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洋地质▏南海基底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张功成等 溪流之海洋人生 2021-10-08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南海构造位置特殊。从全球尺度看,处在全球三大巨型板块相互作用的三结点上,西北为欧亚大陆板块,东南为太平洋板块,西南为印度洋板块。从区域尺度看,东、南、西、北均被地块所挟持,分别为菲律宾海板块、婆罗洲地块、印支地块、华夏古陆。从南海内部构造看,中央存在西北、西南、东部三个不同的洋壳,周边发育不同性质的被动、不同程度的主动、及走滑多种性质大陆边缘(图1)。远比现在近于东、西对称的伸展大西洋、东西俯冲的太平洋复杂。因此,南海的构造问题是一个世界地学前缘热点问题,对于揭示全球演化、东半球板块构造重建、陆缘洋盆、洋陆作用都有科学意义,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

1 南海大地构造位置图

南海及其邻区是东亚、南亚海上最大的油气区之一,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中油气最丰富的区域,截至目前,发现常规石油天然气上百亿吨油当量;可燃冰资源也通过试产证实储量相当可观。南海的烃类矿产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及下步勘探方向仍不甚清晰.构造因素往往是油气区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明晰南海大地构造对该区油气勘探有指导作用。本文利用综合的方法,利用野外露头、钻井、重磁震等信息,静态地分析南海及其邻区的基底构造格局;并探讨了构造对油气分布格局的控制作用。

一、南海基底地质特征

⒈南海基底断裂系统

深大断裂是划分构造单元的主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板块缝合线、俯冲带、大型裂谷带、洋壳边界和走滑带。由于南海被海水覆盖,钻井与深地震剖面稀少,只有重力资料和磁力资料覆盖了整个区域。因此,本文利用重力资料(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和船测重力数据)、磁力资料(航空磁力数据和船测磁力数据),结合地震、钻孔、地质等资料识别南海及邻区的区域大断裂。

⑴北部陆内伸展断裂系

北部陆内断裂系的骨架断裂为云开北缝合断裂带(F1-1)、南澳—海口缝合断裂带(F1-2)。F1-2断裂发育于华南大陆区,沿断裂异常多呈现NEE走向,异常值为正负相间分布,以正异常为主。

南澳—海口断裂(F1-2)为海西、印支期的地块缝合带.在该断裂两侧,大陆区异常基本为团块状分布,陆架区的重力异常为明显的NE向条带状分布。断裂以南磁性偏高,而大陆区磁性偏低,靠近F1-2断裂出现大面积负磁性异常区。断裂以南线性信号具有明显的NE走向,而断裂以北的大陆区域异常没有明显趋势。

华南陆架区,断裂主要是NE和NW向,但NE向断裂有比较明显的等间距分布的特征,NW向断裂错动NE向断裂,NE向断裂拉张断裂特征明显,使陆壳减薄。在洋壳北部边界以北的南海北部地区,异常呈NE或NEE走向。

⑵西部走滑断裂系

西部走滑断裂系的骨架断裂为红河走滑断裂带(F1-3)、马江断裂(F1-4)及西缘走滑断裂带(F1-5)。北段红河断裂带又称哀牢山—红河断裂带,是印支地块与华夏地块之间的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带,其发育于云南哀牢山—红河构造混杂岩带。沿该断裂可见蛇绿岩出露,代表了三叠纪时期印支地块与华南的俯冲缝合边界,可见典型的糜棱岩,为左行韧性剪切带。红河断裂带从云南经越南北部至红河口入海后,沿莺歌海盆地向东南延伸到海南岛南部海域.由于强烈的走滑拉分,导致莺歌海盆地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使得断裂两侧基底埋深厚度差巨大,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红河断裂带作为华夏地块与印支地块构造分界线的特征。该断裂以南地区主要呈现平缓变化的重力异常,走向大致为NNW向。

Song Ma缝合带位于越南北部境内,北以沱江断裂为界,南以马江断裂为界,宽约30km。该缝合带在重磁异常(图2)上均有较明显的相应。西北方向与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相连,东南方向与莺歌海盆地西缘断裂相连接。根据野外地质考察,发现Song Ma带沿线可见出露有蛇绿混杂岩残块出露,代表了古特提斯的一个分支:金沙江—哀牢山—Song Ma洋,认为Song Ma缝合带是印支地块与扬子—华南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是金沙江—哀牢山洋东南方向的延伸,其缝合时间是三叠纪,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的存在。

