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观察
其他
斯里兰卡“有机农业”梦断:拒绝化肥农药,饥荒接踵而至
pohora的有机肥料,而这种特殊类型的肥料只是在收获前几周使用。”Sarath说。他还表达了农民的主要担忧:因为土地几十年来一直大量使用化肥,停止施肥后,土壤中缺乏矿物质,作物产量会显著下降。在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微塑料与抗生素联合暴露的生态毒性评估方面取得进展
来源: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网站(2022年7月6日)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土壤、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中。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对多种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此外,微塑料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和疏水性也可以用作环境中污染物的载体。抗生素作为医疗、养殖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其对水生生物产生的生态毒性效应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针对抗生素以及微塑料的毒性研究多针对单一污染物的毒性,而关于微塑料与抗生素联合暴露时产生的毒性效应仍尚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颜昌宙研究组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与土霉素(OTC)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粒径的微塑料与土霉素单一与联合暴露下斑马鱼的肠道组织病理学、肠道微生物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塑料尺寸的减小,肠上皮损伤程度增加。纳米塑料、OTC及其联合暴露可引起肠道上皮损伤,OTC与微米塑料联合暴露可减缓OTC单独暴露时引起的肠道损伤。肠道微生物群落受到微塑料和OTC联合暴露的影响。与对照相比,两种粒径的微塑料(45~85μm微米塑料和40~54
2022年7月10日
其他
书评 | 李小云:看到一个全球农业新世界
转载自中国农业出版社公号(2022年7月1日)本文摘抄自李小云读农业农村部原部长韩长赋同志新书《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有感▼不管是德国的葡萄酒、法国的小麦、意大利的油橄榄、爱尔兰的黑麦草、芬兰的奶牛、斯洛文尼亚的蜂蜜、伊朗的石榴、波兰的苹果、保加利亚的玫瑰、还是智利的车厘子、秘鲁的马铃薯、古巴的糖、雪茄和辣木、哥斯达黎加的咖啡、墨西哥的牛油果、以及埃塞俄比亚的苔麸、泰国的橡胶、水稻、龙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树等,世界各地五彩斑斓的农产品数不胜数,依次展现。▲法国面包受欢迎,是因有世界一流的优质小麦印度的家庭养牛场、哥伦比亚的渔村、以色列的基布兹大食堂和滴灌技术、日韩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北美的大农场和新西兰的田园牧歌等,不同区域国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多姿多彩,渐进凸显。▲瑞典奶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不止如此,还有高学历从事农业的西欧青年、精益求精享受田园的北欧老人、正为后继乏人发愁的北美大农场主、担心气候变化的南太平洋岛国小农、因失地而困顿的非洲小农,以及正为如何推动土地改革而满脑疑问的南美国有农场主等等风貌迥异,陆续出场。▲丹麦某养猪场场主拉斯穆斯夫妻俩都是大学生一幕幕,一场场,全球农业新世界就以如此丰富的样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可能很少像这样走出“农产品消费者”的视角桎梏,跨过餐桌、市场和城市,扎入世界各地的田间地头、工厂公社,走进长期静默却有力支撑当前全球化世界的“农业生产最基层”,迈入世界各国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或稳固或动荡的农业底座,从这个独特的视角体验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紧贴着地皮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的“三农”新世界。由此,我们想到,通过过去几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产品借助跨国贸易与国际发展合作不仅提高了全球的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还通过凝结在食物之上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了世界各地民众之间的理解,并通过经验分享增强了我们共同发展的信心、以及面向未来应对共同挑战的勇气。▲第二批欧盟青年职业农民来华交流这就是韩长赋同志新书《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带给我的最大感受。韩长赋同志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经担任国家农业农村部部长十余年,做过中农办主任,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所述:“我一辈子与农业结缘,对农业怀有特殊的情感……一有时间和机会,我就想到基层、到农村跑一跑,实地了解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植传统、民风习俗。”对于本书写作的初衷,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说明:“这样的访问交流、观察思考,时间长了就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觉得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分享呈现给更多的人……真诚期待有更多的人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对于本书“故事”所基于的调研方法论,作者指出:“访问中的我,既是一个来自东方大国的农业部长,也像是一个做田野调查的访问学者。这些访问交流带给我大量的信息,引发我多样的思考……我多年的调研习惯是从细处着眼、以小见大,在国内调研也有进村入户上田头的习惯。国外出访时,和当地农民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走进村头小卖部看看消费水平,这也让我对各国普通农民的生产生活了解得更具体、更真实。”