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追踪▏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参与海洋攻势,打了四场硬仗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对于刚刚和中科院海洋所签署的海洋科研合作协议,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学的 Chalapankaluwin教授十分兴奋:“我们十分幸运,能过来看看中国的海洋科学家们在做什么,也特别期待我们之后的合作。”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告诉记者,海洋所国际科研合作的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这也是海洋所打好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这一“硬仗”的重要抓手。青岛发起新旧动能转换的“海洋攻势”,提出打好海洋产业、海洋港口、对外开放、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文化“六场硬仗”。“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方向,在‘海洋攻势’的发起中我们深度参与了其中‘四场硬仗’。”王凡细数海洋所在“四场硬仗”中的方略,也坦言青岛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将有更多担当。

海洋产业

助力涉海科研成果落地青岛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产业转型跨越的核心目标,也是海洋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青岛是国际海洋名城,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端的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80多岁的中科院院士胡敦欣语气中充满自豪。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青岛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27.7%,发力海洋责无旁贷。青岛海洋科研成果众多,但如何跨越产业转化这道坎,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发挥前沿科研成果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基础性海洋成果的有效转化,就没有海洋产业转型跨越的大踏步前进,近年来关于科研成果在产业落地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引发关注。

在海洋产业这一战场上,中科院海洋所已发起攻势。2019年3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市科技局、市南区政府等发起成立了市南区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当选理事长单位,旨在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学研为基础、资本为支撑的“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把海洋大科学中心十几家研究所的300多项科研成果纳入了联盟平台积极向青岛市的企业推介。”王凡说。另外,海洋所还在西海岸新区建设了青岛科教园,将相关的团队、科研资源集聚过来,“我们期待能看到新的海洋科研成果在青岛企业中实现产业落地,助力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海洋科技

瞄准国际海洋科技高峰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瞄准前沿引领技术,海洋科技的创新发展将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近年来,海洋所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历史性确立了我国主导和领跑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的地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从我国近海到邻近大洋的科学观测网,建成世界首个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潜标观测阵列;成功构建了国际一流的深远海探测平台,引领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在海洋科技的创新引领方面,我们希望不断瞄准世界科技高峰和国家重大需求,组织优势科技团队申请国家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升青岛在国家海洋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也提高我国在国际海洋领域的话语权,为青岛的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名城建设作出贡献。”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自2018年初获批筹建以来,得到了山东省和青岛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中心已在学科布局、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统筹运行了全院10条海洋科考船实现基础条件平台的共建共享共用西太平洋潜标阵列实现了基于北斗系统的自主可控数据实时传输组织发起了“丝路方舟”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中国智慧组建了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交叉研发集群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未来,在高度融合、全面共享的机制下,海洋大科学中心的核心科研单元主要聚焦三大领域,一是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对近海生态环境进行观测、模拟、评估、防护和修复;二是“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建立全水深、立体、实时探测体系,以及海—气—地—生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和模式;三是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发现新认知、新品种,进行深海资源利用,实现陆海统筹“三产贯通”。

海洋文化

将海洋科技文化融入旅游

自古以来青岛就有“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渔文化传统和海路贸易繁盛所积淀的港市文化,这些都是打好滋养海洋文化根脉这场硬仗的深厚积淀,而海洋文化的厚植培育则是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文化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则叶茂。对于海洋文化的培育,王凡有自己的新想法。

“我自己想想都激动。”王凡提到自己对于将海洋科普、文化融入旅游业发展中的这一想法时有些兴奋。在他看来,科技旅游就是将科普和旅游结合到一起是有海洋文化内涵与科技含量的旅游方式。目前,海洋所已与青岛市人大、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南区、西海岸新区等多部门进行了多轮密切沟通,也与青岛旅游集团等企业进行了交流,“现在有很多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我们想把资料、实物等结合到一起通过体验式的观光游览将海洋科技意识扎根在孩子的心里充分调动和利用海洋科研资源厚植、滋养青岛海洋科技文化。”王凡说,比如通过海洋科考标本的展示及链接相关科考过程、科学家简介等背景资料,可以建立一个深度参与的海洋科普场景,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样本观看。“这些还只是一些初步设想,希望能有专业的团队来策划、开发海洋科研资源。”事实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一直以来都在为青岛海洋文化的厚植、培育发挥作用。3月15日开始,海洋所举办了的“科学”号科考船2019年度公众开放活动,短短两天时间内,4000多名青岛市民报名登船,这让王凡有些惊讶:“一开始没想到这么多人感兴趣,为保障安全有序,最后我们还控制了报名人数。”市民对于青岛得天独厚的海洋科考资源引以为傲,也足以证明,海洋文化的涵育在青岛有深厚基础,扎根日久。

海洋生态

30多年守护胶州湾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开发总布局中的重要部分,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保护海洋、管控海洋。30年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对胶州湾进行了连续的观测与研究。科学家们对胶州湾的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叶绿素、水文要素、海水化学要素、海洋底质调查、悬浮物等50余个观测要素进行长期连续观测。通过对胶州湾的观测和系统研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功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系统研究平台为海湾生态系统、近海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变化趋势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数据基础可为我市后续开展保护胶州湾海域工作提供支撑。通过近海生态系统长期变化数据共享,胶州湾生态站与国际一流海洋研究机构开展重点合作,使胶州湾成为国际上开展海湾长期变化研究的重要海湾之一。同时,该研究也将成为即将在青岛建成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工作之一。“我们积累了胶州湾大气、海洋环境等上百年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告诉我们胶州湾过去是什么样,未来是什么样,给胶州湾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王凡说。

■文章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王伟

相关阅读推荐

新闻资讯▏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成功举办建所60周年学术论坛

新闻追踪▏开发海洋资源,美国基础研究做了什么

新闻时讯▏山科大:国内首个地方高校海洋测绘本科专业

政务解读▏面对“唱衰”,山东亮出这份榜单

科院动态▏山东省科学院研究成果进军南极和海洋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