(a)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分区;(b)化极磁力异常特征分区;(c)南海构造分区及基底岩性

图2 南海重磁异常分区-构造分区及基底地质图

南段越东—万安断裂带大约沿印支半岛以东200m水深线分布,南北走向,全长大于1000km。断裂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段称为越东滨外断裂,南段称为万安断裂带.断裂东西两侧在地形地貌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断裂带以西陆架狭窄,断裂以东陆坡陡峭,地貌反差较为强烈,水深从陆架200m突变至2000m,垂直落差达2000m以上。该断裂带作为南海的西缘边界,它形成于印支地块挤出旋转和南海扩张期间,对印支地块与南海之间的差异运动起到了调节作用。

⑶南部裂解—增生断裂系

南部裂解—增生断裂系的骨架断裂为卢帕尔缝合断裂带(F1-7)、南沙海槽东缘断裂带(F1-8)、沙巴—巴拉望缝合断裂带(F1-9)及苏禄海东南缘断裂带(F1-10)。

卢帕尔线F1-7位于南海南缘,是指分布于纳土纳岛—加里曼丹岛北部—巴拉望岛南部一线的蛇绿混杂岩出露线。卢帕尔线附近分布有大量的蛇绿岩和蛇绿混杂岩,具有明显的俯冲碰撞带的特征,代表了古南海的存在特征,其形成与古南海的俯冲消亡有密切关系。蛇绿岩时代主要为晚白垩世—早中新世,表明研究区南部在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存在一个洋盆,即古南海。卢帕尔线俯冲增生楔自东向西形成时代呈现出越来越晚的特征,指示了古南海自西向东“剪刀差”式闭合的特征。在卢帕尔断裂南段有较为明显的条带状高剩余布格重力异常。

在卢帕尔断裂带以西,中南半岛南缘断裂带以南的区域,隐约显示的斑状两条南北向条状异常,近似平行于卢帕尔断裂带,在条带状高值区域两侧伴随着低值区,特别是在卢帕尔断裂南段较为明显。向东,沙巴—巴拉望缝合断裂带东南方向至苏禄海断裂带,异常值变化较为明显。卢帕尔—武吉米辛—沙巴北缝合带是一条复杂的褶皱增生带,发生过多次聚敛活动。由南而北发育一系列前展式逆掩叠瓦状构造,属于渐新世以来增生过程中挤压型或聚敛型大陆边缘。在这一汇聚格局中,汇聚程度较低的区域分布在苏禄海东南缘断裂带(F1-10)以北。南沙海槽位于南沙海区的东南端并延伸至巴拉望西北海域,走向N35°E,是一条长约400km的深海槽,以南沙海槽东缘断裂为东南边界。地形反差强烈,垂直落差达1500~2000m。该断裂在自由空间重力异常中具有明显的反应,其西北部表现为明显的北东走向负异常带,而东南部则表现为北东走向正异常带;在磁力异常特征上,主要表现为低值负磁异常,磁异常与海槽的形态对应特征也较为清晰。断裂两侧的莫霍面深度也存在差异,北段莫霍面存在北高南低的特点,而南段则为南高北低。根据重力和地震剖面资料综合解释,认为南海海槽的下伏地壳性质不同,西南段性质为残留洋壳,而东北段为陆壳。

在南沙海槽断裂带,三级断裂走向和该区深大和二级断裂走向一致,主要反映次一级的褶皱断裂。异常特征主要为不连续小异常的趋势线和正负异常中的变化带。在南沙海槽断裂(F1-8)东,三级断裂与之斜交,具有挤压扭动的迹象。在巴拉望与民都洛岛接触区,三级断裂发育,而且走向不一,反映出该地区为不同方向断裂和地块的接触带,构造运动具有多期和多向性。南沙海槽东缘断裂主要活动期在第三纪,第四纪仍有活动。

