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谈▏多位知名学者炮轰大学排行榜,“商品”怎能变成办学指南?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近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一份针对大学排名的专题研究报告《大学排名的风险》被发布,迅速引起学界震动。《大学排行的风险》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老师撰写,从大学排名的发展历史、大学排行榜的局限、世界大学排名风险等方面进行专题性阐释,内容对大学排名越来越热、关注越来越高的现象起到警醒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个人、学校和政府正确对待大学排名具有指导意义,以期望匡正大学排名的不科学性。

“在今天看来颇为‘学术’的大学排名,当初却起源于一家报纸为挽救其倒闭危机而进行的游戏。”而如今,“大学排名评价大有成为办学方向‘指挥棒’的风险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半年来,受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牵头成立课题组,对大学排行榜本身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彻底跟大学排行榜“杠”上了而在此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邢定钰就曾在全国两会上批评大学排行榜,认为排行榜犹如“紧箍咒”,导致所有高校趋同化,“非常要不得”。

我们注意到,目前,世界上已公开的大学排行榜有50多种,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有十多个。在这些排名中,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简称U.S.News)、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简称THE)、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简称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这四个世界大学排行榜影响最大。

在不同指标、不同标准、不同方法、不同文化的各排行榜上,同一所大学的排名位次有着天壤之别,即使是排名比较靠前的北京大学,也对此感到无奈,用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的话说,这是“盲人摸象”。

今年9月10日,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当层出不穷的大学排行正逐渐成为影响高校评价体系的一个指挥棒,我们必须追问:大学排行榜科学吗?今天,它正如何搅动着高等教育的生态?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使用它?

大学排行榜溯源:最初为考证精英从何处来

1900年,英国人Alick Mclean首次发布了一份叫做《精英从何处来》的报告,分析社会精英们的各种信息,比如他们的国籍、出生地等等。在书的末尾,他附上了一份榜单,细数各个大学所培养出的精英人才的数量。这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排行榜了。

大学所培养的高级人才的数量,也的确是衡量一所学校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就像今天的“杰出校友排行榜”、“院士校友排行榜”、“富豪校友排行榜”等等。

20世纪初至30年代,美国科学研究、高等教育迅速崛起,经历了第一次爆炸式的发展。对规模迅速扩张的高校进行评价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1906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美国第一位心理学教授James McKeen Cattell出版了他的新书《美国科学家生平索引》。在这本书里,Cattell教授研究了4000位他认为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科学家,详细统计他们在哪一所大学接受教育、又在哪里教书等信息。他按照影响力给不同科学家制定了权重,然后用每所大学所拥有的精英科学家的加权总分除以总教师数目,制定了一个排行榜,定量评价各大学师资力量的水平。

Cattel教授坚信,他这份有开创意义的排行榜非常有意义,也相信这种分析对于选择学校就读的年轻人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他用基本相同的方法不断的对美国高校进行排名并发表。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疯狂扩张:当排行榜成为商品

由于大学往往规模庞大、学科庞杂。局外人很难对某所学校一探究竟。谁对象牙塔里的情况最为了解?当然是局中人。

1924年,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的化学系教授Raymond Hughes受一个行业协会的委托,计划就美国高校研究生院质量进行评价。也许是受“同行评议”的启发,Hughes教授把目光转向了他的同事们。他向迈阿密大学的教授们发出了问卷,请他们帮忙进行两项工作:一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见,选择出美国境内40至60所他们认为比较“靠谱”的大学;二是对这些大学里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关科系的声誉进行评价——按照15分的标准打分。最后Hughes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排名,制作出来有史以来第一份大学的学科排名。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大学排行榜的读者都来自高等教育领域内部。各种排行榜的统计数据多是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的形式流传于大学校长、大学管理者、相关领域的教授们和政府官员们中间,作为参考、学术研究和制定管理政策的资料。

如袁振国所说,今天被热捧的大学排行榜最初确实是一家濒临破产的报纸的商业产品。

1983年,美国一家叫做“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周刊发布了第一份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声誉排名,开启了大众媒体主导大学排行榜的时代。此时的美国高校,刚刚经历了二战后5070年代的高速扩张期,大学教育也变得普及,大学这个一度和象牙塔划等号的名词变得和老百姓的生活距离更近,因此这份榜单一经推出便引起人们的热议。从此,公众对大学排行榜的关注一发而不可收。2010年,这本杂志停刊,但其排名产业并未受到影响,且继续发展壮大,排名延伸到了医学院、文学院,甚至高中阶段。截至1987年,US news共推出了三份由大学校长们针对本科阶段的教育评选出的最佳大学排行榜。

而从1988年起,US News开始了每年出版一次排行榜的传统。如今的US News排行榜包括最佳大学、最佳研究生院、最佳高中、全球大学排名、最佳远程教育项目等几大板块,涵盖了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各方面。US News的大学排行榜影响力有多大?大到成为这家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并让这个曾经和《时代》和《新闻周刊》齐名的杂志放弃其他业务,在2010年宣布不再出版除了特刊之外的出版物,主要专注于研究和提供高等教育相关的信息

在我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于1987年对我国87所重点大学进行排名,还列出了前20名的大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对本国大学的排名。此后,各种排行榜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仅2018年上半年发布的大学排名就有数十个,关注度比较高的有武书连“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等。市场中的教育企业或留学机构也纷纷对大学排名进行详细解读。

被排行榜“绑架”的大学:按照指标办大学

大学排名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且关注度越来越高?

