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李小云:看到一个全球农业新世界
转载自中国农业出版社公号(2022年7月1日)
不管是德国的葡萄酒、法国的小麦、意大利的油橄榄、爱尔兰的黑麦草、芬兰的奶牛、斯洛文尼亚的蜂蜜、伊朗的石榴、波兰的苹果、保加利亚的玫瑰、还是智利的车厘子、秘鲁的马铃薯、古巴的糖、雪茄和辣木、哥斯达黎加的咖啡、墨西哥的牛油果、以及埃塞俄比亚的苔麸、泰国的橡胶、水稻、龙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树等,世界各地五彩斑斓的农产品数不胜数,依次展现。
▲法国面包受欢迎,是因有世界一流的优质小麦
印度的家庭养牛场、哥伦比亚的渔村、以色列的基布兹大食堂和滴灌技术、日韩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北美的大农场和新西兰的田园牧歌等,不同区域国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多姿多彩,渐进凸显。
不止如此,还有高学历从事农业的西欧青年、精益求精享受田园的北欧老人、正为后继乏人发愁的北美大农场主、担心气候变化的南太平洋岛国小农、因失地而困顿的非洲小农,以及正为如何推动土地改革而满脑疑问的南美国有农场主等等风貌迥异,陆续出场。
一幕幕,一场场,全球农业新世界就以如此丰富的样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可能很少像这样走出“农产品消费者”的视角桎梏,跨过餐桌、市场和城市,扎入世界各地的田间地头、工厂公社,走进长期静默却有力支撑当前全球化世界的“农业生产最基层”,迈入世界各国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或稳固或动荡的农业底座,从这个独特的视角体验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紧贴着地皮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的“三农”新世界。
由此,我们想到,通过过去几百年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产品借助跨国贸易与国际发展合作不仅提高了全球的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还通过凝结在食物之上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了世界各地民众之间的理解,并通过经验分享增强了我们共同发展的信心、以及面向未来应对共同挑战的勇气。
这就是韩长赋同志新书《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带给我的最大感受。韩长赋同志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经担任国家农业农村部部长十余年,做过中农办主任,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所述:“我一辈子与农业结缘,对农业怀有特殊的情感……一有时间和机会,我就想到基层、到农村跑一跑,实地了解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植传统、民风习俗。”
对于本书写作的初衷,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说明:“这样的访问交流、观察思考,时间长了就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觉得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分享呈现给更多的人……真诚期待有更多的人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
对于本书“故事”所基于的调研方法论,作者指出:“访问中的我,既是一个来自东方大国的农业部长,也像是一个做田野调查的访问学者。这些访问交流带给我大量的信息,引发我多样的思考……我多年的调研习惯是从细处着眼、以小见大,在国内调研也有进村入户上田头的习惯。国外出访时,和当地农民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走进村头小卖部看看消费水平,这也让我对各国普通农民的生产生活了解得更具体、更真实。”
正是作者写作此书所基于的三农情怀、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以及深入基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使得本书鲜明区别于国际上既有的基于农业讲述全球化故事的传统文本,比如《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棉花帝国:一本资本主义全球史》《鲜花帝国——鲜花育种、栽培与售卖的秘密》等,从而凸显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新风格和新叙事,“一个个异域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也让我有了特别的机会和视角,来感知思考全球背景下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1
注重深入民间基层,
交流普通大众的生活
正如本书题目《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所言,本书并非展现作者作为农业部部长居庙堂之高时的政策对话和谈判,这些工作在书中虽有隐现,比如金砖国家农业部部长会议、G20农业部长会议等,但本书的主角是近50个国家不同类型的农家样貌,他们既有欧洲的小庄园、北美的大农场,也有非洲的小农、南美的渔村,以及东亚的农协等。所访之国,只要有机会,作者必去拜访当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从事不同行业的农业生产者,就像是在东北大炕上盘腿唠嗑般亲切,主客互相娓娓道来、席间谈笑风生,作者也由衷感慨:“我走过那么多地方,感觉热情好客是全世界农民的共性。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到了农民家里,他们都是穿上最好的服装,准备了一大桌食物。农民愿意与人分享丰收的果实和他们的快乐。”
现在我们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重要,我自己也从事多年的国际发展合作研究和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从基层做起,了解民生,做到民心相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难但也是最核心的要素。
以历经60年变迁的国际发展治理体系为例,当前的治理体系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的建设,这固然是重要的,但另一方面,随着宏观制度的不断累积,尤其在繁冗官僚体系影响下难以长期深入基层开展对话和调研的挑战下,许多国际制度难免落入既有权力结构的窠臼,难以真正有效服务于普通大众的需求,产生了经典的援助有效性的问题。由此,重拾基层调研、注重民间对话的精神与方法在高层次对外开放中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2
注重平行经验分享,
促进发展合作和文明互鉴
