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18%~43%的作物产量异常波动归因于极端气候

导    读


因作物类型不同而异,极端气候可以解释全球18%~43%的农作物产量异常变化

编译/裴惠娟 

来源: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19年第10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5月3日,《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题为《极端气候对全球农业产量的影响》(The Effects of Climate Extremes on Global Agricultural Yields)的文章指出,因作物类型不同而异,极端气候可以解释全球18%~43%的农作物产量异常变化。 


干旱或热浪等极端气候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并威胁到全球农业生产者的生计和社区的粮食安全。提高人类对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对于增强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至关重要。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科研人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高分辨率全球农业数据库,以及近全球覆盖的气候和极端气候数据集,运用机器学习算法,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分析了极端气候对玉米、大豆、水稻和春小麦产量异常的影响,并揭示了农作物产量占全球很大比例、但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极端情况影响的全球热点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节的气候因素(包括平均气候和气候极值)解释了产量异常波动的20%~49%,其中18%~43%的产量异常波动归因于极端气候,这取决于作物类型。相较于与降水相关的因子,与温度相关的极端因子和产量异常的相关性更强,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温极端因子的负面影响。农作物受极端气候影响最严重的热点地区大多位于北美和欧洲等工业化农作物生产区,这些地区对整体产量至关重要,同时又受到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强烈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考虑极端气候对农业预测和适应规划的重要性,并概述了最容易受生长期气候和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地区。 



荐  书



图书简介:
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本书主要围绕农业环境中砷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健康效应等主题,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以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耦合为特点,以作者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深入地阐述砷在土壤环境和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控制原理,分析砷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将以砷为例阐述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农业环境中的砷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购书方式:


微信支付,按原价销售(80元),快递免邮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薛喜枚  手机: 15105968436  邮箱:xmxue@iue.ac.cn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荐
你不了解土壤的15件事
“环境与健康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Nature:乡村生活方式推动肥胖率上升

“土壤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泥土与生存:欧洲被遗忘的环境危机|阅读


国内土壤科研进展(2019年第7期)|研究

我们是“环境与健康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