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纪实▏潮涌东海,向海图强--浙大海洋学院发展历程回眸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地球上71%的疆域是海洋。

海洋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美丽风景?诗意远方?还是生存家园?

也许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但对千岛之城舟山和百年名校浙江大学来说,海洋则意味着当下的使命和前行的方向!

肩负相同的使命,一座生于海上的城市和一所求索了百年的大学就这样在海上相遇,携手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蓝色辉煌。


肩负使命,百年名校“下海”求索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之时,曾指示“浙江大学要服务浙江”,这为浙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浙江是海洋大省,1998年新浙大成立时把海洋确立为重点建设的新兴交叉学科方向,2003年组建跨学科的海洋研究中心,谋划海洋学科建设发展。

2010年前后,“海洋文明”成为国家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浙江省明确提出了建设“海上浙江”的发展目标。为更好承担开发海洋的使命,浙大把目光投向了由1300多个岛屿组成的海上城市舟山。彼时,舟山市正面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亟需人才与科研力量的支持。如同土地与种子互相吸引,浙大与舟山市很快达成合作。2009年5月6日,双方举行全面合作签约暨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启动仪式,海洋学院的前身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在会上揭牌。同时,作为市校合作计划的一个主要行动,舟山市把摘箬山整岛以“零租金”的形式长期出租给浙大,支持其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科技示范岛建设。2011年3月,摘箬山岛项目开工,成为我国第一个海洋科技示范岛。

同年舟山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机遇与挑战激发了舟山对海洋人才的巨大渴望。新区挂牌没多久,时任舟山市党政主要领导主动对接浙大,提出了建设浙大舟山校区的建议。建议得到了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2012年底海洋学院(筹)成立,舟山校区项目动工开建。2013年7月浙大发文成立海洋学院。

2015年9月,第一批浙大学子抵达美丽的千岛之城。至此,百年名校正式扎根海岛,开始了深耕海洋的光辉历程!


谋海济国,创新引领海洋科教

作为浙江大学直属的专业型、研究型学院,海洋学院一方面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上完成作为高校的既定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承担起践行国家海洋战略、服务群岛新区的历史使命,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浙大与舟山市通力合作,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仅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就交出了一份令人赞叹的答卷!


建成了具有浙大特色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

海洋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探索前行。建立并完善了以本科生培养为基础,涉海专业研究生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高层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成功入选浙大硕博贯通培养四个试点单位之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17人,他们是我国海洋领域最优秀的学子。除1、2年级本科生在杭州本部接受基础和通识课程教育外,有1300多人在舟山校区进行严谨的专业训练。

海洋学院实施“一流学科伙伴计划”,与近20所国际一流涉海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招收和培养了来自21个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形成了具有浙大特色的海洋留学生培养模式。创建具有海洋特色的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平台,打造了海洋科技文化节、海洋大讲堂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

舟山校区优越的办学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滋养了海洋学子的成长成才。有100余人次学生在国际和全国性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40多人次学生在学校和舟山市举办的文体竞赛中取得佳绩。就在刚刚落幕的省第六届海洋知识创新竞赛中,海洋学院学生斩获了创新类特等奖和知识类一等奖,获得进军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海洋学院本科毕业生70%以上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就业的学生大多入职国防军工或涉海重点单位。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生叶延英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18年11月,海洋学院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获评估专家好评。


树立了具有浙大特色的“海洋技术与工程”学科旗帜

2019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浙大增列“海洋技术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该学科由海洋学院负责建设和发展,这既是对海洋学院10年来建设成就的肯定,也为今后一流海洋学院发展指明了方向、打开了通道、奠定了基础。结合国内外海洋领域工程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办学实际,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浙大海洋学科必将闯出天地、树起特色、引领方向。

目前,海洋学院已成立海洋工程学系、海洋科学系和海洋信息学系(筹),并拥有了海洋地质与资源、物理海洋与遥感、海洋生物与药物、海洋化学与环境、海洋技术与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海洋结构物与船舶工程、海洋传感与网络、海洋电子与智能系统等9个研究所和港航物流与自贸岛研究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科研教学体系。


初步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对于海洋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们拥有一支顶尖的涉海专业“明星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4名,其中14人为国家特聘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44%的教师获海外博士学位、58%为海归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理工文兼容、学缘结构优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海洋科教队伍。

这更是一个极富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的群体。他们在倾心培养学生同时,还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上砥砺前行。近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400篇,其中47篇文章进入高水平论文行列,13篇为高被引论文,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主持或参与完成的2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获授权发明专利295项,申请发明专利699项,转让成果10余项。


建成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海洋试验/实验体系

在摘箬山岛建成10余个高科技示范项目的同时,海洋学院又在舟山校区建设了10余个大型海洋工程试验平台和10多个海洋科学实验室,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能满足各种海洋试验需求的公共试验场。学院拥有1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浙江舟山群岛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2019年新增。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广阔、优势明显。


向海图强,校地互融深耕蓝海

如今,人们经过海天大道,都会被这片黛瓦朱墙、中正阔大的建筑所吸引!无疑,浙大舟山校区已成为舟山的地标建筑,成为城市最靓的风景之一。当然,浙大对舟山的意义远不止此,海洋学院的落户实则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才:“最强大脑”集成智库

自2015年市校双方建立互派干部挂职机制开始,学院先后选派了12位优秀教师及行政干部赴舟山市人才办、经信委等10个相关部门挂职工作,构架了学院服务地方的桥梁与网络,以“最强大脑”推进地方产业发展。

