领域的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专委会挂靠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也是对实验室过去2年工作的认可。实验室将继续发挥过去工作的基础,广泛联合,共谋发展,推动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领域的发展。

【延伸阅读】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简介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12月,背靠中国航天,立足改革探索的前沿,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专职创新“特区”,目前已建设成为中央军委科技委全国首家创新工作站、国防科技工业空间技术创新中心、集团公司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等3个开放、汇聚、协同的创新平台,打造活力创新机制,协同开展创新研究。

实验室充分结合“创意中心、研究中心、孵化中心”的业务定位,践行“战略研究、集成创新、应用基础研究”三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牢牢抓住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机遇,坚持“任务为经、学科为纬”、“先问新不新、再问成不成”、“自主研究为主,组织研究为辅”的创新理念,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空间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构建以PI为技术团队核心的队伍组织模式,广泛面向实验室及国内相关领域一线专家学者聘任研究团队负责人。实验室采用内外广泛结合的合弄制,组建有活力、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群体。实验室赋予PI充分信任和自主权,自主选方向、定目标、自主提出挑战性的研究目标和牵引性技术指标,围绕团队实际研究需求配置研究经费、科研设施资源。实验室实行聘期同行学术评议的考核制度,激励研究人员快速成长。

实验室目前拥有200余名专兼职研究人员,其中固定岗位研究人员137人,博士占近70%。实验室广泛引进双聘院士、兼职研究员、访问学生/学者、自培/联培研究生、博士后、项目聘用、实习生等非固定岗位人才,融合社会各界人才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开放平台。

实验室以“夯实基础、突破核心、颠覆技术、推动变革”为目标,支持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的技术探索与研究,推动形成突破性、变革性的航天前沿技术,目前学科领域涵盖多个基础性学科和前沿技术方向:信息获取与处理、微纳光电、能量转换、材料与机械、量子、导航、航天群智能、空间天文等。

在实验室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开放的实验室诚邀海内外各界广泛联合,探索空间技术的未知世界,共铸“航天梦”,推动人类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网址:www.qxslab.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04号

【延伸阅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

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业委员会

一、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由钱学森同志倡议,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在北京注册登记正式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1992年9月10日经批准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惯性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单位自愿结合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我国惯性技术的科学共同体,是发展我国惯性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二、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宗旨和性质

⒈挂靠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⒉宗旨:以“齐谋深空深海,共建航天/海洋强国”为目标,联合航天(卫星等)、航空(飞机等)、海洋(舰艇等)等多种手段,融合和同化多源信息,开展天空海一体化导航、探测、通信、安全等探索研究,构建航天、航空、海洋等多学科交叉学术平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开展学术讨论,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天空海一体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⒊性质: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的分支机构,是由全国从事航天、航空、海洋及相关技术领域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开发和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自愿依法依章登记成立,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全国性、行业性、学术性和科普性社会团体。

相关阅读推荐

大会特邀报告▏钱学森讲坛:天空海一体化水下组合导航会议报告内容及报告人简介

诚邀▏“中国惯性技术学会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会议—钱学森讲坛:天空海一体化水下组合导航”会议日程安排

征文▏“中国科协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交流—钱学森讲坛: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