▲韩长赋同志与身穿民族服装的瓦努阿图农民合影正是作者写作此书所基于的三农情怀、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以及深入基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使得本书鲜明区别于国际上既有的基于农业讲述全球化故事的传统文本,比如《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棉花帝国:一本资本主义全球史》《鲜花帝国——鲜花育种、栽培与售卖的秘密》等,从而凸显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新风格和新叙事,“一个个异域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也让我有了特别的机会和视角,来感知思考全球背景下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那么,这种新风格和新叙事具体是什么呢?从内容上看,本书主要有三方面线索:1注重深入民间基层,交流普通大众的生活正如本书题目《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所言,本书并非展现作者作为农业部部长居庙堂之高时的政策对话和谈判,这些工作在书中虽有隐现,比如金砖国家农业部部长会议、G20农业部长会议等,但本书的主角是近50个国家不同类型的农家样貌,他们既有欧洲的小庄园、北美的大农场,也有非洲的小农、南美的渔村,以及东亚的农协等。所访之国,只要有机会,作者必去拜访当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从事不同行业的农业生产者,就像是在东北大炕上盘腿唠嗑般亲切,主客互相娓娓道来、席间谈笑风生,作者也由衷感慨:“我走过那么多地方,感觉热情好客是全世界农民的共性。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到了农民家里,他们都是穿上最好的服装,准备了一大桌食物。农民愿意与人分享丰收的果实和他们的快乐。”▲韩长赋同志在农家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现在我们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重要,我自己也从事多年的国际发展合作研究和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从基层做起,了解民生,做到民心相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难但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以历经60年变迁的国际发展治理体系为例,当前的治理体系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的建设,这固然是重要的,但另一方面,随着宏观制度的不断累积,尤其在繁冗官僚体系影响下难以长期深入基层开展对话和调研的挑战下,许多国际制度难免落入既有权力结构的窠臼,难以真正有效服务于普通大众的需求,产生了经典的援助有效性的问题。由此,重拾基层调研、注重民间对话的精神与方法在高层次对外开放中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2注重平行经验分享,促进发展合作和文明互鉴访问各国农家的过程不仅是各国文化和家常融通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发展经验与发展知识流动的过程,这种经验与知识有时是有形的物种,比如书中提到塔吉克斯坦的葡萄和伊朗的石榴曾经都是通过张骞的西域之行引入中国,而中国的水稻、茶叶等通过国际交往走向世界;这种经验和知识更是无形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作者提到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农产品收获后,都会举办农事节活动,比如波兰的丰收节、葡萄牙的农业节等,中国从中学习,由此在2018年推动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定;再比如作者在访问古巴时印象最深的是对方想要在农村改革中学习中国经验:“他(古巴会议副主席)诚恳地请我介绍中国的农村改革,并一口气给我提了四五个问题……比如说分地,地有肥有瘦怎么办?农机怎么分?种子化肥怎么解决?有人懂技术有人不懂怎么办?问的都是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也跟他们谈了很多,把我们走过的路、摸索出来的经验分享给他们。”▲2018年9月20日江苏镇江欢庆2018首届“农民丰收节”由此可见,这些发展经验和知识的流动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且不具有附带条件性、干预性和知识的建构性。相反,这些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双方的文明互鉴、双向启发和经验的适用性,即在双方互动场域中拓展开放的公共空间,从而让双方有动力、建机制能有机融合本土现状与国际经验,而不是机械地学习先进,要考虑适用性。我称之为平行经验分享,主要体现在经验选择的适用性、互动交流的开放性,以及形成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共同价值。这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十多年在非开展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经验示范过程中的概念提炼,对于理解当前中国开展新型国际合作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互不干涉、平等互利等原则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平行经验分享的双向启发和参考,国际体系能够孕育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知识库与解决方案。3注重农业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议题中的重要性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本书聚焦农业看世界,透过世界各国看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多样性,关注由农业的生产、贸易与合作所形成的全球粮农共同体的可能性,并指出农业发展对一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稳定的核心支柱作用,通过农业发展合作对创造一个优势互补、和平稳定的世界也同样至关重要。在这个全球农业体系中,中国既是国际经验的有机学习者,通过乡村振兴继续推动现代化,同时也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尤其通过其广大的消费市场、国际贸易和发展援助等做出独特的贡献。▲印度当地人热情地和韩长赋同志交谈,询问中国的情况通过世界各国农家的实地走访和对话,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作者尝试性地将“三农问题”这个叙事框架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比较和应用,并指出:“三农问题不失其本身的问题,而是关乎经济基础、执政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从全球GDP最高的美国保护农民种植大豆和玉米的积极性,到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利用寸土寸金土地搞蔬菜立体种植,这些国家再发达也还在关注农业;而反观一些国家经济崩溃、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很多也是由农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民意基础引发和加剧的。