位于校区智海楼的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舟山群岛新区标志性的平台之一,吸引了全国各地同行来学习取经。这一平台的幕后推手之一正是省特聘专家、海洋学院宋春毅副教授。作为第一批入驻舟山校区的浙大专任教师,他从2016年3月起挂职市经信委(现经信局)主任助理,以满腔热情投身舟山智慧海洋示范工程建设,带领学科团队持续推进该平台建设,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创建了浙大智慧东海协同创新中心、筹建了省大湾区(智慧海洋)创新发展中心和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提升了舟山市在国家和省智慧海洋工程布局中的地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年11月新区“5313”行动计划实施后,海洋学院8位教师入选该计划“领军团队”和“领军人才”,10余位教师和校友在舟山注册成立高科技公司,30余位教师为舟山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和咨询,多位专家学者承担了海事服务基地建设、高铁与舟山产业发展等市政府重点咨询课题。学院还申报获批了7个引智项目,引进10余位短期外专。2019年通过舟山申报近20人次国家及省级人才项目。

作为浙大服务舟山的桥头堡,学院发挥与浙大海洋研究院、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一体两翼”的体制优势,做大做强多学科研究中心,不断将浙大化工、工程等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引入舟山,为地方在海工装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服务,为新区海洋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科技:“海洋之心”激荡千岛

由校区和摘箬山岛共同组成的公共试验场像一颗巨大的海洋之心,每一次博动都意味着新技术、新材料甚至是新产业的诞生与发展。同时它更像一块磁铁,吸引了金海重工、中船715所以及美国、英国、日本、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尼、新加坡等国涉海高校、科研机构纷至沓来、签约合作。这些高端合作带来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让舟山直接受益。

更为直接的数据是,为建设这个试验场,浙大已经先后投入了5亿多元,目前试验场正尝试向军民融合、空天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投资还将继续增加。事实上,海洋学院这些年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呈跨越式增长。2015年学院的科研经费不足5000万,而今年这个数字则增加到了1.5亿。这些经费全部落在舟山。

2018年,海洋学院徐志伟教授被舟山市政府授予了十佳新舟山人的荣誉,原因在于他领衔创办的集速合芯,一举占领了国内宽带全集成射频芯片的技术制高点,为舟山众多企业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此外,朱世强教授团队研制的除锈爬壁机器人,已成功交付舟山船舶企业使用,并将进一步应用于舟山石化行业;陈鹰教授团队正在研究的人工上升流课题将促进浮游植物成长,可促进东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为千万渔民带来福音。

科技的力量正在让这片古老的海域发生深刻的改变。


文化:往来之间风采飞扬

在很多城市,大学都扮演着文化引领者的角色,也基本是城市的文化地标,这在舟山也不例外。2017年3月,由海洋学院联办的第25届太平洋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在舟山召开。这是时隔24年中国内地再度承办该重量级国际性学术盛事。尽管此前许多人对舟山一无所知,但作为第二个承办该大会的中国内地城市,舟山以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和特色,受到参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海洋学院落户舟山以来,每年要举办近20个高端学术会议,吸引前来参会代表4000余人。今年5月,永久落户舟山校区、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海洋技术学术会议,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即国际海洋技术会展(OT展)。首届OT展表现亮眼,53家单位参展,开展了包括高新技术装备展示、海上现场演示、技术交流、人才招聘等系列活动。“我们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就是希望把全国乃至全球海洋技术和装备带到舟山,把更多的企业吸引到舟山,从而带动舟山相关产业的发展。”海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飞表示。

入驻舟山四年多,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也成为了舟山人心中的“惠民桥文化公园”——业余时间,很多人喜欢徜徉校园,感受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勃勃生机,欣赏她优美的环境和高端的国际范,更把她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公共课堂。一份资料表明,海洋学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在舟山校区成立以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30余个,培训人数3万余人。其中受舟山市企事业单位委托开设培训班45次,参训人数3459人。近年来,更是有400余名舟山本地人员加盟海洋学院大家庭,为优秀海洋学子的培养培育提供服务支撑。

一所大学、一座城市,大学与城市的彼此成就总是从文化互融开始的。近年来,一系列国家海洋战略落地舟山,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四个舟山建设稳步推进,舟山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也为浙大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办学和科研环境,更为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风采的机会和舞台。在世界海岛旅游大会、世界油商大会和创城公益宣传等活动中,经常能见到海洋学院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身影。近年来留在舟山就业发展的海洋学院学生人数和层次也在不断增加,在已留舟的21名学生中,有7名是今年的毕业生,超过半数是硕博研究生;同时牵引带动了全校60余名毕业生来舟就业创业。用浙大副校长、海洋学院院长王立忠教授的话来说,我们都是“阿拉舟山人”,肩负着开发海洋的历史使命,在这个城市生活着、学习着,创造着,前进着!

潮涌东海,意气风发。21世纪将进入第二个10年,“海洋之心”博动不止,蓝图终将变成现实。我们期待,浙大与舟山继续以海洋为题,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1

END

1

■文章来源:舟山日报,记者/端阳 楚清,摄影/宗谊

相关阅读推荐

新闻人物▏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徐志伟、瞿逢重入围“年度海洋人物”
周末笔谈▏陈鹰:我的第一次深潜
新闻资讯 ▏第四届全国海洋科技学术会议在舟山校区召开
海洋论坛▏浅析波浪能发电前景与国内外发电装置
新闻快报▏聚焦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专家学者们这样说……
海洋话题▏自贸区,舟山未来的机会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1216344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