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疫情之下,企业全面复工复产难
“感谢政府支持,公司成为第一批复工企业”,2月8日,一家金融类上市公司总经理在朋友圈发布了公司进入上海某区首批复工白名单的消息。
2月10日,中国大多数地区都迎来了复工。就在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采取全力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等六方面20条措施,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实现有序复工复产,渡过难关。
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等互联网渠道上表示,做好防护措施后,将严格按照所在地区政策进行复工。
山东青岛城阳区一企业员工打扫卫生,为复工复产做准备
八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将陆续复工
自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保供、复工、扩产等要求后,全国各地相继发布了应对疫情、引导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举措。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陈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除了湖北省外,全国其他30个省份均已部署安排企业复工复产。
“除了疫情严重地区,预计八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本周将陆续复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到疫情影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短期的生产经营困难和流动性压力,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主要体现了资金支持、员工稳岗、减轻企业负担等三个方面,对于帮助企业缓解短期压力,抗疫情、渡难关及时且重要。”
据了解,在此次复工潮之前,为了做好疫情防护,一些医疗、环保、基建和物流上市公司,在春节期间提前复工,加班加点生产运送急需物资等。
2月8日,华仁药业表示,在新冠肺炎发生后,公司春节期间紧急组织向湖北疫区发运多批药品物资,并于2月3日正式复工生产,全力保障供应。浪潮集团表示,公司早在2月2日已复工复产,主要生产供国家调度用于防疫的服务器等信息化产品。
复工以后,上市公司或仍将面临三个主要问题,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交通,现在部分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设备元件供应存在问题;二是人员,由于防疫管控,外地复工的职工都需要隔离,在时间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是防护品,企业复工需要配置防护用品,如最基本的口罩,目前各地稀缺是一个主要状况。“但是,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协调中,积极调配口罩,优先保障一些关乎民生的重点企业复工。”张瑜表示。
张瑜认为,企业要做好短期内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工作,需要更加稳妥地管理现金流,如工资薪金、租金等,需要提前筹措,做好安排。
刘哲表示,企业在做好防疫工作外,要注意疫情对于上下游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产业链的复工进度和产量,对于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价格变化有所预判,合理规划库存和产量。
黑龙江哈尔滨新区平房片区内部分与民生相关的工厂陆续开工生产
“白名单”制度和防疫物资短缺将影响复工
企业复工复产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以苏州市为例,中小企业复工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苏州市各辖区都采用的“白名单”制度,所有企业需要申请通过才能复工,审核内容主要包括防疫物资及人力配备、员工返苏情况登记、日常生产体温监测、作业防护、用餐管理等措施,以及工作场所消杀措施等。根据苏州市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末苏州私营企业数量超过60万家,如此多的审核内容,让审核进程出现阻塞。
其次,防疫物资短缺。能讯高能半导体总经理任勉表示,半导体生产需要洁净车间,所以公司的防护物资有一定储备,但现在每天消耗几百个口罩,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有断供风险。口罩与测温枪成为全民疯抢物资,虽然防疫物资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但多数中小企业很难配齐复工所需防控物资,所以这些企业不得不被迫延后开工,或者小规模复工。
第三,外地籍贯员工返苏困难。苏州、无锡等地的多处高速路口对于疫区严重的七省市返程人员采取“零放行”政策,甚至有卡口不让外地车辆通行,导致大量外地籍新苏州人无法及时返程。而返程后通常要隔离14天,这也就直接推迟了复工时间。以三荣高科(苏州)公司为例,由于该公司外地籍贯员工比例较高,截至目前回苏比例只有35%,所以在苏员工只能居家办公,复工日期暂定在2月17日。
当然,各辖区政府也考虑到了中小企业在复工方面的困难,出台了相应政策来灵活应对。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就规定,企业复工人数不超过2人,在确保防护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可以不用申请直接复工。
上下游产业链掉链子将影响复工
疫情仍在持续,许多企业复工之路依然困难重重。“我们晋江工厂要2月17日才能复工,安徽芜湖纸厂以及湖北孝感工厂复工时间都未知,这要看当地政府如何安排。”国内生活用纸和妇幼卫生用品制造商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是说。“不过,有一些厂区从年前到现在都没停止生产,比如杀菌湿巾、洗手液,还有部分转产防护服等产品。”许连捷补充道。
人手不够之外,防护物资不足的问题也直接限制了企业复工。不同于互联网公司和新兴经济企业,实体制造业无法远程办公。在疫情持续期,空间密闭、人员密集、接触频繁的工厂生产线,防护难度尤其大。“一旦出现疫情风险就是灾难性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可能就直接倒闭了。”一位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而且政府要求的防控措施,企业的落地成本太高了。”
除了前期准备之外,中小实体企业更大的复工难题,在于生产的上下游环节已经“掉链子”。“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我们想开工也没戏。”一家化工加工厂老板向《中国新闻周刊》直言,“供应商不发原料,渠道商取消订单,现在物流也跟不上,整个产业链根本运转不起来”。
“现阶段,疫情防控仍然是第一任务。”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国家政策需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恢复经济的两者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必须第一位保证安全,“总体上,疫后复工将是一个非常渐进的过程,第一批复工企业的比例很难超过1/3”。