因此,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国民吃饭,对世界任何执政集团来说都是明智之选。”作者同样对“和平与发展”的叙事框架进行了不同区域国别的对比理解。书中提到:“一个国家要发展,老百姓要幸福,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这一点我在哥伦比亚和塞尔维亚两个国家感触最深。”尤其出访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时,了解当地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区域,其中有31个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作者深深体会到发展的重要性。▲苔麸是埃塞俄比亚当地人主要食物英吉拉原材料当前,发展议程一直是国家面向国际社会所倡导的优先领域,而农业农村发展则是“发展优先”议程中的优先关注点。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为加快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中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其中,农业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其优先关切八个领域中的首要领域。但长期以来,全球农业、国际农村发展研究、涉农国际事务人才培养,以及相应的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等基础都相对薄弱,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这一局面的改变,让全球农业、国际农村发展的相关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尤其加强全球农业中民心的交流与民生项目的合作,共筑和平的力量,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上文字的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图片选自《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书中插图)《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左右滑动查看本书目录这是一本写在五洲大地上的世界农民百科全书精彩内容不可错过来源:乡村发现
2022年7月1日
其他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近海沉积物重金属负荷历史演变及其与省级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刘迅博士生为第一作者,俞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144033、71961137007、41571483)的连续资助。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Nature Microbiology | 吴林蔚课题组发现气候变暖导致草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022年6月13日,北京大学城环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吴林蔚研究员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研究确定增加陆地碳储存以减缓气候变化的机会
作者:裴惠娟来源: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公号(2022年6月24日),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11期2022年5月3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陆地碳储存增加的全球潜力》(The
2022年6月26日
其他
科学家为全球磷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作者:冯丽妃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年6月12日)营养物污染会导致有害藻华的生长,如蓝绿藻(如图)。图片来源:英国生态与水文中心磷是一种必不可少但经常被忽视的资源,它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从磷矿中提取的磷用于作物肥料、牲畜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科学家在近日发表的一份新报告中称,全球对有限磷养分的管理不善正在造成双重危机,最近几个月化肥价格飙升凸显了新报告中所述挑战的重要性。全球粮食安全仍然受到威胁,因为许多农民难以负担足够的磷肥。与此同时,化肥的过度使用和污水污染每年向湖泊和河流排放数百万吨磷,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水质。“到目前为止,政府间还缺乏行动。通过提供科学证据,表明不可持续使用磷造成的威胁,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我们的报告将推动这种基本营养素的可持续管理。”该报告协调者、爱丁堡大学淡水科学家Will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人工智能有望短期发现多种新型抗生素
来源:科技部网站(2022年6月14日)目前抗生素耐药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面临的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因此,快速高效的寻找新型抗生素迫在眉睫。抗菌肽(AMP)由于不太可能引起耐药性,不仅能成为传统抗生素替代品,还为抗生素耐药性的病原体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来源。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研究揭示稻田保氮减排新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2022年6月21日)稻田土壤氮素利用率低,导致大量硝酸盐淋失或以温室气体N2O的形式进入大气,造成一系列污染。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DNRA)可将移动性强的硝态氮还原为固持性更好的铵态氮,提高土壤氮素可利用性,同时减少N2O排放,但此途径相比反硝化更难发生。生物炭作为“电子穿梭体“,可加速土壤电子传递网络,理论上其可能作为“电子穿梭体”促进土壤DNRA过程。目前,尚不清楚生物炭能否显著提升土壤DNRA过程,具体相关机制缺乏深入研究。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城市环境研究所最新研究提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构建“金属-能源协同循环体系”