访问各国农家的过程不仅是各国文化和家常融通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发展经验与发展知识流动的过程,这种经验与知识有时是有形的物种,比如书中提到塔吉克斯坦的葡萄和伊朗的石榴曾经都是通过张骞的西域之行引入中国,而中国的水稻、茶叶等通过国际交往走向世界;这种经验和知识更是无形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作者提到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农产品收获后,都会举办农事节活动,比如波兰的丰收节、葡萄牙的农业节等,中国从中学习,由此在2018年推动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定;再比如作者在访问古巴时印象最深的是对方想要在农村改革中学习中国经验:“他(古巴会议副主席)诚恳地请我介绍中国的农村改革,并一口气给我提了四五个问题……比如说分地,地有肥有瘦怎么办?农机怎么分?种子化肥怎么解决?有人懂技术有人不懂怎么办?问的都是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也跟他们谈了很多,把我们走过的路、摸索出来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2018年9月20日
江苏镇江欢庆2018首届“农民丰收节”
由此可见,这些发展经验和知识的流动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且不具有附带条件性、干预性和知识的建构性。相反,这些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双方的文明互鉴、双向启发和经验的适用性,即在双方互动场域中拓展开放的公共空间,从而让双方有动力、建机制能有机融合本土现状与国际经验,而不是机械地学习先进,要考虑适用性。
我称之为平行经验分享,主要体现在经验选择的适用性、互动交流的开放性,以及形成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共同价值。这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十多年在非开展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经验示范过程中的概念提炼,对于理解当前中国开展新型国际合作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互不干涉、平等互利等原则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平行经验分享的双向启发和参考,国际体系能够孕育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知识库与解决方案。
3
注重农业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
议题中的重要性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本书聚焦农业看世界,透过世界各国看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多样性,关注由农业的生产、贸易与合作所形成的全球粮农共同体的可能性,并指出农业发展对一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稳定的核心支柱作用,通过农业发展合作对创造一个优势互补、和平稳定的世界也同样至关重要。
在这个全球农业体系中,中国既是国际经验的有机学习者,通过乡村振兴继续推动现代化,同时也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尤其通过其广大的消费市场、国际贸易和发展援助等做出独特的贡献。
▲印度当地人热情地和韩长赋同志交谈,
询问中国的情况
通过世界各国农家的实地走访和对话,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作者尝试性地将“三农问题”这个叙事框架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比较和应用,并指出:“三农问题不失其本身的问题,而是关乎经济基础、执政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从全球GDP最高的美国保护农民种植大豆和玉米的积极性,到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利用寸土寸金土地搞蔬菜立体种植,这些国家再发达也还在关注农业;而反观一些国家经济崩溃、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很多也是由农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民意基础引发和加剧的。因此,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国民吃饭,对世界任何执政集团来说都是明智之选。”
作者同样对“和平与发展”的叙事框架进行了不同区域国别的对比理解。书中提到:“一个国家要发展,老百姓要幸福,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这一点我在哥伦比亚和塞尔维亚两个国家感触最深。”尤其出访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时,了解当地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区域,其中有31个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作者深深体会到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发展议程一直是国家面向国际社会所倡导的优先领域,而农业农村发展则是“发展优先”议程中的优先关注点。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为加快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中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其中,农业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其优先关切八个领域中的首要领域。
但长期以来,全球农业、国际农村发展研究、涉农国际事务人才培养,以及相应的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等基础都相对薄弱,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这一局面的改变,让全球农业、国际农村发展的相关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尤其加强全球农业中民心的交流与民生项目的合作,共筑和平的力量,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以上文字的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图片选自《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书中插图)
《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世界农民百科全书
精彩内容不可错过
来源:乡村发现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近期文章推荐
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
培训预告|R语言统计制图及地图制作/树木年轮学/土壤动物的分类鉴定与研究方法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近海沉积物重金属负荷历史演变及其与省级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封面文章:中国稻田土壤铁流失及其环境意义
、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