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曾经沧海
今天,伴随着3月14日这天的慢慢到来,北京的雾霾指数也慢慢地升到了319。
“3.14”这个日子远没有“3.15”来得家喻户晓,但在我的字典里,关于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从来都不是那个浑圆无尽的“π”,而是公元1988年在南中国海爆发的那场秋风扫落叶般干脆利索、并以此记名的海战。就是这场我国改革开放后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场海战,把我最鲜活的人生岁月,统统浸泡入了那祖宗十八代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苍茫大海。关于这一天的记忆也如这场雾霾一般,在我微信圈的天空里日益迷浓,这一天对我的影响也如北京的霾一样,从忽然某一天激起世人的关注起,却不知道它何时会消失殆尽?
此图片来自网络
看着朋友圈里一篇篇关于南海那场海战的介绍和回忆,我虽无缘冒着南海的炮火去夺回永暑礁、南薰礁,但也曾有幸在本世纪初身临过其境,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就连度娘也语焉不详的鲎(hou)藤礁。
此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是美机拍到王伟和81192战机的最后画面
那是2001年的四月初,又是一件让国人铭心事件发生后的几天,我们海测船从湛江起航,沿途一路还不忘搜寻王伟和歼-8II的残骸,就这样缓缓地驶向南海。已不记得经过多少天的测量作业了,终于有一天,在测量船远处出现了一条浅黄色的陆地,对于它,我觉得它像一条出来换气的鲸鱼、一艘浮出水面的潜艇、一只巨大的“鲎”!
此图片来自网络
但“一条浅黄色的陆地”就是最准确的描述了,它,就是共和国海图上标注着的“鲎藤礁”。
我们大船离它约2海里下了锚,放下舢板,装好测深仪等测量设备,我们四人直扑大“鲎”而去。
离它越来越近,海底离我们也越来越近。度娘称:“1983年公布鲎藤礁为标准名称,是海水拍打较为激烈的礁石平台,退潮时露出一串串礁石如鲎产卵,故名。”那天天气真好!风平浪静,浮云朵朵,波涛不惊,礁石周围目力所及之处皆西湖一般,巨“鲎”背上立满了海鸟,当我们小艇离它百米绕行一周时,众海鸟便鸣叫着四散飞去,留下一只拖着长长细尾的千年巨“鲎”静静地趴着。
再近些,已经很浅了,我就只有关掉引擎,怕螺旋桨页打到珊瑚礁,用测杆慢慢将小艇撑向它。那天,巨“鲎”周围那片礁盘上在四月的太阳直射下的平静海水,是我有生见过最纯净、最透明的水!见过了它,至今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是我见短识浅,见过的大海有蓝有绿有黑有黄,但基本都与“纯净”无关,“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的只见过富春江水,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只见过千岛湖水,当我第一次直视着巨“鲎”四周那空若无物的海底,我才发现大海还有许多令人震惊的绝美属性!如果当时我能够躺在海底仰视的话,看到的肯定是大鱼小船在天空飞翔!当天晚上在我的南沙手记里是这样记录的:“当你看上去觉得这水可能会没到你的脖子时,测深仪显示的深度是5米!当你看上去觉得可能水会没到你的腰际,测试仪显示的是2米!当看上去觉得水可能到你的大腿时,我跳下去到了我的胸口!当你看上去感觉这水只到你的脚踝,其实是到了膝盖!当你趴在船舷沿着礁盘的悬崖般垂直的边缘看下去,还可以看清海底如花盛开的朵朵珊瑚、众多不知名的五彩游鱼时,测深仪显示的深度是30米!30米!30米!”。这就是欺骗了我眼睛的南中国海。
当我光着脚淌水踏上鲎藤礁泛黄的珊瑚砂时,都不忍心多踩这仅仅几米宽几十米长的“鲎”背,第一次发现在茫茫大海上居然有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宁静。时间很短,随着太阳西垂,海风渐起,细浪打碎了周围的平静,测完数据我们就返航回大船去了。
没离开多远,众多海鸟又从四处冒出来散落到巨“鲎”背上,回到它们真正可以落脚的家。
17年过去了,那年在南海上漂晃的许多故事也没条件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残留在脑子里的一些也都开始渐渐模糊,但只要一到这个时节,一旦谈到南海,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个默默无名的鲎藤礁和它周围的那片海。虽然因为现在已经高达347的指数只有躲在房间里默默祈祷北京上空的雾霾总有散尽的一天,但是希望那天那片南中国海的影像无论今后变得多么模糊稀释,还会在我心中永远保存着她的宁静美丽,就像“Once a Marine, always a Marine”那句话一样。
——写于2018年3月13日夜
文中未注明的照片均为作者当年拍摄。
【作者简介】阿飞,男,1989年就读于大连舰院学院海道测量专业,本科学历。1993年毕业分配至基层部队,历任水深测量分队技术员、助工、分队长、工程师。后调入东海舰队航保处任测量参谋,海军中校军衔,2007年转业地方工作。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