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生活方式塑造肠道微生物组
作者: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2022年4月18日)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人类肠道中的细菌与多种疾病有关,但有哪些细菌是健康的,哪些是由疾病或药物造成的?科学家迄今尚不十分清楚。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4月13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系统地揭示了环境和遗传因素与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关联,这将促进微生物组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
人体肠道的细菌整体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组,遗传、环境暴露、生活方式和饮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了人们的肠道微生物组。
研究团队调查了荷兰2756个家庭的三代人共8208名个体,对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组中的细菌组成、功能、抗生素耐药性和毒力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将这些与241个人体和环境因素相关联。他们鉴别出了1253个微生物分类单元、564条代谢通路、约600个菌种、9个核心菌种以及基石特征(28个菌种、53条通路),确定了微生物组特征与饮食、社会经济地位、童年生活环境、目前环境暴露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主要是由环境和共同居住塑造的。只有约6.6%的类群是可遗传的,而约48.6%的类群可以通过共同居住来解释。
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系统医学教授傅静远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家人其肠道菌相似度比较高,而分居(如孩子长大离开家)时间越长,相似度越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影响也体现在人们的体内菌群中,如环境中二氧化氮和其他污染物的作用。这也为人体和菌群对环境适应作出的协同进化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此外,通过研究微生物组与健康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还发现,看似无关的疾病具有共同的微生物组特征。傅静远说:“我们发现不同疾病中的菌群变化有很高的相似性,其菌群变化的相似性远高于疾症的共病率。这支持了菌群具有多效性的观点。”
傅静远还指出,目前肠道菌群的靶向研究还不成熟,一些通过饮食、益生菌和菌群移植的方式还不能确保其特异性和精准性。未来需要更精准的方式,比如现在纳米技术在菌群靶向治疗的应用中已经开始引起关注。另外,菌群靶向治疗不能忽略菌群整个生态的协调作用,既要考虑点也要关注面。
近期文章推荐
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
我国典型稻作区土壤肥力时空变化与培肥模式 | 农业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为了让东北黑土地变得更黑,我们决定给地面盖一层“被子” | 张旭东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