《报告》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服务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有其目标用户群体。该群体包括政府、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等,大学排名每年的更新不断满足着这些群体的需求,而这些群体对于大学排名的依赖也日趋强烈。”

“其实,很多学生及其家长对不同类型大学、专业的区别及实质性意义并不了解,往往通过关注大学排名来获取对大学比较抽象的认识,以至于大学排名对学生及其家长最后选择学校、学科专业产生重大影响。”袁振国称。

但是,在大学排行榜的“围攻”下,高校却变得越来越被动。

《报告》称,排名成了学校荣誉的重大组成部分,大学排行榜给大学校长带来了诱惑或紧迫感。大学排行榜数量的增加和不断流行,正塑造着高等院校的行为,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决策和战略规划过程。

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表示,“最要命的是现在很多学校是按照排名的指标去办大学排名里缺什么东西就去补什么,觉得补上以后任务就完成了,这是大学校长最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在这样做。”

大学排行榜缺陷:导向不可取、学校不可比、标准不一致等

通过对多个大学排行榜的分析,《报告》揭示了排行榜共同存在的7个明显缺陷:导向不可取、学校不可比、标准不一致、指标不匹配、数据不可靠、方法不科学和明显的文化偏见。在此前,就有学者就指出,虽然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已经建立起国际声誉,定量地分析了各大学的学术质量,但在该榜单的评价系统里,人文学科和教学质量的权重过小;而QS世界大学排名则被许多专家批评评价方法不够稳定、数据来源存疑;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则被批评严重低估了非英语大学的水平,且过度商业化有影响排名质量的嫌疑。

根据《报告》,无论是世界大学排名、国内排名还是不同的学科排名,各排行榜都是根据各自定位,设置相应的排名指标体系。在现有指标体系下,被无限扩大的科研导向的大学排名完全不能反映大学的所有功能和使命,更是与大学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相悖。

并且,大部分排行榜的指标设置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师生比和高校所获的奖项来衡量教学水平的情况。

在多位教育界专家看来,大学的教学表现应该涉及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支持、教学技术应用等而非仅仅是形式化的人数对比与奖项的获得

在袁振国看来,如果学者或者感兴趣的人做了一些大学的分析、评价,甚至于排行工作,这无可厚非,不但可以给学生、家长提供选学的参考,还能作为学校办学自我诊断的依据,更能为政府资源配置和提升影响力提供借鉴。

“评价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会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任何一个事情都是双刃剑。”袁振国认为,办大学是需要安静、长期、精心做的一项事业,一定要尊重大学的办学规律,营造大学良好的办学氛围,特别要警惕大学的排名带来的风险。


专家:警惕全世界的大学都变成研究院

在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看来,大学排行热的背后,是巨大的社会需求。对于公立大学而言,拿着纳税人的钱,有义务汇报工作业绩,而站在政府的立场,拨款必须有回报。排行榜直观易懂,一目了然,特别是最近20年,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迅速上升,这是看得见的回报。此外,出于商业价值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排行榜也变得越来越多。

大学排名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陈平原进一步解释说,排名只能靠数据,而数据很容易作假。即使数据不做假,久而久之,大家会发现有的数据有效,有的数据无效,所有的人都会趋利避害,尽量生产有效的数据,中国的大学就会变得毫无个性,日渐均衡化,对于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品位的人文学科而言,影响更大。

在排行榜指挥棒下,一些大学盲目扩张规模,以文科见长的学校也开始设立理工科目,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看来,“无非就是增加排名”。他解释,增加一个理工科,可以增加很多项目设备和研究成果,在资源的配置上,项目投资或者科研经费也更容易争取,因为一个理工科项目动辄几千万,而对于文科项目而言,几十万都是很大的项目。

“学校和学校不可比,大的和小的,文科和理科的,综合性和单科性的,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的世界,如果一定要把不同性质的学校放在一起排名,那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严谨的。”袁振国说。

在袁振国看来,办学的丰富多样性和学校很多本质性的功能是没有办法被测量和评价的。比如,有些排行榜将学生收入高低作为重要标志,那么那些在艰苦地区奋斗的科学家、那些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奉献的志愿者算不算优秀?

他认为,大学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可是在所有的大学排行中,几乎没有把学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的。即使是4大排行榜,关于人才培养的指标权重也只占到5%20%,80%以上的指标跟学生培养无关。“如果把排行榜作为大学的导向那么全世界的大学都会变成研究院和研究所。”

近年来,中国成立了诸如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从办学之初就对标国际化高水平,但在杨东平看来,真正的大学不能没有人文学科,不能没有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培养。“或许在短期内,这些学校能够做出一些品牌产生影响力,但最后要成为一个好的大学,恐怕还是要考虑到其他方面,比如人文和育人!”

难点:如何重构教育评价体系

在杨东平看来,自上而下行政化的评价,无非是增加一些评价指标,但对于高校而言,到底哪些指标是合适的,这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要打破这样一个评价体系最应该提倡的是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就像养一盆花,不用天天测量长高了多少,只需要静待花开就好。”

但作为社会的关注点,完全不对大学排名也似乎不可能。在陈平原看来,当前的排名体系亟需改革包括评价标准、操作流程、指标、权重的设计等方面,“只有共同参与到逐渐完善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努力让中国建立一两个比较可信的评价体系或者排名,才对得起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

■文章依据《中国新闻周刊》《文汇教育》、环球网等内容综合,来自“勤学教育100订阅号”,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推荐

杂谈▏四维空间为什么不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

杂谈▏为什么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

杂谈▏2017年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出炉,地学研究单位哪家强?

周末杂谈▏“非升即走”在中国高校

杂谈▏为什么武汉大学排名那么靠前, 却没有入选C9?

地图杂谈▏制图不依比例可能带来的误解——金门岛有多大?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