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我国学者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亮相”地学领域顶级期刊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国重实验室”)近日实现重大突破——最新成果《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效应:规律、机制与影响》(Earthquake-induced chains of geologic hazards: patterns, mechanisms, and impacts)在地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述性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上发表。据悉,该刊物每年仅发表20篇左右论文,影响因子16.73,是目前地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这也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及第一单位在该刊物上发文。
该论文受到了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的关注,被作为重要研究进展报道。论文第一作者为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员范宣梅,该校教授黄润秋、许强、裴向军为通讯作者和合作者,研究团队由来自德国、美国、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17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
范宣梅介绍,这篇论文集合了近10余年的研究成果,不但总结了强震地质灾害链最新的研究进展,而且通过对全球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分析,回答了强震后地质灾害恢复到震前水平的持续时间及强震对山区地貌演化的长期影响等世界前沿问题。她介绍,论文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多次地震震后滑坡演化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大部分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在10年以内恢复到震前水平,恢复时间长短主要受同震滑坡类型、粒径变化、降雨量、植被重新覆盖率等因素的控制。
此外,研究通过对包括汶川地震在内的全球范围为10次逆冲断层诱发的强震的物质平衡进行分析,发现构造抬升量都远大于滑坡方量,也支持传统观点“强震为造山运动”,驳斥了部分学者“汶川地震是剥蚀运动而非造山运动的观点”。
范宣梅表示,对汶川地震震后物质运移规律的研究,揭示了震后10年被搬运到主河道的物质仅为同震滑坡物质总量的5%,其中多数以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方式被运移,小部分为滑坡与沟道直接连通产生的侵蚀。“换言之,绝大部分同震滑坡物质仍然停留在山区内,并逐渐稳定变成地貌的一部分,等待下一次强震的到来。”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