⑷东部逆冲断裂系

南海东部断裂主要指台湾—吕宋岛弧褶皱带断裂系.中中新世以后,太平洋板块自东向西的仰冲作用,使扩张终止的南海洋盆受到近EW向的挤压作用,形成NNE和NNW向的两组X型剪切断裂,产生近SN向的锯齿状断裂。以位于吕宋岛弧和南海中央海盆之间近SN向的马尼拉海沟为主要特征,总体呈现向西凸出的弧形。马尼拉海沟是菲律宾板块和东亚大陆板块的分界线,形态清晰,是南海唯一的海沟。

⑸中央洋盆相关断裂系

中央洋盆相关断裂系骨架断裂包括洋壳北缘断裂(F1-12)、洋壳西缘断裂(F1-13)、洋壳南缘断裂(F1-14)、中央海盆扩张中心(F1-15)、西南海盆扩张中心(F1-16)及西南海盆裂谷中心(F1-17)。这些断裂是地壳的过渡带或突变带,由过渡型地壳变为洋壳,主要活动在渐新世以来,洋壳北缘断裂、南缘断裂和西缘断裂构成大陆坡与深海平原的界限,在深海平原区莫霍面埋深(图3)明显变浅,沿中央海盆扩张中心、西南海盆扩张中心及西南海盆裂谷中心有黄岩海山、中南海山、长龙海山等一系列海山分布。

图3 南海深大断裂与莫霍面深度重磁场特征

⒉南海基底构造分区

本文的划分原则和依据:①海域与围区陆地整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划分;②以地块拼接带(蛇绿岩带、蛇绿混杂岩带及扩张边缘带)作为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如江南蛇绿岩带、哀牢山—黑河蛇绿岩带、中央海盆南缘和北缘断裂带、南海北部俯冲带、卢帕尔带、马尼拉海沟等,锡布增生系虽然也属于地块拼接带,但因为出露较宽,将其单独划分出一个二级构造单元;③每个地块都有其与相邻单元不同的构造层序列、沉积建造和变质作用特征,以及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按照上述原则与依据,将南海及其围区划分出7个构造单元(图2c),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⑴华夏古陆

北界为江南造山带,西以Song Ma缝合带、越东—万安断裂为界与印支地块相接,南以中央海盆西缘断裂、中央海盆北缘断裂中东部为界与中央海盆相接,东以台东纵谷为界与菲律宾岛弧带相隔(图2c)。

华夏古陆由老至新存在4大构造层(图4):①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构造层;②震旦纪—早古生代浅变质岩构造层;③晚古生代浅海碳酸盐、碎屑岩构造层;④中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构造层。

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分布广泛,它与陆地华夏地块前震旦纪结晶基底联为一体,组成更大规模的陆块:华夏—南海北部陆块.震旦系—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是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向海域的自然延伸。上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北部湾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基底中,由稳定的陆表海沉积所组成,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基底在晚古生代属于古隆起,缺失上古生界构造层。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层分布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分异特征,台西南盆地基底中发育有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火山活动不明显;珠江口盆地东部基底以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火山活动较强烈;珠江口盆地西部和琼东南盆地基底以早白垩世陆相火山-沉积为主;北部湾、莺歌海盆地基底以上白垩统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中生界基底中北东向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火山-沉积盆地、褶皱、断裂与华南沿海陆域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构造属性,它们属于同一岩浆-沉积-构造体系,反映了晚中生代构造层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中(图2c)。

  图4 珠江口盆地中部地震剖面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⑵中央海盆

北以中央海盆北缘断裂中东段与华夏古陆相隔,西以中央海盆西缘断裂为界与华夏古陆中的西沙—中沙块体相隔,南以中央海盆南缘断裂为界与南沙地块相隔,东以马尼拉海沟为界与菲律宾岛弧带相隔,总体呈长轴为北东向的三角形(图2c,图4)。平面上分为三个区,分为中央次海盆、西北次海盆与西南次海盆.中央次海盆磁异常条带走向近EW,以北纬17°为轴,南北近对称分布。西南次海盆磁条带为C5、C6,形成时代较新.西北次海盆形成于C9、C10、C11、C12,与中央次海盆北翼最北端相当。

⑶南沙地块

北以中央海盆南缘断裂为界与中央海盆南部相隔,西以越东—万安断裂为界与印支地块相隔,南以武吉米辛断裂为界与锡布增生系相隔,东部以马尼拉海沟为界与菲律宾岛弧带相隔.南沙地块由老至新存在4大构造层:①前二叠纪结晶基底构造层;②二叠纪—侏罗纪弧后(前)盆地沉积构造层;③白垩纪浅海相和滨海相含煤沉积构造层;④白垩纪末—古近纪早期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层。