来源: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网站(2022年6月20日)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低碳能源发展需要依赖锂、钴、稀土、铂等关键金属的大规模使用,并会导致大量新兴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如废旧光伏板、风机叶片、动力电池等)。同时,这些金属物质材料的生产及固废处理会带来大量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将引发金属-能源系统的“关联困境”,进而制约我国及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员(通讯作者)和汪鹏副研究员(第一作者)、东北大学王鹤鸣教授以及德国佛莱堡大学的Stefan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研究揭示影响森林固碳能力的因素
转载自中科院自然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公号(2022年6月13日),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10期2022年5月12日,《科学》(Science)发表题为《跨生物群落分析树木生长的源汇限制》(Cross-Biome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地球大数据服务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转载自空天信息公号(2022年6月16日)6月16日,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家主场活动在京举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SDG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受邀出席会议及致辞,并主持发布了大数据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在线工具(GGW-BDF)。土地退化是全球性的生态及环境问题之一。在联合国17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UNCCD发布第二版《全球土地展望》报告
转载自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公号,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10期2022年4月2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发布第二版《全球⼟地展望:⼟地恢复以促进恢复和复原力》(Global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朴世龙院士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撰文揭示未来升温对北半球陆地植被生产力作用的变化规律
来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网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植被生长是全球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该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以“检测变化—探索机制—预估未来”为研究主线,历经十余载,系统揭示了19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生长整体趋好的观测事实,深入探索了该现象背后的机制,并研编了首幅全球植被光合作用最适温的空间分布图,代表性成果发表于PNAS(2011,
2022年6月8日
其他
气候变化和农耕导致全球昆虫数量锐减
作者:裴惠娟转载自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公号(2022年5月25日),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09期2022年4月20日,《自然》(Nature)发表题为《农业和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全球昆虫的生物多样性》(Agriculture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朱永官院士团队在全球大米贸易导致的无机砷健康风险转移研究中取得进展
来源: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网站(2022年5月25日)全球粮食安全的支撑要素之一是国际粮食贸易。然而,全球贸易流动已被证明会导致污染物和风险的跨境流动,从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主食的大米,在世界市场上广泛交易。研究表明大米是人群无机砷(iAs)暴露的主要途径,但是大米的贸易也会导致其中所携带无机砷的国际流动并带来健康风险的跨境转移,然而对这一主题尚未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全文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新污染物治理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朱永官院士走进中学做科普报告
来源: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网站(2022年5月23日)5月19-20日,受福建省科协邀请,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学术所长朱永官院士走进东山一中、诏安一中为师生做《和看不见的世界和平相处》科普讲座。两校师生近千人聆听了此次科普报告。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21世纪德国地下水资源
来源: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公号,详细内容参见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08期。2021年4月13日,Science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勇课题组发文揭示历史土地利用的气候效应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性