不及时复工将影响“中国造”在全球
产业链中的地位
当前,不仅存在产业链向其他国家转移的现象,对他们而言,更担心境外客户是都将推迟复工定位不可抗拒因素而要求索赔。2月2日上午,中国贸促会向浙江湖州某汽配制造企业出具全国首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之后,全国各地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的相关报道。
据了解,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属于商事证明领域中的事实性证明行为,是指由中国贸促会及其授权的分、支会应申请人的申请,对与不可抗力有关的事实进行证明,出具后当事人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和迟延履行合同的责任。
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外向型制造业从2018年起就已经非常难,大批企业订单缩减,个别以美国为主要出口的企业已经很难接到订单。到了2018年—2019年,外向型制造业更为困难,一是不得不向东南亚转移工厂;二是面临结构性升级。有专家认为,疫情对于出口型的工业品制造企业,影响、损失可是长远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现在的产业链都是全球供应,也就是说客户的供应商分布在不同国家(地区),而这次的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其它国家(地区)的供应商基本不受影响,势必造成客户将主要订单甚至全部转向中国以外国家(地区)的供应商,即使疫情消失后,中国企业能逐步恢复正常生产,也很难把订单抢回来。
中国制造(智造)企业自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好不容易积累起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造”已经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保护“中国造”及“中国经济”也应该是这场防疫战的组成部分,政府各级部门在保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让企业(特别是出口型制造企业)尽快正常复工。
对于制造业来讲,人员全部到齐也需要一定的调试时间,因为制造业企业对于生产的物品非常谨慎,如果质量不合理,出现返工就会非常麻烦。目前,制造业占GDP总量约30%,尽管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退居第二,但是依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场主要分析认为,制造业因受疫情影响会变得异常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主和投资人的信心备受打击。时过境迁,经济发展的基础与2003年不同,近几年处于下行通道;2019年,中国制造业急剧下坡。
日前,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均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相关措施和意见。2月6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进一步加大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力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优化政府服务等关键环节,提出了5方面共20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推动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按照国务院会议最新决定,增加贴息资金规模,改按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确保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于1.6%。
2月8日凌晨,人民银行网站发布《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审计署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强调规范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管理,除与防控疫情直接相关的医疗企业,还包括生产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骨干企业等。并再次强调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在疫情之下,临时停工或暂时关闭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大门,可能会使得中小企业陷入更严重的分离和孤立困境,此时行业协会、商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及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等都需要发挥作用,促进集群内的企业共克时艰。尤其是在疫情影响最大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部门,中小企业应该也能够抱团取暖。
民营的小微企业或将是本轮“疫情”中免疫力最弱的企业。有关人士表示,民营企业要抓住市场中新的机会,比如市场竞争强度、人力成本等降低的机会,做好开源节流、稳定核心团队的工作,创新商业模式,加大线上转化力度。
疫情防控阶段的渐进式复工,是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有专家表示,3月1日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按照市场规律,当第二产业基本复工半个月至一个月之后,市场逐步稳定,需求开始反弹,第三产业才能逐步恢复正常秩序。餐饮、娱乐、服务类等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严重。但在疫情迎来真正的拐点之前,防控疫情仍然是首要任务。待疫情局面稳定,国家自然会为广大中小企业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信贷、低息免息等,但在防控疫情的攻坚阶段,仍然需要企业自身抗住目前的各种压力。
“疫情”还在延续,复工“潮涌”之下,一些企业开始反思,他们纷纷表示,等“疫情”过后,将总结企业应对“疫情”的得失,希望能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完善相关应急管理机制。
1
END
1
相关阅读推荐
杂谈▏大难之中别让企业雪上加霜,北京上海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名家之声▏曹德旺:我坚决反对这个时候企业家向国家提要求
新闻关注▏应对疫情,上海推四项举措为企业减负
热点话题▏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痛谁能懂?
热点新闻▏中集集团为错误决策买单,海工业务亏逾80亿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121634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