⑷锡布增生系

北以武吉米辛断裂为界与南沙地块相隔,西以越东—万安断裂的南端为界与印支地块相隔,南以卢帕尔断裂为界与巽他地块相隔。锡布增生系具有2个构造层:①中生代晚期为小洋盆相构造层;②在古新世—始新世洋盆俯冲、闭合,形成以拉让群、克拉克群巨厚增生楔为代表的增生系构造层。

⑸巽他地块

北以卢帕尔断裂为界与印支地块和锡布增生系相隔,东以基纳巴卢断裂为界,西部及南部延伸出研究区范围。巽他地块由老至新存在3个构造层:①前晚石炭世浅变质岩构造层,分布在古晋带附近;②石炭—二叠纪弧盆沉积构造层;③中侏罗世—白垩纪岩浆弧盆构造层。

⑹印支地块

北以Song Ma缝合带、东以越东—万安断裂为界与华夏古陆相隔,南以卢帕尔断裂西段为界与巽他地块相隔,西部延伸出研究区范围。印支地块由老至新存在5个构造层,即:①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构造层;②震旦纪—早古生代浅变质岩构造层;③晚古生代浅海碳酸盐、碎屑岩构造层;④早-中三叠世小洋盆相构造层;⑤晚三叠世—白垩纪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构造层。

⑺菲律宾岛弧带

位于研究区东部,西部以台东纵谷、马尼拉海沟为界分别与华夏古陆、中央海盆及南沙地块相隔,其东部延伸出研究区外.菲律宾岛弧带存在3个构造层,即:①前石炭世变质岩构造层;②石炭—二叠纪浅变质岩构造层;③中生代有2期(T2-J3;K2)弧盆构造层。

综合上述,根据基底地层及其构造特征把基底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古老陆块,比如华夏地块、印支地块和巽他地块,从晚元古代以来持续发育;第二种是洋壳,主要形成于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比如中央洋壳区和菲律宾岛弧;第三种是过渡性地壳,包括增生楔和岛弧,比如锡布增生楔和菲律宾岛弧带。目前的格局是多次构造作用的残留,并不是其原型。

⒊南海基底岩性特征

南海基底岩性特征根据基底深大断裂系统以及基底构造分区可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东北部陆缘中生界沉积岩系基底、西北部古生界变质岩系基底、南部中生界变质岩系基底、东南部沉积岩系基底以及西部陆缘中生界沉积岩系基底。

东北部陆缘中生界沉积岩系基底主要分布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以东,中央海盆北缘断裂以北的珠江口盆地,其中以潮汕坳陷中生界沉积岩最发育。

西北部陆缘古生界变质岩系基底主要分布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以西,红河断裂以东的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以及北部湾盆地,向南可延伸至中央海盆北缘断裂。其中琼东南盆地基底缺失中生界地层,在盆地北部以古生界沉积岩、浅变质岩地层为主,南部基底以元古界的片麻岩地层为主,琼东南盆地北部至海南岛之间主要为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和变质砂砾岩。琼东南盆地东部主要为古生界的变质岩,该区向北一直延伸至珠江口盆地西部.北部湾盆地新生代地层下伏古生界,其中盆地北部以晚古生界的灰岩为主,南部以早古生界浅变质岩为主。

南部中生界变质岩系基底主要位于中央海盆南缘断裂以南,巴拉巴克断裂以西,越东—万安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曾母盆地、南薇东盆地、北康盆地、文莱—沙巴盆地及九章—安渡北盆地为该类基底。其中曾母盆地基底在坳陷处厚度巨大,现有的地震剖面难以揭示到,部分揭示到的双程走时也十分有限,依据隆起带处的钻井推测其为中生代浅变质岩系基底。南薇西盆地基底岩性一分为二,盆地南部以中生界浅变质岩为主,而北部则以中生界沉积岩为主,东南部沉积岩系基底以巴拉巴克断裂与中生界变质岩系基底为界,主要分布在南沙地块东部的礼乐盆地、南巴拉望盆地以及北巴拉望盆地,以上盆地均以中生界沉积岩系作为基底.九章盆地则以巴拉巴克断裂为界,以北为中生界沉积岩系基底,而南部则以中生界变质岩系为基底。