转载自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公号(2022年5月8日)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勇副教授课题组结合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多集合的气候模拟实验和温度-经济评估模型,研究了自1850年以来的历史土地利用通过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和逐日气温变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农业产量、能源供给、劳动生产以及人体健康等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此前观测研究证实,当一个国家的平均气温处于最佳温度范围时,人均GDP增长率最大;过高或过低的气温都不适宜经济发展。已有研究分析证实,温室气体和人为气溶胶排放会改变年平均温度进而影响全球经济。除了温室气体和人为气溶胶排放,由于人类日益增长的衣食住行需求,大范围的自然植被开垦为耕地、牧场及城市等人类用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LCC)也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利用既能产生生物地球物理效应(改变地表反照率、波文比等),又能产生生物地球化学效应(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等),并且其生物地球物理效应又随扰动的地表类型和纬度不同而不同。因此,历史土地利用对全球气温、经济的影响仍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研究组设计了历史土地利用—气温响应—经济影响的研究路线。通过CMIP6气候模拟实验,发现历史土地利用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使得全球大部分地区温度下降(尤其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会造成全球范围的温度升高。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在两者综合效应中占主导地位,使得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图1a),因此气候炎热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其负面影响,但对于气候寒冷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却是利好。这样不同的经济影响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等性(图1)。另外,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的综合效应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次数,却减少了发达国家的极端温度事件发生次数,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等性(图2)。研究评估了历史土地利用的气候效应造成的经济影响,对未来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气候变化减缓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1
2022年5月8日
其他
研究人员发现水果蔬菜没以前有营养了
转载自美国国家地理官方微博(2022年5月5日)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目前仍是地球上最健康的食物——只是其营养价值大不如前。大量科研结果表明,许多水果、蔬菜和谷物中的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几十年前要少很多,为存在严重粮食危机国家的人们和纯素食者埋下了健康隐患。这种营养价值下降背后的“元凶”就是现代农业灌溉和施肥手段,增加了作物产量但扰乱了土壤健康,破坏了植物与土壤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了土壤对养分的吸收。详戳以下链接,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http://www.ngchina.com.cn/news/detail?newsId=47449近期文章推荐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世界地球日50年,地球变好了吗?植物所杨元合课题组: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陆地碳汇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敢教瘦地成沃土——“高校助力农业科技攻关”系列报道(中)
2022年5月5日
其他
科学家在堆肥二次发酵过程中运用生物强化手段提高堆肥产品促生效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2022年4月26日)堆肥发酵,即利用微生物氧化代谢过程将有机固废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是一种历史悠久且高效环保的废弃物资源化途径。但是,通过传统堆肥工艺获得的有机肥料产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为提升农业生产者使用堆肥产品的意愿,现代堆肥工艺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完善翻堆流程等方法促进腐熟过程并提升堆肥产品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有机肥中营养元素含量无法与无机化肥相比,其促生效果不佳的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团队以在堆肥产品中富集的植物生长素吲哚-3-乙酸(IAA)为主要切入点,针对性地在堆肥二次发酵过程中运用生物强化手段来提高堆肥产品的促生效果。为提升生物强化菌株的存活率,研究人员选择以猪粪-玉米秸秆堆肥产品为来源进行产IAA细菌的分离,得到两株高产IAA细菌,Bacillus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死亡无法阻止土壤中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
译者按你知道吗?细菌的死亡,并不等同于细菌所承载的DNA死亡!细菌死亡后,它像僵尸电影中的僵尸,依然在土壤中刷存在感。而它所承载的DNA仍可在土壤中游移和传播。死亡的细菌并不能阻止土壤中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原因在于,细菌的死亡温度与DNA的死亡温度并不相同。这对于农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推动经济绿色发展,非常关注滥用抗生素对环境和人体产生的影响。在国内开启“无抗”绿色发展新时期之际,加入了全国无抗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绿发会同一健康工作组从世界知名期刊获悉,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人类肺部首次发现微塑料,数量之多、颗粒之大令研究者意外
Carrington翻译:阿金审校:魏潇引进来源:《卫报》图片来源:Pixabay该研究已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区域突发环境风险评估有了新框架