西部陆缘中生界沉积岩系基底主要分布于南海西部的莺歌海盆地、中建南盆地以及万安盆地。莺歌海盆地主体位于红河断裂(1号断裂)以西,盆地基底埋深巨大,沿1号断裂基底起伏大,坳陷中心基底超过17km,是印支地块在海域的延伸,推测基底主要以中生界的沉积岩或浅变质岩为主。中建南盆地的基底岩性具有分区性,南部以中生界沉积岩为主,而北部则以早古生界的浅变质岩以及前震旦的片麻岩为主。其中前震旦纪片麻岩为琼东南盆地南部、西沙群岛处的片麻岩的延伸.万安盆地基底以中生界的沉积岩为主。

 图5 南海中央海盆区域地质大剖面

二、南海区域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由于古南海封闭、新南海半封闭,及东侧菲律宾岛弧和南部婆罗洲地块向新南海和古南海方向仰冲,南海海域发生强烈沉降,构造沉降与挠曲沉降叠加,形成了中央为新南海、四周为大陆边缘的格局。

⒈区域构造对盆地带的控制

南海周边动力学特征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北张南压、东挤西滑”。南海北部为扩张型被动大陆边缘.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时,在北西向扩张机制控制下,形成NENNE向分布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晚渐新世时南海发生南北向扩张,将原来的坳陷和隆起错断、切割,形成多个凹陷和凸起。新近纪—第四纪发生区域沉降,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在陆架、陆坡和洋盆北缘形成了三个盆地带。

南海南部南缘为聚敛型大陆边缘。其北缘属于被动大陆边缘。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时,南海中央海盆张开,促使南沙地块向南漂移,与婆罗洲微板块汇聚.中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挠曲沉降.在汇聚带、南沙地块南北共形成三个盆地带。

南海东部为俯冲型边缘,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其西部为马尼拉海沟,中部为菲律宾岛弧带,东部为西菲律宾海盆。

南海西部为走滑型大陆边缘。古近纪,走滑断裂兼有拉张分量形成走滑拉分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区域沉降。在走滑断裂带上,形成西缘盆地带。

上述特点造成南海沉积盆地呈“北三南三、东西两竖”有序规律分布(图6)。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沿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一线,发育一走向NE的盆地(坳陷)带,与海岸线平行,位于浅水区,该带命名为“南海北缘滨岸陆架盆地带”。在其南侧,沿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台西南盆地,发育一条与前一盆地带平行的盆地(坳陷)带,该带在长度和宽度上与“南海北缘滨岸陆架盆地(坳陷)带”都要大,处于陆坡区,该带为“南海北部陆坡盆地(坳陷)带”。再向南至深水区和超深水区,还有一个中沙海槽盆地—双峰盆地—尖峰盆地,水深多在300m以下的深水区,甚至一部分在1500m以下的超深水区,处在下陆坡与洋壳区,该带命名为“南海北部下陆坡—洋壳盆地带”。

①南海北缘滨岸陆架盆地带;②南海北部陆坡盆地(坳陷)带;③南海北部下陆坡—洋壳盆地带;④南海南部海盆边缘盆地带;⑤南海南部陆坡盆地带;⑥南海南部陆缘盆地带;⑦莺歌海盆地—中建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带;⑧北吕宋海槽盆地和吕宋海槽盆地带。

图6 南海盆地带分布图

南海南部边缘,沿曾母盆地—文莱沙巴盆地—南巴拉望盆地,发育一个盆地带,该带靠近大陆,主体位于浅水区,是南海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带,该带命名为“南海南部陆缘盆地带”。在南海南部向深水区过渡,也明显存在一个盆地带,沿北康盆地—礼乐盆地一线分布,主体位于深水区,该带命名为“南海南部陆坡盆地带”.南海南部靠近洋壳处,也存在一个盆地带,沿康泰盆地—中业盆地一线分布,命名为“南海南部海盆边缘盆地带”。

在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发育有莺歌海盆地—中建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带,在南海东部边缘发育北吕宋海槽盆地和吕宋海槽盆地带。

⒉区域构造对成烃地质条件的控制

南海北部盆地带从始新世—渐新世发育3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有迁移特征.南海北缘滨岸陆架盆地带主力烃源岩为始新世湖相烃源岩,Ⅰ-Ⅱ1型干酪根。南海北部陆坡盆地(坳陷)带以发育早渐新世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为主,Ⅱ-Ⅲ型干酪根。南海北部下陆坡—洋壳盆地带发育晚渐新世的海相烃源岩,Ⅲ型干酪根。

南部盆地带从始新世—中新世发育2套烃源岩,南海南部陆坡盆地带中礼乐和北康盆地发育始新世—渐新世的陆源海相烃源岩Ⅱ2-Ⅲ型干酪根。南海南部陆缘盆地带中文莱—沙巴盆地发育中、上中新世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Ⅱ-Ⅲ型干酪根。

西部盆地带从渐新世—中新世发育3套烃源岩,该盆地带北侧的莺歌海盆地发育中新世陆源海相烃源岩,Ⅱ-Ⅲ型干酪根,中南部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发育渐新世的湖相烃源岩,Ⅰ-Ⅱ型干酪根和中新世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Ⅱ-Ⅲ干酪根)。东部盆地带盆地形成较新(晚渐新世—第四纪),烃源岩可能以渐新世以后的海相烃源岩为主。

⒊区域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

目前,南海北部、南部和西部一些盆地已有重大油气发现。

北部和西部盆地带呈下生中储上盖成藏组合特征.烃源岩形成于始新世—渐新世,储集层形成于渐新世—上新世(渐新统上部及中新统砂岩、生物礁),区域盖层主要是上新统—第四系泥岩.渐新统内部也存在下生上储或自生自储储盖组合。

南部盆地带中的南沙地块上的南海南部陆坡盆地带中礼乐盆地以始新统的自生自储自盖组合为主;北康盆地为下生中储上盖成藏组合特征,始新统—渐新统为烃源岩、渐新统—中新统为主要储集层,上新统—第四纪为区域盖层。该盆地带南侧南海南部海盆边缘盆地带为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的成藏组合,远离陆地一侧以下生上储为主,靠南侧陆地一侧以自生自储为主;烃源岩形成于渐新统—中新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储集层形成于下中新统—上新统,区域盖层形成于上中新统—上新统,主要目的层在中新统—上新统。

三、结论

⑴将南海及其围区基底划分为7个构造单元,分别为华夏古陆、中央海盆、南沙地块、锡布增生系、巽他地块、印支地块与菲律宾岛弧带。

⑵重建了南海构造演化阶段,结果表明南海中生代发生过两期地块拼合,其一是三叠纪末期印支地块与华夏古陆碰撞拼接在一起;其二是早白垩世南沙地块与华夏古陆碰撞拼贴在一起。两期构造事件使南海地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基底。

⑶南海在新生代发生过古南海的萎缩消亡与新南海的打开扩张两个地质过程.其一是古南海在白垩纪开始裂陷与扩张,渐新世后开始快速萎缩,在中新世消亡;其二是新南海在始新世开始裂陷,在渐新世—早中新世呈南北向海底扩张,中中新世扩张停滞,至现今由于周边板块的挤压开始萎缩,形成了具有中央洋壳、大陆坡和大陆架的边缘海构造格局边缘海格局。南海的大地构造控制了盆地呈“北三南三、东西两竖”分布格局,进而控制了油气富集区。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张功成 贾庆军 王万银 王璞珺 赵庆乐 孙晓猛 谢晓军 赵钊 唐武,分别来自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雪桦石油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长安大学重磁方法技术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第一作者张功成,男,1966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主要从事海洋油气地质研究工作;本文为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6,2011ZX05025,2008ZX05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地质演变对油气资源的控制作用”(9152830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9CB219400)联合资助;文章来自《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第10期),依据文章“南海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节选,编排也相应作了修改,参考文献略,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作者及出版社共同拥有,转载也请备注由“溪流之海洋人生”微信公众平台整理。

相关阅读推荐

海洋地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进展

海洋技术▏TTV-301声学深拖系统在海底微地形地貌调查中的应用

海洋地质▏海底滑坡分类及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学科综述▏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新进展

海洋地质▏海底沙波分类与演化研究进展

海洋地理▏南沙群岛区域的前世今生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3419640254@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