“沙变土”有待商榷南京土壤所在土壤重金属多过程耦合形态转化动力学模型方面取得进展北大地空学院程丰研究员在上新世-更新世冻土稳定性与碳释放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北大地空学院程丰研究员在上新世-更新世冻土稳定性与碳释放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1015克)的碳。环北极圈冻土区占全球冻土区面积超过80%,而高山冻土区仅占不到15%。人们对环北极圈冻土区和高山冻土区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但对两者在温暖气候背景下的相对消融速率缺乏深入研究。图1.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居民均衡膳食与畜禽甲烷减排助力畜牧业气候中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网站(2022年4月8日)全球每年食品生产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约为1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57%来自于动物源食品。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人均较低的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和以猪肉为主的消费习惯使得人均动物源食品碳排放量处于全球较低水平(145/168),这说明中国饮食习惯属于“绿色低碳”类型。然而,中国动物源食品消费量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改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谭支良研究员团队在基准情景下预测2050年中国居民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发现,中国居民动物源食品消费量将提升至2018年的159%,并且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至4.6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目前我国居民畜禽肉、蛋类和鱼肉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膳食标准,而过多摄入动物源食品容易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等健康问题。如果中国居民遵循均衡膳食,2050年动物源食品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降至2.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然而,居民牛奶消费量将增加四倍以上,这将导致奶牛养殖规模扩大,胃肠道甲烷排放量增加,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挑战之一。由于甲烷在大气中的寿命较短,这也给畜牧业实现气候中性提供了机会。预测数据显示,如果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减少55%,中国畜禽养殖有望在2050年达到气候中性。因此,未来需要加大对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减排的关注,通过优化动物源食品生产模式来实现畜牧业气候零增温的目标。该研究成果以China’s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北大彭书时课题组揭示我国植树造林对湿地保护的影响
转载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公号(2022年4月13日)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尺度的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程。国家森林清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森林面积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26%(约4000万公顷)。快速增加的森林面积会增加植被蒸腾,进而可能减少土壤含水量和径流。然而,土壤水和径流维系着植树造林所在流域内的自然湿地,我国持续增加的森林面积是否会导致内陆湿地的退化?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书时课题组使用ORCHIDEE-Hillslope陆面过程模型和TOPMODEL湿地模型系统评估了过去(2000–2016年)和未来(2017–2035年)我国森林面积的增加对湿地面积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16年我国湿地所在的流域上新种植了1600–1900万公顷森林,导致了13–15万公顷湿地退化。相较于湿润的南方地区,位于北方干旱区的湿地对植树造林的敏感性更高。根据我国2020年6月公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我国预计在2035年将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6%。如果按照这一规划设定的森林面积增加速度,我国的湿地面积将继续损失13万公顷,38个国家湿地保护区中有4–8个会面临超过10%的湿地面积损失(相较于2000年)。此外,研究探索了三种植树造林假设情景对湿地面积的影响,即全部种植于干旱区、半湿润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发现将森林全部种植于干旱区时造成的湿地损失最严重。研究提出在中国北方地区需要同时权衡优化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的观点,指出合理规划未来植树造林的空间位置对于同时实现我国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重要。该研究以“Trade-off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新冠疫情中数以吨计的医疗垃圾正严重威胁环境健康
农业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以土会友,以邮传情:读《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有感中科院水保所等在全球土壤呼吸研究中取得进展耕地保护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UNEP:加速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投资
Chaco)旨在促进南美的无转化牛和大豆生产,这将随着行业的扩张保护土地。近期文章推荐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我国典型稻作区土壤肥力时空变化与培肥模式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东北地理所在气候变化影响黑土区农田土壤磷转化方面取得进展
Sustainability|中国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减少带来的巨大但短暂的碳汇朱永官院士:“没做科学家,会去当厨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科普宣传栏目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期文章推荐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好课推荐|Meta分析/混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ArcGIS我国典型稻作区土壤肥力时空变化与培肥模式
202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